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蟋蟀競技 秋節鬥熱鬧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林孟婷/南縣報導〕台南縣新化鎮豐榮社區第22屆蟋蟀競技比賽昨天下午登場,蟋蟀互咬難分難解,不僅參賽者緊張,連一旁的觀賽者也興奮莫名,紛紛為「戰場」上的蟋蟀勇士加油,現場加油與驚叫聲不斷。

豐榮社區理事長蔡朝明說,此次活動以親子互動為主,約有2百多人報名,共8隊進行競技,年紀較小的參賽者,大多是新化鎮的小學生,跟著家長一起前來感受鬥蟋蟀氣氛。

經過解說,參賽者先拿起大會所提供的蟋蟀、放在手中,開始進行「溜蟀」,讓蟋蟀能夠穩定情緒,有些小朋友頭1次作「溜蟀」動作,緊張情緒寫在臉上。

咬場就戰鬥位置

等到雙方參賽者的蟋蟀都準備就緒後,就將蟋蟀放入「咬場」,準備迎戰,參賽者利用貓鬍鬚、或是果子狸鬍鬚所作成的「逗弄棒」,不斷逗弄蟋蟀前額,企圖引起牠們的憤怒,並且引導蟋蟀走向咬場中央。

聽到蟋蟀發出「唧!唧!唧!」聲音,加上翅膀不斷張合,看到蟋蟀「發怒」模樣,一旁觀賽民眾也跟著緊張,當裁判將咬場中間的隔板拉開,兩方蟋蟀立即纏鬥、張開大嘴互咬。

有些蟋蟀戰鬥力不足,不到3秒立刻敗下陣來,轉頭就往回走;有些蟋蟀則是耐力夠,纏鬥時間超過1、2分鐘,蟋蟀互鬥,不僅參賽者緊張得汗流浹背,圍觀民眾也大喊加油,將鬥蟋蟀的氣氛炒熱至最高點。

——————————————————————————–

新化人 振蟀起敝

〔自由時報記者林孟婷/新化報導〕台南縣新化鎮早年風行鬥蟋蟀,22年來每下愈況,地方人士今年決定重振雄風,將往年文謅謅的蟋蟀文化節,更名為蟋蟀競技比賽,強調蟋蟀的好勇鬥狠,藉此喚起更多人投入。

新化鬥蟋蟀比賽堂堂邁入第22屆,相關單位唯恐助長賭風,過去活動著重蟋蟀的生物特性及飼養經驗,始終不願過度強調鬥蟋蟀,也因此蟋蟀文化節活動一年不如一年,鬥蟋蟀成了純娛樂。

目前新化地區飼養蟋蟀的人數並不多,當地豐榮社區理事長蔡朝明,曾經以住家旁邊1棟兩層樓房,做為蟋蟀的居住地,還取名為「蟋蟀別墅」,極盛時期,約有2、30萬隻大、小蟋蟀,幾年前因經費不足,管理不易,他忍痛關閉蟋蟀別墅,將蟋蟀分送給學校機關。

蔡朝明說,當時別墅1、2樓是蟋蟀的居住地,當蟋蟀叫聲響起時,「盛大」情況可想而知,好在門戶深鎖,加上與鄰居隔有一段距離,才沒有造成他人負擔。 新化鬥蟋蟀極具盛名,飼養蟋蟀的民眾並不多,主要是養蟋蟀須專心投入,加上管理費用高,就算比賽贏得獎金,投資報酬不高,同時蟋蟀飼養不易,導致民眾紛紛棄養。

飼養的民眾大減,早期賭博風潮也逐漸消失。以往農業社會,經濟不寬裕,鬥蟋蟀短時間內勝負分曉,但隨著社會型態轉變,養蟋蟀就成了娛樂、生態的親子互動活動。 目前新化鎮正新國小有座蟋蟀館,是目前飼養蟋蟀較具規模的,學校同時獲得民間飼養專家奧援,投入管理,並教授專業知識,學生因此可以更貼近蟋蟀生態世界。

飼養許多蟋蟀的鎮民謝爵安說,年輕一輩對蟋蟀文化認識不深,只停留在自然課本的介紹,因此他與正新國小配合,開辦課程,先將蟋蟀生態、習性與照料方式,傳授給國小老師,再由老師教導給學生。

謝爵安以20多年研究經驗、心得與絕招,不藏私地教授給國小老師,也提供蟋蟀讓學生飼養,讓學生從小就瞭解何謂蟋蟀,他矢志將蟋蟀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

謝爵安 聽聲辨蟀

〔自由時報記者林孟婷/新化報導〕曾受邀前往上海參加蟋蟀比賽、接受西班牙公共電視蟋蟀專題報導的南縣新化鎮民謝爵安,可說是知名的「蟋蟀達人」,謝爵安說,要贏1場漂亮的勝戰,必須從蟋蟀品種、照料基本做起。

謝爵安說,他遺傳爺爺愛蟋蟀的個性,從年輕時就喜歡與朋友鬥蟋蟀,他曾是蟋蟀節第一、二、三屆冠軍得主,他所飼養的蟋蟀品種,以「善戰」聞名,曾有民眾出驚人高價要購買,但被他拒絕。

謝爵安說,早期要抓到蟋蟀,只要聽蟋蟀叫聲,就知道牠隱身之處、多少重量,在田地中隨手一抓草根,隨便搔弄洞口,蟋蟀就跑出洞、自投羅網。

謝爵安說,現在野生蟋蟀相當少見,大多為飼養品種,要在戰場上成為常勝軍,必須挑選頭大、尾部較小、後腳粗大,整體外型較大為最佳。除了外型優勢之外,具有耐力、年紀較輕的蟋蟀,也是獲勝的主因之一。

他說,蟋蟀最怕缺水,隨時補充水分是第一要務,所以謝爵安時常供應蔬菜、水草等,讓蟋蟀「解渴」,而維持適當的溫度環境也很重要,溫度最好維持在攝氏25至28度,可以讓蟋蟀安繁殖,到冬天還必須加裝電燈泡,為牠們補充「暖氣」,以免凍死。

要飼養出「戰場蟋蟀」,品種選育相當重要,從飼養品種中,挑選出最佳蟋蟀進行交配,所繁衍的後代,其體型、耐力與戰鬥力,都屬一等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