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消費者自保 業者建議詳閱契約注意個資保護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7日報導】手機消費糾紛專題系列四之四(中央社記者徐毓莉台北二十七日電)到通訊行購買手機發生爭議,有時問題可能在消費者「只看到優惠而沒看到義務」,台灣電信業者表示,消費者到通訊行買手機辦理門號申租,應該把握看詳細、問清楚原則,不要隨便相信店家口頭承諾,詳細閱讀契約後再簽約,並注意個人資料的保護,才不會落入不肖業者的陷阱。

購買手機發生消費爭議,選擇訴訟不但耗費時日,經濟效益也不高,遠傳電信、台灣大哥大等業者建議,消費者最好直接前往電信業者的直營或特約服務中心,服務人員會有詳細說明,也會提醒消費者簽訂契約時將所有訊息看清楚,對消費者較有保障。

台灣國內手機通路商聯強發言人林俊堅表示,聯強對於經銷商有分級管理機制,不同等級有不同的供貨優惠價,藉以管理經銷商的品質,對於一些冒用聯強招牌招攬消費者的經銷商,聯強也會依法處理。

林俊堅說,台灣手機經銷通路與以往已有很大的差別,品質不佳的經銷者很快會被淘汰出局,只有具規模、有品牌才能生存。任何市場都有「不肖分子」存在,但絕大多數業者都想永續經營,且部分消費爭議問題未必出在通訊行,而是消費者「事後反悔」,將通訊行發生的消費糾紛完全歸咎於業者,也未必公平。他提醒,消費者選擇交易對象時,應該多打聽,尋找可以信賴的業者。

台灣中華電信也指出,在與一些消費者接觸後發現,有些通訊行在辦理代辦業務時,會清楚、負責地告訴消費者應該注意的事項,只是「不肖通訊行」難以防範,消費者在委託辦理時,應該多詢問,如果業者說法含糊,就要提高警覺。

對於消保單位建議,通訊行在涉及門號搭售上,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應該規範電信業者,訂定出符合哪種條件的通訊行才能搭售門號。

台灣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營運管理處長陳國龍表示,NCC是電信業者主管機關,如果電信業者在契約內容或過程中有明顯疏失,對消費者不公平,主管機關當然能夠處理,但消費者也應該知道,簽訂契約屬於自主行為,如果在通訊行遊說下,消費者就簽下多個門號契約,誰能阻止消費者?

用戶個人資料外洩是到通訊行辦理門號申租、續約要特別注意的問題,電信業者表示,曾有通訊行將用戶身分證資料影印,再去辦理其他電信業者的門號,以賺取門號佣金。

「洗手機」的狀況也令中華電信頭痛,中華電信表示,有些惡劣的通訊行,會以人頭戶資料向中華電信申辦,且因為申辦高資費門號無需預繳費用,通訊行把手機拿走後,下個月帳單寄給了被假冒身分的用戶,用戶莫名奇妙多了一筆帳單,再向中華電信申訴被人冒名,經查證後證實用戶被冒名申辦,中華電信只能將相關資料送電信警察調查。

中華電信指出,不肖通訊者難以防範,消費者到通訊行辦理,要注意將相關細節問清楚。例如:有無其他額外費用、費率內容、違約金規定等,都要問清楚、看詳細;提供個人證件時,要註明個人資料僅限申辦某電信業者門號使用,以免成為不肖通訊行的「肥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