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七種敏感性作物 明年推登記制

齊頭式補助 搶種有恃無恐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林國賢/斗六報導〕明年起,若遇作物價格低迷崩盤,台灣政府將不再採取「統統有獎」齊頭式的補助措施,台灣農委會研擬針對「敏感性作物」推出登記制,為避免農民搶種,造成產量過剩、價格崩盤,凡未參與登記輔導的農民,將不再列入「九五機制」補助範圍。

初期被列入登記輔導的「敏感性作物」,包括大蒜、花生、香蕉、柳丁、鳳梨、木瓜、洋蔥等七種近幾年來常因產量過剩,造成價格崩盤的作物,農委會將先計算市場規模,希望透過登記與規勸,穩定農作物的產量,末來再視其推動情形,逐步擴大範圍,讓台灣的農業成為計劃性農業。

農委會人員表示,過去農政單位一再呼籲農民不要一窩蜂搶種農作物,但部分農民往往認為若生產過剩,政府都會啟動補償機制,無視政府的勸阻而一味搶種,徒增政府財政負荷,連帶也拖累其他農民的利益,不利農業永續經營。

未來沒登記 將不適用補助

農委會人員說,新措施除了納入目前各公所已推動的登記制度外,若發現有農民種植面積超量,可能造成農作物供需失調、價格下跌之虞,也將主動勸說農民改種其他較具市場潛力的作物;若農民仍執意種植,甚至未登記,造成價格崩盤,即使啟動「九五機制」,也不會被列入補助範圍或是減半補助對象。

除了規劃「敏感性作物」登記等計劃性種植之外,農委會也將輔導農民配合市場,研究農產品多元化加工、多面向的品牌行銷,以大幅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

能否抗拒民代施壓 成敗關鍵

自由時報記者林國賢/特稿

農委會實施「敏感性作物」必須在登記後,農民才能獲得補助計劃,採「紅蘿蔔與棍子」並給制度,以消弭過去農民普遍存有「政府會補助收購」的僥倖心理,有助於農業朝市場機制推動,值得肯定,不過未來官員能否抵擋得住民意代表的壓力,仍有待擬訂一套嚴謹的遊戲規則。

農產品「九五機制」推動多年,雖有效改善農作物生產過剩,造成農民血本無歸的困境,卻也衍生少數農民有恃無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顧市場需求一窩蜂搶種,等待政府救濟補助的歪風,不僅形成資源浪費,也傷害其他農民的血汗成果,確有改進的必要。

農作物登記制度早已實施,過去都只是消極接受農民登記,以利天然災害發生時作為補助依據,這只是單純「耕作數字」,新措施則納入「計劃原則」,盼能從源頭避免農作物產量超過市場需求,輔以不納入「九五機制」補助做為棍子,如能廣為宣導,相信可讓部份心存僥倖的農民,不再貿然搶種作物。

被納入「敏感性作物」的雲林縣大蒜,採登記制已有多年,但縣內依舊年年超種,等市場價格疲軟,再透過立委等民意代表向農政單位施壓,逼迫政府出面收購,功虧一簣;農委會擬推動的新制度,亦難避開同樣的考驗,政策推動是由公所、農會,還是縣府發動,及如何登記、市場需求及種植面積計算方式等細節,都必須確實、公平,再透過公開宣導,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

大家談

大家談/李萬達

李萬達(農民)

有計劃的農業生產當然好,但大多數農民一輩子與土地親近,只知種田、照顧好農作物,政府官員在推廣新措施前,一定要好好下鄉宣導,最好是面對面講解,否則農民還是憨憨地種田,屆時無法達到新政策推動目的,農民未蒙其利、反受其害。(圖文:自由時報記者莊育鳳)

大家談/張淑芬

張淑芬(農民)

近幾年來,菜土菜金,讓許多農民耕作時,無不心驚膽戰,又要擔心氣候異常,又要擔心農作物產量是否過剩,農政單位能推動計劃性農業方式,可減少農民風險,農民應予支持,不過,對作物種類的選擇與市場評估,應多下鄉與農民溝通。(圖文:自由時報記者林國賢)

大家談/蔡宏興

蔡宏興(自由業)

與市場需求符合,是所有產業發展的趨勢,農業當然也不例外。之前,政府官員常以試吃各種農作物,或給予齊頭式的補助方式,這對農業發展是短多長空的做法,對不願配合政策的農民,不列入補助對象,相當合理,可讓農民學會如何去種賺錢的農作物,而非只知道如何耕作。(圖文:自由時報記者林國賢)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