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真實》序 跨越智慧的門檻

文/傅佩榮
font print 人氣: 16
【字號】    
   標籤: tags:

很多人對我說:「你為什麼還要做《老子》解讀這種事呢?《老子》的研究不知道有多少;《老子》的翻譯,在大陸、台灣隨便一找就是十幾種以上,為什麼還要再做一種呢?」

我自己從十八歲開始讀哲學,到現在已經三十五年了。三十五年來,我先是研究西方哲學,再回到中國哲學,幾乎沒有一天不去想這些問題。因此,我看別人翻譯的《老子》、《莊子》及《論語》,就覺得很難過。為什麼難過呢?一般的古文翻譯往往是由中文系的教授們負責,而他們的做法通常是把古文當作古代的材料加以解釋。一個字有幾個意思、古代怎麼用,他們都研究得很透澈,但這樣卻變成一門與生活脫節的學問了。結果,解析的時候往往就是說,這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若總共有三種意思,哪一個才對呢?他也沒有把握。有時候說某一句某個字是這個意思,換一句之後同樣的字又有不一樣的意思,卻講不出所以然來。孔子到底有什麼連貫的哲學思想,很少有中文系教授好好研究。確實,對中文系這個領域來說,基本上只要研究清楚文字、詞章就過關了,不需要瞭解孔子的哲學思想。

但是哲學是要講義理的,因此我們就要問:儒家、道家是哲學,還是文學?這些作品攤開來看,當然是哲學嘛!以文學標準來看,有些地方或語焉不詳或故作神祕,甚至很多地方在文章的表達上根本就不夠清楚。但是哲學上就不一樣了,「澄清概念、設定判準、建構系統」,它有另一種表達的標準。每思及此,我的責任感就油然而生,所以這幾年我花了很多時間重新解讀這些經典。

解讀經典,其實有兩項主要工作。第一項,就是很簡單的翻譯。你不要小看翻譯,譯者本身必須具備深厚的學問,才能將古文譯成通順的白話文。我為了翻譯《老子》,看了至少五、六種市面上找得到的版本。雖然這些版本都是很有權威的學者翻譯的,但我看了之後還是覺得實在應該重譯。從譯文便看得出來,他們多半認為反正是翻譯,好像附帶的一樣,所以不需要太嚴謹,導致譯文既不通順,用詞也不夠精確,遑論典雅與否。

因此,我要求自己翻譯時,盡量做到不隨便改字,即使我翻譯出來的是白話文,也不能隨便改動,不能說用這個字替換那個字,意思也一樣。若不能做到這一點,對原文的掌握就會有偏差。第二項工作則是解讀,這才是真正困難的地方。我接受三十幾年的中、西哲學訓練,加上自己做的研究,方才具備解讀的能力,也就是掌握古文經典的哲學含義──不可能每個字都一樣重要,因此必需懂得如何掌握關鍵字,瞭解每句話的重點在哪裡。因為所謂「哲學」,就是要設法說出背後的道理。

有些《老子》的注解會說這個字有幾個意思,但到底什麼意思,他也沒什麼把握,對於自己為什麼選定其中一個意思,也說不出個理由來。很多學者喜歡說王弼這樣說、《河上公》裡這樣說、王安石這樣說、蘇轍這樣說、朱熹這樣說……他們可以舉出很多一千多歲以上的古人,確實也都很偉大了。但是這又能說明什麼?古人的話就一定對嗎?不可能嘛!都對的話,就互相矛盾了,因為他們之間立場不同。所以,在這個時候,就要勇敢地把古人說的話先擱在一邊。◇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你媽怎麼那麼不一樣啊?」

    第一次被人家這樣問時,我還以為是我的耳朵出了問題,或者那只是個玩笑。大概是從小就跟在媽媽身旁的關係,習慣了媽媽的方式,我以為天下的媽媽本就都是這樣的。

  • 寂琦從小是我親自帶大的,有一段時期我因工作需要,給寂琦找到一個非常好的保母,但寂琦就是不肯接受保母。因此,不論我做什麼或到哪兒,總是帶著寂琦,或者由寂琦的爸爸接班照顧。
  • 不知從何時候開始,書在日本已經從「理所當然該讀」變成「不讀也無妨」。

    有些人也許會抱持冷靜的態度,接納時代所造成的變遷,但是我完全站在反對的立場。我堅決認為,讀書並非可做可不做的事,而是應當養成習慣的「技能」。

  • 針對「為什麼必須讀書」的問題,我一定會先回答「因為讀書是塑造自我的最佳方法」。自我形成的過程是非常快樂的,能夠逐步形成自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創造自己的世界。
  • 新聞文化的沈淪,是以刺激、戲謔、懷疑和微不足道的「垃圾」共同展現?英國文化研究學者史都華‧艾倫於2004年再版的《新聞文化》(News Culture)一書中,回顧20世紀英國和美國多元新聞論述發展歷程,也探討21世紀新聞事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 談到一般人跟新聞媒體的關係時,常會想到一系列不同的類型。在這些類型中,昏昏欲睡、蠻不在乎的沙發馬鈴薯(couch potato,邊看電視、邊吃東西的人)是一個極端,而過度活躍的新聞迷(news junkies)則是另一個極端。可想而知,大部分的新聞消費者都位於中間地帶,尤其是在談到電視新聞的時候。在英美兩國,電視新聞很明顯的是最受人歡迎的新聞來源。
  • 從18歲起,我每天工作平均超過12小時,我比同輩更勤奮,總是比部屬、比學生更認真。因此有人如此形容:「彭懷真是龜兔賽跑中的兔子,跑得很快,只是他用烏龜的勤奮持續跑。」
  • 適度、適當的中庸之道
    這個標題也是本書的主題。

    意思是說,如果想同時讓事業成功和生活幸福,就不該強迫自己凡事一定要得到滿分,而是維持適度的努力、保持適度的成功,這才是無上的祕訣。

  • 生命的體驗顯現在生活之中,生活是日日都在進行的,因此針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養,以及面對生活的態度與動力,是父母在執行家庭教育及教養的重要課題。孩子年幼的時候是奠定生活能力的最佳時期,生活好習慣的養成要靠父母的把關及涵養,因此父母要經常在職進修、充實自己的親職知能,以傳達正確的教養信念、知識,並且展現有助孩子正向發展的親職行為。
  • 「我要買!我要買!」K小弟站在超市的貨架前,雙腳亂蹬,哭個不停。手上抓著自己從貨架上拿來的零食糖果盒。盒內是一條口香糖和附贈的玩具。搞不清楚是為了買口香糖還是買玩具,反正就是一個「附贈玩具的零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