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七种敏感性作物 明年推登记制

齐头式补助 抢种有恃无恐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26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林国贤/斗六报导〕明年起,若遇作物价格低迷崩盘,台湾政府将不再采取“统统有奖”齐头式的补助措施,台湾农委会研拟针对“敏感性作物”推出登记制,为避免农民抢种,造成产量过剩、价格崩盘,凡未参与登记辅导的农民,将不再列入“九五机制”补助范围。

初期被列入登记辅导的“敏感性作物”,包括大蒜、花生、香蕉、柳丁、凤梨、木瓜、洋葱等七种近几年来常因产量过剩,造成价格崩盘的作物,农委会将先计算市场规模,希望透过登记与规劝,稳定农作物的产量,末来再视其推动情形,逐步扩大范围,让台湾的农业成为计划性农业。

农委会人员表示,过去农政单位一再呼吁农民不要一窝蜂抢种农作物,但部分农民往往认为若生产过剩,政府都会启动补偿机制,无视政府的劝阻而一味抢种,徒增政府财政负荷,连带也拖累其他农民的利益,不利农业永续经营。

未来没登记 将不适用补助

农委会人员说,新措施除了纳入目前各公所已推动的登记制度外,若发现有农民种植面积超量,可能造成农作物供需失调、价格下跌之虞,也将主动劝说农民改种其他较具市场潜力的作物;若农民仍执意种植,甚至未登记,造成价格崩盘,即使启动“九五机制”,也不会被列入补助范围或是减半补助对象。

除了规划“敏感性作物”登记等计划性种植之外,农委会也将辅导农民配合市场,研究农产品多元化加工、多面向的品牌行销,以大幅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

能否抗拒民代施压 成败关键

自由时报记者林国贤/特稿

农委会实施“敏感性作物”必须在登记后,农民才能获得补助计划,采“红萝卜与棍子”并给制度,以消弭过去农民普遍存有“政府会补助收购”的侥幸心理,有助于农业朝市场机制推动,值得肯定,不过未来官员能否抵挡得住民意代表的压力,仍有待拟订一套严谨的游戏规则。

农产品“九五机制”推动多年,虽有效改善农作物生产过剩,造成农民血本无归的困境,却也衍生少数农民有恃无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顾市场需求一窝蜂抢种,等待政府救济补助的歪风,不仅形成资源浪费,也伤害其他农民的血汗成果,确有改进的必要。

农作物登记制度早已实施,过去都只是消极接受农民登记,以利天然灾害发生时作为补助依据,这只是单纯“耕作数字”,新措施则纳入“计划原则”,盼能从源头避免农作物产量超过市场需求,辅以不纳入“九五机制”补助做为棍子,如能广为宣导,相信可让部分心存侥幸的农民,不再贸然抢种作物。

被纳入“敏感性作物”的云林县大蒜,采登记制已有多年,但县内依旧年年超种,等市场价格疲软,再透过立委等民意代表向农政单位施压,逼迫政府出面收购,功亏一篑;农委会拟推动的新制度,亦难避开同样的考验,政策推动是由公所、农会,还是县府发动,及如何登记、市场需求及种植面积计算方式等细节,都必须确实、公平,再透过公开宣导,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

大家谈

大家谈/李万达

李万达(农民)

有计划的农业生产当然好,但大多数农民一辈子与土地亲近,只知种田、照顾好农作物,政府官员在推广新措施前,一定要好好下乡宣导,最好是面对面讲解,否则农民还是憨憨地种田,届时无法达到新政策推动目的,农民未蒙其利、反受其害。(图文:自由时报记者庄育凤)

大家谈/张淑芬

张淑芬(农民)

近几年来,菜土菜金,让许多农民耕作时,无不心惊胆战,又要担心气候异常,又要担心农作物产量是否过剩,农政单位能推动计划性农业方式,可减少农民风险,农民应予支持,不过,对作物种类的选择与市场评估,应多下乡与农民沟通。(图文:自由时报记者林国贤)

大家谈/蔡宏兴

蔡宏兴(自由业)

与市场需求符合,是所有产业发展的趋势,农业当然也不例外。之前,政府官员常以试吃各种农作物,或给予齐头式的补助方式,这对农业发展是短多长空的做法,对不愿配合政策的农民,不列入补助对象,相当合理,可让农民学会如何去种赚钱的农作物,而非只知道如何耕作。(图文:自由时报记者林国贤)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