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家蒙難記

【字號】    
   標籤: tags:

  自從我的一篇「小」稿子,在報紙上登出以來,一夜之間我立刻成了大名人,就連我養的那隻小貓斑比也跟著水漲船高。

  那時候開始,我才明白「明星」被訪問的感覺,剛開始有些飄飄然,總覺得這個世界是我的,後來就有些煩了。

  有些伯伯、叔叔,甚至會在我的面前,念上一段我的文章:「小貓斑比是隻美麗的精靈,牠可以化成千千萬萬的超人,為我的家演出一齣完美的劇……」

  每回聽到他們大刺刺的念上這一段時,我就覺得渾身發軟,全身無力,噁心極了。

  倒不是我不希望他們恭維我,而是他們的讚美,已經有如千斤般的巨石,壓在我的肩上,讓我喘不過氣來了,你知道,那叫做「壓力」呀!

  舉個例來說吧!爸爸就以為報紙登了我一篇文章,我就等於「神童」。他相信我和七步成詩的「曹植」爺爺一樣,是一個千載難逢的「超級寶寶」。
  
  於是,當有客人來訪時,他老喜歡我「秀一段」:「來來……來!小如,寫一首詩詹伯伯瞧瞧。」天哪,我從來沒寫過詩啊!但是為了證明我智慧高超,他居然要我胡謅一篇,然後再鼓動詹伯伯為我拍掌叫好。

  幾個月之後,我證實自己的綽號叫「小丑」,必須裝瘋賣傻,滿足爸媽的「虛榮心」,才能換來粉紅、柔美的好臉色。

  記得有一天,我演得不夠精采,遭遇就很悽慘了。那一次,爸爸好像希望我演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叫我當眾表演「魔術方塊」。

  你瞧!做人多辛苦哇!只要會寫文章,就一定得等於當個科學家。從那時候開始,我已經感覺到,他們已把我定位成「文武全才」的少年英雄。

  前年,小傑跟我侃述他的悽慘經歷時,我硬是不信,我想他媽媽對他那麼好,怎麼可能給他什麼壓力嘛!還不是他自己胡思亂想的,現在我懂了,我更明白精神科醫生叔叔所說的「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是怎麼來的,倘若再這樣下去,保證我也會罹患。

  廢話少說,我再來談談我的「科學家」經歷。其實,平常我的「魔術方塊」玩得還在水準以上,但是要我當眾表演,那就不行了。那麼多眼睛,咕嚕嚕的看著我表演。多令人心驚肉跳!就好像我看電視節目中的「走鋼索」表演一樣恐怖。

  十分鐘、二十分鐘、一小時之後,我還是解不出來,魔術方塊儼然已被我整成「妖怪方塊」,當時我偷偷瞄了父親一眼,只見他青一塊、紫一塊的閃出冷汗,並且尷尬的告訴客人:「我們家的小如,今天有些異常,以前她不是這樣子的。」

  當天晚上,我……

  其實,何必嘛!我又不是常跑龍套的,為什麼要把我當「猴子耍」?每天表演的節目,已經超出我的能力範圍,再這樣下去,保證有一天會「阿達」的。

  某夜,我真的忍受不了,我在爸爸的桌上留了一張小紙條說:「親愛的爸爸,我知道你很希望我成龍,成鳳,其實我也期望,但龍鳳不是用來表演給人看的,而是按部就班吸收各種智慧而得的,我希望從今以後不再有任何表演了,我不要做猴子,我要做真正的自己……」

摘自:游乾桂所著《寶貝在說話》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關係攻擊,是通過解除友誼、排擠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進行的威脅。父母們常常驚訝地發現,關係攻擊可能會出現在三歲孩子的身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被朋友推開的經歷可能完全令人費解,並在日託或幼兒園引發焦慮。
  • 這個故事是為了幫助一群8歲孩子,希望他們能再度相信這個世界的奇蹟和美麗—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前,他們很難擺脫在網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圖像。圖像加上難以擺脫的深刻感受,讓孩子們嚇得睡不著—他們尖叫、流淚,也恐懼獨處。
  • 這是忍受多年悲傷和失去後,得以成長的故事。故事歷程和隱喻,對許多艱難情況和不同的年齡層來說,都有所幫助。
  • 《築巢的鳥兒》 適合年齡:兒童。 應對狀況:被迫離開家園。
  • 這是適合大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故事,目的是為了在2011年日本沿岸遭受海嘯襲擊後,為人們帶來希望並協助加強復原能力。這篇故事也收錄在東京書籍株式會社出版的《兒童心靈成長故事》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