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澎湖古蹟媽宮古城 兼具休閒旅遊廣度和深度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許耀彬澎湖縣三十日電)澎湖縣許多的古蹟中,目前僅剩一座城樓和一段古城牆的媽宮古城遺址,不只是澎湖觀光旅遊的重要據點,這座百年歷史的古城,也是城池史中最後一座、壽命最短的城池,因此,走一遭媽宮古城,感性與知性兼具之餘,還可以領略媽宮城變成馬公的由來。

澎湖縣這座建於清朝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已經有一百一十九年歷史的媽宮古城,先後經歷甲午戰爭、二次大戰後,因為時空流轉和環境變化的主客觀因素影響,現在整座媽宮古城只剩下俗稱「小西門」的順承門和往西北延伸的一段古城牆。

澎湖縣旅遊局長洪棟霖說,這座「媽宮城」又稱為「澎湖城」、「光緒城」,興建的遠因是因為光緒十年清法戰爭議和以後,清朝政府認為澎湖在戰術戰略的地位相當重要。所以才在光緒十三年興建這座媽宮城。

洪棟霖指出,當時媽宮城建造兩年,城牆周長七百八十九丈二尺五寸、城牆高度是一丈八尺、牆根埋入地下三尺五寸,材料則使用澎湖當地的石材—玄武岩和(石老)(石古)石,並按照地形逐步興建。城牆上的城垛有五百七十個、牆身厚度有二丈四尺,城牆厚度比當時一般的城牆還要超出六尺多,所以工程相當浩大。

他說,當時媽宮城城池分別開闢東(朝陽)、西(大西)、南(迎薰)、北(拱辰)等四座城門外,還有小南門(即敘)和小西門(順承),總計六座城門、五處城樓(大西門沒有城樓)。目前僅存的就是小西門—順承門。

許姓文史工作者表示,以澎湖的媽宮古城興建年代,應屬於清代最後一座城池,壽命也最短,現在僅存順承門和一段古城牆的遺址。主要是日治時期進行所謂都市計畫時,分次將南、東與北側的城牆拆除,又將土石移作馬公第一和第二漁港港區硬體設施,至此,媽宮城正式走入歷史。

許姓人士又說,從城牆高處環顧四周,看到的就是媽宮港和腹地,更可以監控整個媽宮港進出的大小船隻。這也就是為何順承門緊鄰媽宮港出海口並有實質防衛媽宮城的主要原因。另外因為澎湖人信奉媽祖,因此,這座古城被稱為「媽宮城」,古地名就叫做「媽宮」。

他指出,這個地名到了日治時代大正九年,也就是西元一九二0年,才被日本人以諧音改成「馬公」並沿用到現在。這就是為什麼各航線機票或船票上會寫著「馬公」而不是「澎湖」的原因,所以地名典故也相當有趣。

由於媽宮城遺址見證歷史的軌跡,感性知性兼具,因此,只要到澎湖來,登上順承門後,豁然開朗的視野和著清涼的海風徐徐吹來,心中那種舒適和愜意,無法以筆墨形容。所以一直都是到澎湖觀光度假時必定到訪的旅遊景點。

從這裡可以感受到清朝秀才許晉纓澎湖八景詩裡,形容「案山漁火如星斗」那種純樸和與世無爭的感覺。而輕輕閉上雙眼,遙想當時媽宮港區的夜色如墨,滿天星斗和海面的點點漁火相互輝映,這種景色和意境恐怕只有在畫中才能看到。

而現在的馬公港,已經是澎湖最大的商港,而澎湖民生物資有百分之九十靠海上貨運輸入澎湖,也讓馬公港成為澎湖最大的客貨吞吐港。其現代化的港口設施擁有雄厚發展潛力,目前政府也有朝向國際化發展的計畫,將可以提升馬公港客貨往來的吞吐品質,未來將展現澎湖現代化的新生命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