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很长舌

游干桂
【字号】    
   标签: tags: ,

  你的工作忙碌吧!我想绝对如此,但不知你有没有碰过疲倦不堪时,孩子还在你的耳朵旁叽哩呱啦叫个不停的滋味?如果有,你又是如何“应付”的?

  老实告诉你,我的女儿原本不会这样,但不知怎么搞的,最近竟然变了一个样,每次尽在我躺在沙发上,浑身懒洋洋时,就会跑过来与我搭讪。

  有几次想赶她走,但都被她那种天真的笑声软化。凭良心说,或许我太了解她了,你能告诉我,一个五岁的孩子为何那么喜欢说话吗?
  
★观念交流道
  依照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孩子大约从两岁以后,脑部即开始急剧性的发展,这时候的孩子只要对他看得见、闻得到、咬得着的东西有所不解,便会想办法企图了解,这种行为模式,皮亚杰称它为“探索”。

  探索的方法有很多种,有时候他们会一如神农氏的尝尝看、咬咬看,有时候又像蛇一般的嗅嗅看,又有些时候则会像E.T下凡般的摸摸看,不过最常出现的仍是问问“为什么”?

  譬如:他和你到菜市场买菜时,可能会问:“菜是怎么长出来的?”“因为它们有种子啊!”“那种子又是哪里来的呢?”当你们走到鱼摊时,他可能又会马上改变主题:“鱼为什么会在水里呢?”这时你总不可以回答他:“因为鱼本来就在水里啊!”要不然也一定会再问:“人为什么不生下来就在水里?” 
 
  从菜市场出来,不幸碰到“下雨”,他可能又会问:“为何会下雨呢?”很烦人呢!确实有那么一点,但这就是小孩!一个满嘴疑问的小子。

  五岁的小孩子最令人伤脑筋,因为他们的语言词汇大概已累积有二千句左右,有能力将自己“想”了解的东西全数问出来,这可是会令父母惊心万分的!

  不过逃避、嫌烦可不是应付这阶段孩子的好方法!还是应该接受孩子提出的问题,提供部分答案;无法回答时,则引着他去找寻答案,或者当他的忠实听众,让孩子尽情的表达心中设想的解答。

  这些虽然都是非常简单的反应,但对孩子来说,却有相当帮助。

  为了彻底帮助孩子的语言发展,还应该化被动为主动,积极与孩子交谈,不要老等孩子主动聊天。

摘自: 游干桂著作《别让童心去流浪》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关系攻击,是通过解除友谊、排挤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进行的威胁。父母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关系攻击可能会出现在三岁孩子的身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被朋友推开的经历可能完全令人费解,并在日托或幼儿园引发焦虑。
  • 这个故事是为了帮助一群8岁孩子,希望他们能再度相信这个世界的奇迹和美丽—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前,他们很难摆脱在网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图像。图像加上难以摆脱的深刻感受,让孩子们吓得睡不着—他们尖叫、流泪,也恐惧独处。
  • 这是忍受多年悲伤和失去后,得以成长的故事。故事历程和隐喻,对许多艰难情况和不同的年龄层来说,都有所帮助。
  • 《筑巢的鸟儿》 适合年龄:儿童。 应对状况:被迫离开家园。
  • 这是适合大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在2011年日本沿岸遭受海啸袭击后,为人们带来希望并协助加强复原能力。这篇故事也收录在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出版的《儿童心灵成长故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