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耿松:中国的免费午餐

吕耿松

标签:

【大纪元3月18日讯】美国作家弥尔顿.弗里德曼写了一本书,题目叫《天下没有免费午餐这回事》。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大卫.史密斯也写了一本书,书名为《免费午餐》。《免费午餐》一书开篇讲了一个故事:19世纪,美国西部的一些酒吧常常以“免费午餐”来招徕顾客:如果顾客购买一定量的酒,便可享受一顿免费午餐。但那些酒过三巡仍能保持清醒的顾客很快就悟过味儿来了,原来此地酒价偏高,饭钱其实早已含在酒钱之中了。这个故事用中国话来说,叫做“羊毛出在羊身上”,该付的钱还得付,“不吃白不吃”的好事是没有的。

不过在中国,“免费午餐”确有其事,但不是一般的人能吃得到的。在今年的“两会”上,出现了一个经济学新名词:垄断福利。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纷纷指责“垄断福利”:我国的垄断行业普遍存在垄断福利,如铁路职工坐火车不用买票,甚至可以享受卧铺待遇,电力系统职工每年可享受几十到几百度不等的免费“福利电”,电信职工打电话可免费等。有些代表愤怒地说:这些垄断行业待遇本就好得不得了,还要再分公共资源一杯羹,往往是自己坐火车不要钱,还要带上亲戚朋友,这简直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啊!而且还损害到了其他老百姓的利益!看来,人民没有选错这些“代表”,你看,他们多少关心国家大事,多少关心老百姓的福祉,多少关注社会公平!

其实,所谓垄断福利,各个行业都有,只是因为铁路、电力这些行业的产品比较特殊,所以人们的感觉要激烈一些。比方说,一家饼干厂每个月免费给自己的员工每人发几箱饼干,水果店每月给员工发点水果,都是合情合理的。当然,这些行业的职工比起农民和农民工来,享受这样的“免费午餐”是不合理的,但这是一个体制问题。如果“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就不合理的体制提出批评,那倒是无可厚非,但他们批评(甚至抨击)的只是一些拿多拿少的皮毛问题,这就让人不可思议了:难道中国的“议员”就这等水平?!据报导,这次两会收到了6,000多件提案,从“娼妓合法化”、“保障妻子监督老公私房钱”、“同性婚姻合法”到“假唱该罚款”、“北京胡同应以数字命名”等五花八门的芝麻小事无所不包。对于宪政、民主、人权等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则对不起,我们不懂。

同据保守的估计,中国每年的“两会”要花费50多亿,其中一半多花在这些“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身上:他们坐飞机、坐火车软卧、坐豪华轿车不要钱,他们住星级宾馆、一日三餐山珍海味不要钱,他们打电话、上网、看电影、看戏不要钱,他们游山玩水、桑拿、按摩不要钱,有些代表和委员还要来一点刺激的,寻花问柳,狎妓嫖娼,当然钱也是不用他们自己掏的。有消息证实,今年“两会”期间,5,000多代表、委员和数千随从及眷属云集北京,很多地方官员趁此机会在京城拉关系,大肆挥霍公款,摆宴请客,一掷千金。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香港区代表说:“这几天在这里请客比香港还贵,三、四个人吃,眼睛一眨一万块钱就出去了!”他们无所事事,只是叨叨絮絮地议论一些家长里短,白吃白拿,还要拿丰厚的津贴。他们享受的是真正的免费午餐。

前几天,浙江广播电台《阳光行动》节目就“垄断福利”展开讨论。一位听众说,他楼下有一位住户,过道里的灯老是亮着。后来一打听,这位住户是城南电力局的职工,每年有一百度“福利电”可享受,所以也就不注意节约用电了。拿自己同他比比,心里有些不平,但同住在对面的公务员比,觉得一百度福利电算不了什么,因为那位公务员一年拿13个月的工资。他认为电力局职工的100度福利电算不算“免费午餐”有待讨论,但公务员多拿一个月工资肯定属于免费午餐。

中国有官方原先个不成文的说法,叫“职务消费”。这个说法现在成文了,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要“规塔范职务消费,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职务消费”写进了党的档里,它比法律还要具有“法律效力”。

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以来,中共党政部门、国家事业机关的职务消费,每年达7,000多亿元,每年以12%至15%增加;而2004年、2005年分别已达到9,000多亿元至10,000多亿元。这上万亿的职务消费,当然属于免费午餐。

1996年我在街上买第一份《南方周末》时,看到还有一份《大时代文摘》,上面有个醒目的标题叫《公车,你怎么了》,于是也一并买了来。这篇文章对公仆白坐公车提出质问,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文章,因此记忆犹新。后来不断看到这方面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叫《“桑塔纳”,我恨你》。那时,公仆们大都坐“桑塔纳”,所以老百姓也就迁怒于桑塔纳。大概也是从这个时侯开始,从官方媒体上看到了“公车改革”的报导。“公车改革”至今差不多有十年了,“改革”进行的情况怎么样了呢?过去公仆们坐的是桑塔纳,现在是坐“宾士”、“宝马”,“别克”与“帕萨特”已属下等车,只有穷乡穷镇的公仆才会坐它。有个县委书记的专车是“奥迪A6”,他自我解嘲地对别人说:“县里穷,买不起好车,没办法啊”。

几年前,有一次我到浙江大学的一个小车司机朋友那里去聊天,他正在车库里。我见车库里有很多小车,数了数,大概有十多辆“红旗”、十多辆“别克”,五、六辆“宾士”、两辆“宝马”、两辆“凌志”,还有几辆“皇冠”、“丰田”等车。我惊叹道:“哇,你们学校有这么多小车啊!”他笑了笑,说:“这还算多!大部分都开出去了。”过去我只知道公安机关有很多车,但没有想到大学也有这么多车,这可算让我开了眼界。我问过在浙江大学教书的几位同学:浙大这么多轿车,你们有没有坐过?他们回答都是:那是当官的坐的,当教师的轮不到。可见,不仅党政机关的公仆有公车消费,学校里的公仆也有公车消费。

记得最早披露的公车消费的费用是几千万元,经过“公车改革”后,递升到几个亿、几十个亿、几百个亿。今年据一位有良心的全国政协委员刘光复披露:每年各级政府官员公车私用费用达2,000多亿元,几乎和2006年的国防开支相近。许多公车真正用于公务的时间仅占三分之一,其余时间分别被用于领导和司机的私事上。外国人一直在注视中国的国防开支,认为中国在扩军备战,但中国的老百姓却不以为然,因为同中国政府赐给官员的免费午餐比起来,这点国防开支算不了什么。如果把50多年的免费午餐加起来,中国是不是可以打一场世界大战了?

2006-03-17

转自《民主论坛》(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吕耿松:从台州报社事件看《中国民主建设》白皮书
吕耿松:天堂与地狱之间
吕耿松:政府埋单为亿万富翁镀金说明了什么?
吕耿松:论国家机器国家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