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教學」興趣是成就的動力源頭

文/ 張銘芬 攝影/ 芳草
font print 人氣: 37
【字號】    
   標籤: tags:

在濃濃的興趣帶領下,劉家華老師20多年來不改對書道的喜愛,不論自己寫或是教學,都讓他樂在其中。興趣的產生,有些部分是因為老師及時讚美他的好表現,有些來自於自己對作品的滿意度,有努力也嚐到成功的甜頭,於是在看似黑白的墨彩世界中他樂此不疲。劉家華的經歷或許可以讓有心推動書法教學的老師們有一個參照。

在日本、新加坡、韓國都積極推展書法教學時,身為書法藝術發源國的我們在書法教學的推廣、延續上做了些什麼呢?在鄰近的韓國書法稱為「書藝」,在學校中已發展到博士學程的學習,反觀台灣近幾年因為九年一貫課程的推動,有些縣、市政府不正常的推展英語教學,而將「國粹」棄之不顧,上行下效的結果使許多學校早已無寫字課程,許多學生甚至連「文房四寶」是啥都不知道。身在教學現塲、較敏感的老師已有人對此深感憂慮!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許多國小教師擔心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只知ABC不知毛筆、硯台,他的未來可能與外國人打交道的生活中,是不是會因覺得缺少什麼而後悔不已?英文再好,他總是黃面孔啊。國外的中文學習熱潮,勢必也會引起學習書法的潮流,教育是在為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而努力,有遠見的學校、家長必要想到書法學習的重要性。目前,就筆者所知台北市對書法教學有教師資格認證的制度,顯現對書法教學的重視,是值得其他縣、市參仿的。許多有識之士沒有放棄孩子的書法學習,但是許多學生因教育政策、家庭環境的弱勢而與書法藝術絕緣。

劉家華在國小四年級暑假時接受民眾服務社的書法課程後,一直沒離開書法的學習、研究與教學。書而優則刻(篆刻)的他覺得書法是一種工具能力,能力的養成需要時間,付出努力,而最重要的是有好老師的良好引導,良師使潛力發揮更充分連帶表現愈佳,在這樣的良性循環下興趣油然而生。

令人受益的寫字教學方法

習寫各種書體,對人有些許不同的影響,劉劉家華發現寫蒃、隸、楷書是最能使人靜心的。楷書要寫得好需要較好的技巧,初學者若由篆書學起較容易入門,因為篆字與繪畫相似性較高。中國文字最特殊的是它多為象形字,因為書寫工具的演變而逐漸變化字型,以致目前許多字我們無法一眼看出其與實物之相像處,這與西方的拼音文字截然不同,也因此它可以畫字,在字中出現圖(字跡筆線)、地(留白處)關係的繪畫美感,令許多西方藝術家喜愛異常。

在國小就學階段,目前有些學校還有一節的書法課,時間雖短無法練就好技巧,但是從中它可以學習到中國書法的相關知識、認識書法藝術、書法家的故事等等,看似不多卻是他將來再進一步接觸書法的基礎。

酷暑進修 獲益良多

國小四年級的第一次接觸後,書法的學習一直沒有離開劉家華的生活。教學的需要與研究的動機在在促使他利用酷熱的暑假,暫別親愛的妻、女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進修。研究所一學期繁重的學業集中於短短的8周中完成,是十分艱辛的。劉家華因為學習收穫豐富而十分享受暑期進修的辛苦學子生活。

進修學習讓他深諳中國書法的發展歷程:與其他藝術一樣,書法的發展也是在封建王朝時代,自君王的個人偏愛或政治需要出發,因此一王朝就是某位書家的風格盛行全國,例如:唐太宗時代是王羲之;清乾隆時代則是趙孟頫。從唐朝到清代都是科舉取士,書法因科舉而流傳不墜,另方面也受此束縛而形成所謂的「館閣體」。在中國書法史上,金農與揚州八怪在18世紀時即以感到書體日趨刻板和模式化,美學意識的覺醒與發展書法藝術的使命感,使其克服社會、政治的影響衝出一片書法的新天地。

18世紀的楊州是當時商業、交通及文化中心,也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地方,濃厚的文化氣息也在無形中聚集了許多畫家,揚州畫派於是成形。由前碑派興起到碑派發展的高潮,這一波清朝書法史上的重大變革,也是以揚州為中心舞台而完成的。

金農在揚州八怪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常被稱為八怪之首,鄭燮(板橋)、汪士慎和高翔等人都非常推崇他,羅聘是他的入是弟子;後世的虛古、趙之謙、任頤、吳昌碩、齊白石、陳屍曾等書畫家都曾在他的書畫中汲取養分;200多年後的現代,書壇上有些書家的隸書仍受其影響,足見金農在書史上的地位,那影響力是超越時空的弗屆!

金農於題畫中曾說:「不師宋元而似宋元,無一筆與今人同。」清楚表達其藝術上的自我追求與主張;企求獨創性,不因循成法,不趨從流俗,是今農作為一名書法藝術家值得一書之優點。劉家華認為這是金農最值得他想往書法藝術家路上邁進所應學習的優點之一。
空間是造形藝術的憲法

論文指導教授蔡長盛運用完形心理學的理論探析中國書法,其著作《書法空間之研究》討論書法中「計黑當白」的美學,由給予劉家華深刻印象與深入研究的動力。

一、我國園林與書畫藝術的相關

庭園與繪畫看似不同,卻均為文化思想的產物,黑格爾有一句話道出了其間的微妙關係,「園林」是介乎古典的型建築與浪漫型的繪畫間的一種特殊藝術,而中國園林藝術「是一種繪畫」。當年繁華的揚州聚集了地主、富商、退休官宦的知識份子等,文人雅士的密集使揚州儼然成為一文化中心,繪畫、書法等藝術表現自成一派。揚州畫派作品以花卉為多,摹寫對象是常見的園林花木,經畫家的揮灑點染都成為佳作。揚州少高山奇峰,所以山水畫較少,「師造化」就以揚州園林中隨處可見的花朵、蘭、竹、菊等,就成為此畫派的繪畫風格。

我國造園史上出現的造園名家,大都善畫,能以畫意疊山造園,景石之設置,妙在恣意,重在背景,貴在神韻,高在意境;宜婉轉得勢,引人遐想;要含蓄有情,耐人尋味。我國的繪畫風格一直是以簡單樸素為宗的,大多是由簡單的墨點、墨線構成,而且往往採用象徵性手法,除卻繁複的寫實細節,深受士大夫的喜愛,而有所謂「文人士大夫審美觀」。

周、秦代以前,人民困於生活無暇做藝術發展,當社會漸趨穩固時,又以人倫政教為先,因此限制了統治階級以外的庭園建築、繪畫發展。直到魏晉南北朝,老莊抬頭,才形成山水畫與庭園建築的產生背景;至唐宋時,文治武功發達,山水畫大盛,庭園造景亦日趨普遍,而後二者風格的發展均有相似的歷程;其發展的文化背景高度相似,在歷史發展、理論、作品、創造者等等義理均彼此相通。

所以,「山水畫」是用繪畫藝術的手段再現三度空間的自然風景於二度的平面畫幅上,是在平面上經營空間。江南園林則彷彿以砂、石、水、土、植物為丹青,於三度空間中作畫,而創造出詩情畫意的自然風景的藝術景象。文人的審美概念表現在不同的藝術創作媒體,訴諸文字就是山水詩、田園詩、山林文學等作品;運用在平面媒體上,就是文人山水畫;在空間的創作,就是山水園林。

園林提供的空間感、時間感是山水畫所不及的;而山水畫中的飄逸幽遠景致,則是運用真實素材的園林所無法達到的。園林中的空間命名、書家書寫的楹聯等,即想要藉由文字增加園景的意境、產生虛實的變幻。園林中歷代名家墨寶也成為形象生動的中國書學長廊。文人墨跡不僅給園林增添了書香墨氣,還使我們從中了解我國書法的源流,領略美不勝收的筆情墨趣。園林書學是我國園林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園林中的匾額、楹聯、摩崖(這是什麼?)、碑刻等共同營造出氤氳的書卷氣,使書法藝術與建築、文學渾然融合。

二、虛、實藝術哲理

我國的書法、篆刻在重視「實」的筆畫之外,同時還十分重視筆畫之外所留下的空白,這空白也是字的有機組合部分,計算在字的造形之內和筆畫具有同等重要的藝術價值。在字的結構上有所謂的「布白」一稱,因為只有用「虛」來做表現的一部分,才能啟發觀賞者的想像與神遊。一如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所提:「字畫疏可以走馬,密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這是書法的佈局法則,也是建築空間的構圖規律。「虛實相生」、「計白當黑」是我國對空間藝術上的重要認識。

江南園林的主人及設計者,多為能詩文、善書畫的文人。將自己的社會理想、宇宙觀、審美觀、人格價值等精神文化信息納入園林中,藉助有限的物質實體組成的空間,建構出精神的無限天地,在他們營造園林的同時也在塑造著自我。其造園意境達到了自然美、建築美、繪畫美和文學藝術的有機統一,使其園林成為融合文學、哲學、美學、建築、雕刻、山水、花木、繪畫、書法等藝術於一爐的綜合藝術宮殿。@*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摺紙簡單易學,變化又多,是深受小朋友喜愛的一種美勞活動。低年級小朋友就會摺紙飛機,享受射出紙飛機看其飛翔的樂趣。所以中年級以上小朋友教學摺紙蓮花,就十分容易上手。
  • 民國86年我因公出國,時間緊迫又沒空準備出國事宜,所以到訪國的貨幣並未備妥,就匆匆扛著行李與大夥兒出國門了。
  • 觀察力的強弱關係到一個人的繪畫表現、人際關係、及各方面的學習成效,透過連續、有序的教學可以提升學童的觀察力與繪畫表現成效,甚至錯字都可能減少出現次數。
  • 觀察力的強弱關係到一個人的繪畫表現、人際關係、及各方面的學習成效,透過連續、有序的教學可以提升學童的觀察力與繪畫表現成效,甚至錯字都可能減少出現次數。
  • 紙的性質,在運用上有很多優點。一般的紙可以用剪刀剪、刀子割或摺出一道痕跡後,徒手將它撕開,技術好的可以使二邊緣平整得如剪刀剪開似的,除此之外,它還可揉、可摺、可彎、可疊、可刮;水墨畫所用的棉紙、宣紙,還可以用筆沾水畫過後徒手撕開,二邊緣呈現出毛毛的邊線,很美。
  • 數數兒是幼兒學數學的開始,家長若能在遊戲中教孩子學數學,會給孩子一個數學很有趣的好印象。從小喜歡數學,是孩子將來學習的好本錢。生活中處處都是數學的好教材,尤其是剛學數數的幼兒。紙編是身邊容易取得的教學材料,變化的花樣也多,稍一變化就可以玩出不同的作品來。若是稍大一些的孩子,如:國小一年級、二年級或三年級的小朋友還可以請他量、畫、剪出紙條自己準備材料,是很好的數學複習動作呢。
  • 外國各家的美術教育理論看似相當完整,他們的美術教育理論可以完全套用在台灣的孩子身上嗎,適用嗎?相信許多人與我有相同的疑問在心中,也有些許答案了然於心——可參酌卻不能完全套用,畢竟國情不同、教育制度互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