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參芪瓜蔞薤白半夏湯臨床應用體會

人氣: 2570
【字號】    
   標籤: tags: ,

冠心病是危害人類健康及社會發展的嚴重疾病,已成為最常見的疾病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中醫藥學在冠心病防治中,療效確切、毒副作用小、費用低廉則顯示優勢,受到關注。中醫學雖無「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這個病名,但歷代醫家對其早有論述,並散載於「心痛」、「胸痺」、「心痺」、「怔忡」等門類,現普遍將其歸於胸痺、心痛等病證範疇內。

胸痺心痛是指心臟本身病損所致的一種病證,以「兩乳之中,鳩尾之間」,即膻中部位及左胸部疼痛、憋悶為主要臨床表現,並常伴有面白、驚恐、汗出等症,持續時間較長。古代文獻及臨床實踐均已表明,冠心病的病機主要是心氣不足,痰瘀互結。

因心氣虛,無力推動血液在脈道中運行,則血行瘀滯而導致瘀阻心脈,致陰寒邪氣,如痰濁、水濕等上乘陽位,痺阻心脈而致冠心病的發生。喻嘉言曰:「雄中陽氣,如離照當空,曠然無外,設地氣一上則窒塞有加,故知胸痺者,陰氣上逆之候也。」由此可見,其發病基礎是心氣不足,而痰瘀等邪氣均由此派生而來,故病機特徵是心氣虛為本、痰瘀為標。因此,深入研究冠心病,豐富和發展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對提高臨床診治能力和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瓜蔞薤白半夏湯的現代臨床應用

張仲景認為,胸陽不足是胸痺發生的病理基礎,在《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篇》中云:「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痺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痺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將胸痺病機一語中的概括為「陽微陰弦」,即上焦陽氣不足,下焦陰寒氣盛,刻意強調「陽微」即寸口脈沉而細,系指上焦陽氣不足,胸陽不振,「責其極虛也。」「陰弦」即尺脈弦緊,指陰邪內盛,水飲停聚,上泛胸中而致胸痺心痛。並專門論述了胸痺的主症特點,創製了方劑:「胸痺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胸痺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仲景把本病的病因病機歸納為「陽微陰弦」,即上焦陽氣不足,下焦陰寒氣盛,乃本虛標實之證。在治療上,根據不同證候,制定了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等九首方劑,取溫通散寒、宣痺化濕之效,體現了仲景對心痛、胸痺辨證施治的特點。

瓜蔞薤白半夏湯經歷代醫家的不斷發揮擴充,其臨床應用範圍已日益廣泛。據臨床報道,瓜蔞薤白半夏湯治療疾病主要涉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如冠心病心絞痛、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心律失常、癡呆、中風後遺症、腦動脈硬化等;神經系統疾病:如後遺神經痛、神經炎、血管神經性頭痛等;消化系統疾病:如胃炎、胃潰瘍、結腸炎、肝炎、肝硬化等;泌尿系統疾病:如腎結石、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等;內分泌系統疾病:如糖尿病等;外科疾病:如頸椎病、肩周炎等;婦科、兒科、耳鼻喉及皮膚科疾病等。

我們臨證時發現,很多冠心病患者在胸陽不振、水飲內停同時,多伴有氣虛、鼓動無力之證,故加配白參、黃芪,效果更著。

  病案舉驗

肖某某,男,53歲,漢族,已婚,經理,現居北京市,居處環境冬春乾燥、寒冷,夏秋濕熱、多風,於2004年8月10日初診,發病時令為立秋。

患者六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胸悶,胸痛,氣短,曾服西藥治療,未見好轉,平素時有心前悶痛,胸痛徹背,時發時止,近一周因感寒涼後症狀突然加重,遂來診。既往有冠心病病史。現見胸痛發作頻繁,每日3~4次,時有夜間憋醒,伴胸悶氣短,動則益甚,心悸,畏寒,腹脹,便溏,肢體沉重。察其形體肥胖,舌質紫暗、苔白膩,診其脈沉滑。檢閱實驗室報告為:心電圖:心肌缺血,右束支不完全傳導阻滯。中醫診斷:胸痺(氣虛痰瘀互結證)。西醫診斷:冠心病。

該患年過半百,心氣虛衰,且素體肥胖,痰濕壅盛,又外感寒邪,致心氣益虛,痰邪益重;心氣虛衰,胸陽失煦,血脈失其鼓動,又痰濁瘀血痺阻,則不通則痛,發為胸痺。氣機痺阻,且病久瘀血阻脈,故見胸痛徹背,感寒則痛甚;氣虛日久則陽氣虛衰,血行瘀滯,則心失所養,故見胸悶氣短,心悸,動則益甚;畏寒,舌質紫暗苔白,脈沉均為寒凝,陽氣不運之候;脾主四肢,痰濁困脾,脾氣不運,故肢體沉重;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故見腹脹、便溏等症;形體肥胖,苔膩,脈滑均為痰濁壅阻之征;血屬陰,夜亦屬陰,故入夜加重,時有夜間憋醒;舌質紫暗,脈沉均為瘀血內停之候。本患為中老年人,氣血陰陽漸衰,心氣不足為本,在本虛的基礎上又形成標實,導致氣滯,痰凝,血瘀交互為患。此為氣虛痰瘀互結所致,法當益氣養心,活血化痰。方擬參芪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治之。

處方:黃芪30g,白參10g,瓜蔞15g,薤白15g,法半夏15g,(加生薑三片)桂枝10g,枳實15g,厚樸15g,黃連5g,赤芍20g,川芎15g,茯苓20g,仙茅15g,仙靈脾15g,甘草10g。7劑水煎服。每劑藥水煎兩次,混在一起,分早、中、晚三次溫服。忌煙酒、辛辣食品、惱怒、勞倦。
囑其注意休息,不從事劇烈體力活動,飲食以清淡為宜。

複診:服用前方後,患者自覺胸痛明顯減輕,發作次數減少,日1~2次,胸悶、氣短、腹脹亦減輕,畏寒不顯,大便已成形,但偶有噁心、口苦;察其舌暗紅,苔白黃,脈滑。此乃心氣得養,陰霾自散,惟邪郁化火。故前方去仙茅、仙靈脾,加竹茹15g,黃連加至10g。7劑水煎服。囑其減體重,移情易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診:患者胸痛基本消失,腹脹、噁心亦除,惟偶有胸悶、氣短,睡眠不實;察其舌暗紅,苔白,脈滑;查心電:心肌缺血明顯改善。此乃心氣雖提但尚不足,心神不寧。前方去竹茹、枳實,加麥冬15g,棗仁25g。7劑水煎服。囑其減體重,移情易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四診:諸症均好轉,舌淡紅,苔白,脈平;查心電:大致正常心電圖。該患年過半百,氣血漸衰,為鞏固治療,效不更方,繼服七劑隨診。醫囑同前。

  體 會

冠心病屬於中醫胸痺範疇。針對本病本虛標實,虛實互呈,治以溫陽益心,活血化痰,標本同治。藥用瓜蔞、薤白、半夏燥濕化痰,宣痺散結。但此乃宿疾,單用經方,藥力尚顯單薄,扶正之力不足,祛邪之功稍淺,難取速效,故加以白參大補元氣,補益心脾,振奮心陽而通心脈,資脾化源而杜痰濕;黃芪補心氣以升元陽,益脾氣以利水濕;茯苓益脾補中,寧心安神,仙茅、仙靈脾溫補元陽,培先天之本除寒邪,桂枝溫經通陽宣痺,尤善通心陽,枳實行氣除痞;厚樸行氣消痰,赤芍散行血通脈,川芎活血化瘀,行氣通絡,因痰瘀水濕日久常易化熱,佐以少量黃連兼清鬱熱燥濕,同時佐制諸藥辛溫之性以防劫陰之弊;甘草調藥和中。諸藥合用共奏溫陽益心,活血化痰之功。

二診心氣得充,元陽得培而陰霾自散,惟邪郁化火,故去大熱之仙茅、仙靈脾,而竹茹甘苦寒、潤滑洩而不伐脾,清邪熱、滌痰涎而不化燥,涼血養陰,寧神通經以祛鬱熱且不傷正;三診邪已衰其大半,但心氣仍略不足,故心神不寧,加麥冬清熱益氣養陰,降心火,益心氣,退熱邪,再防邪郁化熱傷陰;加棗仁安心除煩,養心安神,助血益脾。

本方針對冠心病氣虛痰瘀證而設,益氣養心,行氣豁痰以治其本;活血化痰,以治其標。全方以補為通,通補兼施,補而不助其壅,通而不損其正,共奏益氣養心,活血化痰,兼以行氣之功,邪正兼顧,標本兼治,故病可愈。

文章來源: 華夏中醫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