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家蒙难记

【字号】    
   标签: tags:

  自从我的一篇“小”稿子,在报纸上登出以来,一夜之间我立刻成了大名人,就连我养的那只小猫斑比也跟着水涨船高。

  那时候开始,我才明白“明星”被访问的感觉,刚开始有些飘飘然,总觉得这个世界是我的,后来就有些烦了。

  有些伯伯、叔叔,甚至会在我的面前,念上一段我的文章:“小猫斑比是只美丽的精灵,它可以化成千千万万的超人,为我的家演出一出完美的剧……”

  每回听到他们大刺刺的念上这一段时,我就觉得浑身发软,全身无力,恶心极了。

  倒不是我不希望他们恭维我,而是他们的赞美,已经有如千斤般的巨石,压在我的肩上,让我喘不过气来了,你知道,那叫做“压力”呀!

  举个例来说吧!爸爸就以为报纸登了我一篇文章,我就等于“神童”。他相信我和七步成诗的“曹植”爷爷一样,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超级宝宝”。
  
  于是,当有客人来访时,他老喜欢我“秀一段”:“来来……来!小如,写一首诗詹伯伯瞧瞧。”天哪,我从来没写过诗啊!但是为了证明我智慧高超,他居然要我胡诌一篇,然后再鼓动詹伯伯为我拍掌叫好。

  几个月之后,我证实自己的绰号叫“小丑”,必须装疯卖傻,满足爸妈的“虚荣心”,才能换来粉红、柔美的好脸色。

  记得有一天,我演得不够精彩,遭遇就很凄惨了。那一次,爸爸好像希望我演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叫我当众表演“魔术方块”。

  你瞧!做人多辛苦哇!只要会写文章,就一定得等于当个科学家。从那时候开始,我已经感觉到,他们已把我定位成“文武全才”的少年英雄。

  前年,小杰跟我侃述他的凄惨经历时,我硬是不信,我想他妈妈对他那么好,怎么可能给他什么压力嘛!还不是他自己胡思乱想的,现在我懂了,我更明白精神科医生叔叔所说的“强迫性精神官能症”是怎么来的,倘若再这样下去,保证我也会罹患。

  废话少说,我再来谈谈我的“科学家”经历。其实,平常我的“魔术方块”玩得还在水准以上,但是要我当众表演,那就不行了。那么多眼睛,咕噜噜的看着我表演。多令人心惊肉跳!就好像我看电视节目中的“走钢索”表演一样恐怖。

  十分钟、二十分钟、一小时之后,我还是解不出来,魔术方块俨然已被我整成“妖怪方块”,当时我偷偷瞄了父亲一眼,只见他青一块、紫一块的闪出冷汗,并且尴尬的告诉客人:“我们家的小如,今天有些异常,以前她不是这样子的。”

  当天晚上,我……

  其实,何必嘛!我又不是常跑龙套的,为什么要把我当“猴子耍”?每天表演的节目,已经超出我的能力范围,再这样下去,保证有一天会“阿达”的。

  某夜,我真的忍受不了,我在爸爸的桌上留了一张小纸条说:“亲爱的爸爸,我知道你很希望我成龙,成凤,其实我也期望,但龙凤不是用来表演给人看的,而是按部就班吸收各种智慧而得的,我希望从今以后不再有任何表演了,我不要做猴子,我要做真正的自己……”

摘自:游干桂所着《宝贝在说话》一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关系攻击,是通过解除友谊、排挤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进行的威胁。父母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关系攻击可能会出现在三岁孩子的身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被朋友推开的经历可能完全令人费解,并在日托或幼儿园引发焦虑。
  • 这个故事是为了帮助一群8岁孩子,希望他们能再度相信这个世界的奇迹和美丽—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前,他们很难摆脱在网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图像。图像加上难以摆脱的深刻感受,让孩子们吓得睡不着—他们尖叫、流泪,也恐惧独处。
  • 这是忍受多年悲伤和失去后,得以成长的故事。故事历程和隐喻,对许多艰难情况和不同的年龄层来说,都有所帮助。
  • 《筑巢的鸟儿》 适合年龄:儿童。 应对状况:被迫离开家园。
  • 这是适合大孩子、青少年和成人的故事,目的是为了在2011年日本沿岸遭受海啸袭击后,为人们带来希望并协助加强复原能力。这篇故事也收录在东京书籍株式会社出版的《儿童心灵成长故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