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逐鹿蹤源 山林王者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台灣過去平地有很多鹿,但因人為開發與環境破壞,這些鹿被趕到高海拔山區。如今有幸看過台灣水鹿的人屈指可數,為重現「山林王者」的身影,第一部台灣水鹿生態紀錄片「逐鹿蹤源」近日完成,預計5月在電視首播。

水鹿紀錄片 5月電視首播

這支紀錄片由農委會林務局與荒野保護協會共同贊助,拍攝長達兩年半、在二千五百公尺的中央山脈累積拍攝超過三百天,但最後剪接成二十五分鐘的紀錄片,從描述追尋水鹿的過程,進而介紹其特徵、行為到建立棲地等,同時強調人與自然的互動。

攝影劉思沂 與鹿共舞十年

紀錄片拍攝者劉思沂認為,台灣水鹿具有王者氣概,尤其崚峭叉角讓人目不轉睛,這是他追蹤拍攝水鹿的原因;不過,水鹿行為十分單調,有時跟了十小時,水鹿只是吃草、走路、休息,光是吃草就能吃上六小時。連打架、格鬥也只有八、9月爭奪交配權時才會出現。

也是生態攝影家的劉思沂,在拍攝紀錄片前,先花了八年時間追逐水鹿,生態紀實書最近才出版,也因此他早與水鹿成了「夥伴關係」。劉思沂說,有人靠食痕、排遺、蹄印等來判斷水鹿是否出沒,他則用「鼻子」尋找水鹿蹤跡。

和水鹿相處久了,劉思沂摸索出相處之道,他解釋,動物氣勢取決於眼睛高度,以及眼神釋放的訊息,只要「降低姿態」,讓水鹿沒有壓迫感,就能接近水鹿,雖然牠們不會把你當成鹿,卻可能把你當成山羊、山羌,或是「一種不具威脅性的物種」。

八隻鹿朋友 面對面互無懼

這些年來,他與八隻水鹿成為「好朋友」,每隻都取了暱稱。剛開始,從水鹿耳朵破損情形來辨別不同的水鹿,但時間一久,老遠看到牠們就能認得出來,他與水鹿最近的距離只有三、四十公分,和平共處在同一個空間。

從事生態攝影十三年,劉思沂第一次拍紀錄片,邊拍邊學,只是紀錄片還沒發行,他已經迫不及待上山,想要留住更多水鹿優雅的身影。

水鹿小檔案–台灣特有亞種

台灣原生鹿種有梅花鹿與水鹿兩種,但梅花鹿已自野外消失,而在大武山自然保留區、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以及雪霸、太魯閣、玉山國家公園內,還可見到台灣水鹿的身影。

台灣水鹿(見圖,劉思沂提供 )屬台灣特有亞種,身長二百多公分,是台灣原生種生物中,體型最大的草食性動物。公鹿有一對雄壯叉角,喜歡當「獨行俠」,身軀強健結實,體重可達兩百公斤;母鹿則無角,體型小。無論是公鹿或母鹿,都喜活動於高山水源地或近溪流草原地。

事實上,在清朝統治時期,台灣水鹿還分布在三百公尺的丘陵地,但現在卻只有在遠離道路、人群的二千公尺以上高山草原,才看得到牠們。台大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李玲玲曾在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做過調查,幾萬公頃的保留區大約僅剩一千隻水鹿。

(記者鍾麗華 )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