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兴趣是成就的动力源头

文/ 张铭芬 摄影/ 芳草
font print 人气: 37
【字号】    
   标签: tags:

在浓浓的兴趣带领下,刘家华老师20多年来不改对书道的喜爱,不论自己写或是教学,都让他乐在其中。兴趣的产生,有些部分是因为老师及时赞美他的好表现,有些来自于自己对作品的满意度,有努力也尝到成功的甜头,于是在看似黑白的墨彩世界中他乐此不疲。刘家华的经历或许可以让有心推动书法教学的老师们有一个参照。

在日本、新加坡、韩国都积极推展书法教学时,身为书法艺术发源国的我们在书法教学的推广、延续上做了些什么呢?在邻近的韩国书法称为“书艺”,在学校中已发展到博士学程的学习,反观台湾近几年因为九年一贯课程的推动,有些县、市政府不正常的推展英语教学,而将“国粹”弃之不顾,上行下效的结果使许多学校早已无写字课程,许多学生甚至连“文房四宝”是啥都不知道。身在教学现场、较敏感的老师已有人对此深感忧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许多国小教师担心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只知ABC不知毛笔、砚台,他的未来可能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生活中,是不是会因觉得缺少什么而后悔不已?英文再好,他总是黄面孔啊。国外的中文学习热潮,势必也会引起学习书法的潮流,教育是在为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而努力,有远见的学校、家长必要想到书法学习的重要性。目前,就笔者所知台北市对书法教学有教师资格认证的制度,显现对书法教学的重视,是值得其他县、市参仿的。许多有识之士没有放弃孩子的书法学习,但是许多学生因教育政策、家庭环境的弱势而与书法艺术绝缘。

刘家华在国小四年级暑假时接受民众服务社的书法课程后,一直没离开书法的学习、研究与教学。书而优则刻(篆刻)的他觉得书法是一种工具能力,能力的养成需要时间,付出努力,而最重要的是有好老师的良好引导,良师使潜力发挥更充分连带表现愈佳,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兴趣油然而生。

令人受益的写字教学方法

习写各种书体,对人有些许不同的影响,刘刘家华发现写蒃、隶、楷书是最能使人静心的。楷书要写得好需要较好的技巧,初学者若由篆书学起较容易入门,因为篆字与绘画相似性较高。中国文字最特殊的是它多为象形字,因为书写工具的演变而逐渐变化字型,以致目前许多字我们无法一眼看出其与实物之相像处,这与西方的拼音文字截然不同,也因此它可以画字,在字中出现图(字迹笔线)、地(留白处)关系的绘画美感,令许多西方艺术家喜爱异常。

在国小就学阶段,目前有些学校还有一节的书法课,时间虽短无法练就好技巧,但是从中它可以学习到中国书法的相关知识、认识书法艺术、书法家的故事等等,看似不多却是他将来再进一步接触书法的基础。

酷暑进修 获益良多

国小四年级的第一次接触后,书法的学习一直没有离开刘家华的生活。教学的需要与研究的动机在在促使他利用酷热的暑假,暂别亲爱的妻、女到国立新竹教育大学美劳教育研究所进修。研究所一学期繁重的学业集中于短短的8周中完成,是十分艰辛的。刘家华因为学习收获丰富而十分享受暑期进修的辛苦学子生活。

进修学习让他深谙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与其他艺术一样,书法的发展也是在封建王朝时代,自君王的个人偏爱或政治需要出发,因此一王朝就是某位书家的风格盛行全国,例如:唐太宗时代是王羲之;清乾隆时代则是赵孟頫。从唐朝到清代都是科举取士,书法因科举而流传不坠,另方面也受此束缚而形成所谓的“馆阁体”。在中国书法史上,金农与扬州八怪在18世纪时即以感到书体日趋刻板和模式化,美学意识的觉醒与发展书法艺术的使命感,使其克服社会、政治的影响冲出一片书法的新天地。

18世纪的杨州是当时商业、交通及文化中心,也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地方,浓厚的文化气息也在无形中聚集了许多画家,扬州画派于是成形。由前碑派兴起到碑派发展的高潮,这一波清朝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也是以扬州为中心舞台而完成的。

金农在扬州八怪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常被称为八怪之首,郑燮(板桥)、汪士慎和高翔等人都非常推崇他,罗聘是他的入是弟子;后世的虚古、赵之谦、任颐、吴昌硕、齐白石、陈尸曾等书画家都曾在他的书画中汲取养分;200多年后的现代,书坛上有些书家的隶书仍受其影响,足见金农在书史上的地位,那影响力是超越时空的弗届!

金农于题画中曾说:“不师宋元而似宋元,无一笔与今人同。”清楚表达其艺术上的自我追求与主张;企求独创性,不因循成法,不趋从流俗,是今农作为一名书法艺术家值得一书之优点。刘家华认为这是金农最值得他想往书法艺术家路上迈进所应学习的优点之一。
空间是造形艺术的宪法

论文指导教授蔡长盛运用完形心理学的理论探析中国书法,其著作《书法空间之研究》讨论书法中“计黑当白”的美学,由给予刘家华深刻印象与深入研究的动力。

一、我国园林与书画艺术的相关

庭园与绘画看似不同,却均为文化思想的产物,黑格尔有一句话道出了其间的微妙关系,“园林”是介乎古典的型建筑与浪漫型的绘画间的一种特殊艺术,而中国园林艺术“是一种绘画”。当年繁华的扬州聚集了地主、富商、退休官宦的知识份子等,文人雅士的密集使扬州俨然成为一文化中心,绘画、书法等艺术表现自成一派。扬州画派作品以花卉为多,摹写对象是常见的园林花木,经画家的挥洒点染都成为佳作。扬州少高山奇峰,所以山水画较少,“师造化”就以扬州园林中随处可见的花朵、兰、竹、菊等,就成为此画派的绘画风格。

我国造园史上出现的造园名家,大都善画,能以画意叠山造园,景石之设置,妙在恣意,重在背景,贵在神韵,高在意境;宜婉转得势,引人遐想;要含蓄有情,耐人寻味。我国的绘画风格一直是以简单朴素为宗的,大多是由简单的墨点、墨线构成,而且往往采用象征性手法,除却繁复的写实细节,深受士大夫的喜爱,而有所谓“文人士大夫审美观”。

周、秦代以前,人民困于生活无暇做艺术发展,当社会渐趋稳固时,又以人伦政教为先,因此限制了统治阶级以外的庭园建筑、绘画发展。直到魏晋南北朝,老庄抬头,才形成山水画与庭园建筑的产生背景;至唐宋时,文治武功发达,山水画大盛,庭园造景亦日趋普遍,而后二者风格的发展均有相似的历程;其发展的文化背景高度相似,在历史发展、理论、作品、创造者等等义理均彼此相通。

所以,“山水画”是用绘画艺术的手段再现三度空间的自然风景于二度的平面画幅上,是在平面上经营空间。江南园林则仿佛以砂、石、水、土、植物为丹青,于三度空间中作画,而创造出诗情画意的自然风景的艺术景象。文人的审美概念表现在不同的艺术创作媒体,诉诸文字就是山水诗、田园诗、山林文学等作品;运用在平面媒体上,就是文人山水画;在空间的创作,就是山水园林。

园林提供的空间感、时间感是山水画所不及的;而山水画中的飘逸幽远景致,则是运用真实素材的园林所无法达到的。园林中的空间命名、书家书写的楹联等,即想要藉由文字增加园景的意境、产生虚实的变幻。园林中历代名家墨宝也成为形象生动的中国书学长廊。文人墨迹不仅给园林增添了书香墨气,还使我们从中了解我国书法的源流,领略美不胜收的笔情墨趣。园林书学是我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中的匾额、楹联、摩崖(这是什么?)、碑刻等共同营造出氤氲的书卷气,使书法艺术与建筑、文学浑然融合。

二、虚、实艺术哲理

我国的书法、篆刻在重视“实”的笔画之外,同时还十分重视笔画之外所留下的空白,这空白也是字的有机组合部分,计算在字的造形之内和笔画具有同等重要的艺术价值。在字的结构上有所谓的“布白”一称,因为只有用“虚”来做表现的一部分,才能启发观赏者的想像与神游。一如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所提:“字画疏可以走马,密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这是书法的布局法则,也是建筑空间的构图规律。“虚实相生”、“计白当黑”是我国对空间艺术上的重要认识。

江南园林的主人及设计者,多为能诗文、善书画的文人。将自己的社会理想、宇宙观、审美观、人格价值等精神文化信息纳入园林中,借助有限的物质实体组成的空间,建构出精神的无限天地,在他们营造园林的同时也在塑造着自我。其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使其园林成为融合文学、哲学、美学、建筑、雕刻、山水、花木、绘画、书法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艺术宫殿。@*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折纸简单易学,变化又多,是深受小朋友喜爱的一种美劳活动。低年级小朋友就会折纸飞机,享受射出纸飞机看其飞翔的乐趣。所以中年级以上小朋友教学折纸莲花,就十分容易上手。
  • 民国86年我因公出国,时间紧迫又没空准备出国事宜,所以到访国的货币并未备妥,就匆匆扛着行李与大伙儿出国门了。
  • 观察力的强弱关系到一个人的绘画表现、人际关系、及各方面的学习成效,透过连续、有序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童的观察力与绘画表现成效,甚至错字都可能减少出现次数。
  • 观察力的强弱关系到一个人的绘画表现、人际关系、及各方面的学习成效,透过连续、有序的教学可以提升学童的观察力与绘画表现成效,甚至错字都可能减少出现次数。
  • 纸的性质,在运用上有很多优点。一般的纸可以用剪刀剪、刀子割或折出一道痕迹后,徒手将它撕开,技术好的可以使二边缘平整得如剪刀剪开似的,除此之外,它还可揉、可折、可弯、可叠、可刮;水墨画所用的棉纸、宣纸,还可以用笔沾水画过后徒手撕开,二边缘呈现出毛毛的边线,很美。
  • 数数儿是幼儿学数学的开始,家长若能在游戏中教孩子学数学,会给孩子一个数学很有趣的好印象。从小喜欢数学,是孩子将来学习的好本钱。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的好教材,尤其是刚学数数的幼儿。纸编是身边容易取得的教学材料,变化的花样也多,稍一变化就可以玩出不同的作品来。若是稍大一些的孩子,如:国小一年级、二年级或三年级的小朋友还可以请他量、画、剪出纸条自己准备材料,是很好的数学复习动作呢。
  • 外国各家的美术教育理论看似相当完整,他们的美术教育理论可以完全套用在台湾的孩子身上吗,适用吗?相信许多人与我有相同的疑问在心中,也有些许答案了然于心——可参酌却不能完全套用,毕竟国情不同、教育制度互异。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