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數位科技是基本權利 機會人才應運而生

數位落差調查採訪專題之三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6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二十四日電)數位科技究竟是時髦玩意兒,還是人生必需?就深層的意義來看,世界經濟資源分配不均,社會各階層間的數位落差甚大,造成未來發展的失衡,在全球擋不住的數位科技趨勢下,數位科技應該是人民的「基本權利」,大家在數位資訊的舞台上不斷創造機會,培育人才,社會才能正向發展。

根據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統計,全球人口中僅7%有電腦,僅4%有機會接觸網際網路。各國政府都在結合公、民營的力量,設法協助社會各階層弭平數位鴻溝,縮短族群之間的數位差距。各家企業也發揮資源力量,讓弱勢團體藉由資訊科技的應用解決方案與工具,改善社會、經濟、文教的環境與能力。

財團法人資策會執行長柯志昇表示,依據行政院研考會2005年數位落差調查資料顯示,國內低學歷、中老年人有很大比例仍未融入資訊社會中。例如,30歲以下民眾有超過90%使用網路,50到60歲民眾只剩29%曾經上網,60歲以上民眾的上網率更低到7%,遠低於美國老年人30%的上網率。

不同縣市民眾的數位發展程度也明顯不同。全台23縣市中以台中市、台北市、新竹市的電腦使用率及上網率最高,比率超過 70%;相對的,嘉義縣、澎湖縣、雲林縣民眾的 e化程度欠佳,電腦使用率不到55%,上網率不到50%。

此外,相較於全國63%的平均上網率,原住民40%和身心障礙民眾35%的上網率明顯偏低,都是台灣數位發展過程中有待政府和社會各界協助的弱勢群體。而他們有著最令人擔心的危機,就是家戶貧富差距所帶來的學習機會不均。

調查顯示,全台灣家戶資訊環境最好的台北市,有92% 的學生可以在家中上網找資料、寫作業,家戶條件較差的台東縣學生,只有70%的人可以在家裡上網,學習條件懸殊甚劇。從居住地區的都市化程度來看,偏遠鄉鎮學生可以在家中上網比例不到70%,山地鄉鎮學生的學習條件更差,僅59%能在家裡上網。 柯志昇強調,台灣民眾最期望身心健康、工作穩定、治安良好、安養老年的生活,這些理想都得藉重更方便、更基本的「無所不在的優質化網路社會」架構才會順利實現,而數位落差更必需及早弭平,所有民眾才能同步享有「數位科技」帶來優質生活的「基本權利」。

耕莘文教基金會專案經理,台灣原住民族部落培力協會秘書長楊曜誦,輔導新竹縣後山的尖石鄉原住民部落已經十餘年,身為第一線工作人員,他對偏鄉地區部落的數位落差情況有深刻體認。

他最深層的想法是,如果政府有心縮短高偏鄉地區的數位落差,究竟政府對部落寬頻到府的覆蓋率屬於「社會福利」、「公民權利」,還是「基本權利」?他認為,若是政府可以思考解決偏鄉數位落差是「基本權利」,那就不需考慮成本,而是考慮因為寬頻所帶來的便利與部落人才培育。

楊曜誦指出,人一定是有強烈的動機才會想到要用資訊的力量來改善生活和生計,因此高偏鄉地區所使用的電腦軟體或硬體的速度,都不應該落後平地水平。他舉例,尖石鄉前山的水田教會有電腦但沒有寬頻上網,因此無法激起強烈的動機讓部落去學習,他們寧可拿起傳統農具工作或是用電話溝通,並未享受數位科技的好處與便利。

他強調,若是原住民的森林智慧、生態保育智慧、美景文化,都是立足台灣成為最佳意象的台灣美景,前提是必需從網際網路發聲,才能解決因為距離所造成的落差,也才能拉近高山與平地間的距離,化解數位落差於無形。

他透露,其實後山尖石鄉的部落曾經接受過企業捐贈的二手電腦,原本以為可以協助解決數位落差的問題,結果收到電腦後才發覺,有些電腦沒有光碟機,無法安裝軟體;沒有寬頻孔和撥接孔,不但無法用寬頻,連家裡的電話都不能撥接;而且二手電腦速度慢、硬碟容量不足,根本跑不動程式,壞了也沒辦法修。

此外,二手電腦的作業系統不見得和平地社會所用的一致;而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考慮成本太高,未打算牽寬頻線到部落;若是部落想成立資訊教室,至少要十台以上電腦,二手電腦中想找到十台以上規格一樣者,實在夠困難。光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人非常頭痛,於是楊曜誦才下定決心,寫好計畫書,開始向大企業募集全新的電腦。

所幸美商惠普電腦和台北東豐扶輪社捐贈 50 部電腦,同時在募集前已經結合新竹地區的行政院國科會科學志工團隊,熟悉運作機制才正式對外募集,並且固定每個月透過在地協會回報每台電腦故障狀況,科學志工再排時程上山維修,透過一點一滴的工作,逐步累積部落人員的維修與管理知識。

資策會推廣服務處承接行政院環保署二手電腦資源回收再利用計畫,資策會專案經理黃源章執行這項計畫半年多來,整理測試上千台電腦,將可再利用的500部電腦送遍各縣市至少20個鄉鎮300多個地點。看盡了高偏鄉地區資源缺乏的窘境。

他說,在送電腦到家戶的過程中,看得出來當初提出申請二手電腦的國中小學童非常希望一窺網路世界,但是家中的環境清貧,可能連電費都難以支付,遑論再花錢支付寬頻費用,因此會出現家長怕費電而不要電腦,但學童卻想要電腦的窘境。

而考量到偏鄉地區不易到達,黃源章盡量將狀況最好的二手電腦送到申請者家中,同時附上資策會工作小組貼心所做的維修電話貼紙,以及整理過的電腦說明書,組裝完畢後再仔細的教導申請人如何簡易操作和維修,以及如何配合學校教的電腦課程來找資料、寫作業。

跑過這麼多高偏鄉地區,黃源章深刻體認到,要消弭數位落差,除了使用者的「意識」之外,並非只是送一台二手電腦就可以解決,寬頻服務業者、學校、社區、維修團隊、家長的心態等都是問題,甚至高偏鄉內部也會形成數位落差,家庭中亦存在數位落差,這就要靠政府教育和資訊科技政策的協調,以「基本權利」的態度建置最基本的資通訊架構,才能談各種資訊的應用與可能,否則一切空談。

惠普科技行銷公關處長李惠菁表示,縮短數位落差的作法,並非只是派工程師下鄉教學、捐助電腦軟硬體等「學電腦」的計畫推動而已。如何結合所有必須的科技、產品、以及電子服務,積極的提供相關的資訊應用解決方案才是重點。

惠普科技過去曾在巴西聖保羅建立的「數位音樂創作坊」,和印度庫帕姆「數位融合社區」有過成功案例;在台灣也在過去幾年與許多不同單位合作過縮減數位落差的工作。李惠菁說,2003年6月與台北市政府、喜瑪拉雅基金會與聯合勸募協會共同推出的「公益數位村」計畫就是透過提供免費的整合性硬體設備、軟體工具、教學訓練及其它資訊科技資源,協助電腦設備不足的公益團體逐步提昇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藉以改善組織效能,提昇服務品質,增強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這些年下來,惠普也捐贈軟硬體設備予多所大學,及逾50家以上的非營利組織例如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蘭嶼蘭恩文教基金會、伊甸基金會、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聯合勸募協會等。

李惠菁說,要讓捐贈和受贈電腦雙方都能感受到藉由資訊平台的建立創造更多的機會,最重要的是就是「主體意識」的興起和整體資訊應用計畫的周延性,許多非營利組織和社工組織就是很棒的橋樑,他們聯合有資源,且願意善盡社會責任的企業,協助解決部份資訊發展不足和數位落差的問題,發揮民間無限大的潛力和資源能量,才是為整體社會創造更多無限可能與機會的積極作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