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系列

死守藤城 帶領川軍揚名立萬的王銘章

藍培綱
font print 人氣: 8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29日訊】

「我們身為軍人。犧牲原為天職,現在只有犧牲一切以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二十年內戰之罪!」

1938年對日抗戰中,122師師長王銘章向全體官兵表示了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

抗戰初期的「川軍」是一支裝備極差,軍紀不佳的部隊,然而王銘章的帶領下,川軍死守滕城,與數倍於幾的日軍王牌師團血戰五晝夜,最後全師殉國,造就了「川軍能戰」「無川不成軍」的巨大聲名;也血下了抗日戰爭中最悲壯的一頁。

入陸軍小學 開啟戎馬生涯

王銘章(1893 -1938),字之鐘,四川新都泰興場人,家境清貧。雙親早年相繼病逝,生活窘迫。而後由叔父王心田資助,就學於新都縣高等小學,畢業後考入四川陸軍小學堂第五期,從此以後,王銘章就與軍旅生涯結下不散之緣。

辛亥革命之後,四川保路運動興起,年滿二十歲的王銘章參加「四川保路同志會」與滿清作戰開始了其軍事生涯。

一九一二年,王銘章與同學百餘人反對四川政府改組陸軍小學堂,憤然離故赴南京。二次革命時,參加了上海陳其美討袁軍的戰鬥。之後返鄉,入四川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一九一四年畢業,分發川軍第二師任排長。

一九一六年,蔡鄂發起護國戰爭。王銘章參加第二次討袁,與袁世凱派來的軍隊交戰。作戰中,王銘章多次負傷,因功升任連、營、團、師長。他也因其指揮有方、驍勇善戰而聞名於川軍。

然而在護國戰爭之後四川陷入了軍閥混戰之勢,再抗戰爆發之前共發生四百七十多次的戰爭,王銘章以及其所屬的部隊也陷入了軍閥混戰之局。

連年的軍閥混戰帶給了他極大的痛苦,當時王銘章將軍曾多次打算解甲歸田。1936年部隊從廣元移防德陽,一天晚上,他對部屬談道:「過了多少年的戎馬生活,從無安寧之日,再過兩年就滿四十五了,我準備退伍結束軍人生活了。」

出川抗日 洗刷川軍污名

七七事變後,全國掀起了一股抗日浪潮,王銘章將軍主動致電中央請纓作戰,1937年9月12日,王銘章率川軍北上抗日。

出師前,在駐地德陽慷慨誓師。他慷慨激昂的談到:《寇深國土,國難當頭,我一定要用熱血報國的實際行動,來贖回20年來參加內戰危害人民的罪惡。》

接著返回新都,辭別家鄉父老。在臨行前他道:「現在日寇深入國土,國家危在旦夕,我軍率先請纓出川抗日,已奉電批准。我知道,打日本帝國主義,是我弱敵強,當然要付出很大代價,何況川軍的編制不足,武器裝備低劣為國軍之最,這次出征非三年二載,我的決心是不成功則成仁。我身為軍人,戰死在為國為民的疆場上,也是死得其所。」

這段話體現了王銘章報國決心,卻也預兆了他的未來:他再也沒活著回四川!

踏著破爛的草鞋,身著破舊的軍裝,肩背土制步槍,胸掛四川土造「麻花手榴彈」王銘章就帶著這樣的一批軍隊花了50多天,走了一千四百多公里加入了對日抗戰。

川軍部隊到達寶雞後,因晉北忻口與晉東娘子關受日軍猛攻,戰況緊急,王銘章將軍之一二二師為前衛部隊,他號召全體官兵要「受命不辱,臨危不茍,負傷不退,被俘不屈。」隨即投入戰場。之後與日軍第十四師團於娘子關西南側的東回村、西回村中間地帶展開遭遇戰血戰七日,不但給予日軍沉痛的打擊,無法越娘子關雷池一步,也給國軍更多轉進的空間。

抗戰初期的川軍是一支沒有人要的部隊,不但裝備極差,軍紀更是不佳,當年人人戲稱:「川軍兩支槍,一支步槍一支煙槍」,許多將領都曾拒絕給予川軍整補。

娘子關一役,川軍雖死傷過半,但也因此洗刷了川軍留給世人的污名。

徐州會戰 奉命鞏固滕城

1938年3月徐州會戰爆發,按照日軍華北大本營戰略構想是:由第10師團沿津浦鐵路南下,第5師團青島沿膠濟路西進會師,對台兒莊形成一個鉗形攻勢,進而攻下臺兒莊進佔徐州,打通隴海線,沿京漢線南下攻取武漢,想儘早結束戰爭。

此時,滕縣以北的鄒縣,已被日軍佔領。敵我雙方相持於鄒縣、滕縣之間。後來日軍長驅直入,作為台兒莊週邊防線的滕縣成為了抗戰前線,戰火已不可避免地向滕縣蔓延。

3月14日在日第10師團試探性進攻時,第5戰區指揮官李宗仁向滕縣守軍轉達蔣介石指令,要求「固守滕縣城3日,遲滯敵軍,以待後方隴海鐵路轉運增援 兵力,鞏固徐州」。

當時固守滕縣的兵力不過3000人,卻要抵禦裝備遠勝於己的數萬敵軍,而且又是日軍的王牌師團,所以滕縣保衛戰一開始就彌散著「與敵死拼」的血戰氣氛。

臨危受命死守滕城的王銘章首先組織防禦部署,將師部遷駐滕縣西關的電燈廠內,重點加強了縣城東關方向的防禦工事,並親自視察各級指揮部和前線陣地。

臨戰前他向全體官兵表示了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他說:

「以川軍薄弱之兵力,和窳敗之武器,擔當保衛徐州第一線之重任,力量之不足,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們身為軍人,衛國保民而犧牲,原為天職,只有決心犧牲一切,才能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二十年內戰之罪惡。」

這時遠在四川的鄉親也組成了一個慰問團不遠千里而來,留下了一面旗,寫著:「天府子弟,抗日報國」八個大字。像是要與自己的子弟訣別,而此時死守滕城的四川子弟兵也真的不負鄉親的厚望;抗日報國!

血戰滕城 子弟兵全數殉國

1938年3月14日拂曉,滕縣週邊的戰鬥打響了,日軍1萬多人,大炮20多門,坦克20多輛,飛機二三十架,向滕縣守衛軍第一線陣地展開全線攻擊並在縣東關土寨的東南角轟開一個12米寬的缺口並在其飛機、大炮支持下發起五次進攻,每次均被王銘章率領下的抗日軍隊用數百枚土製手榴彈擊退、遺屍遍地,而沖過缺口的少數日軍也被我部的大刀隊消滅。日軍在前兩天之內的作戰始終沒能越雷池一步。

17日上午8時,日軍精銳盡出在飛機、大炮及數十輛坦克的火力掩護下,向東關陣地進攻。滕城守軍冒著敵人絕對的火力優勢下誓死抵抗,在近距離內反復肉搏,雙方損失慘重,150人的敢死隊在僅有的兩挺機槍掩護下,用手榴彈、大刀將第一線衝入城內的日軍全部消滅,150個壯士僅14人生還。

下午2時,日軍在滕城東關、南關再次發起猛烈進攻,滕城守軍苦戰多時,工事多被摧毀,士兵傷亡殆盡,手榴彈所剩無幾,最後陣地終被日軍突破。此時官兵已大部份傷亡,已無完整部隊所用,王銘章率殘餘部署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

行至電燈公司附近時,被西城門樓之敵發現,一陣密集的機槍掃射,共20餘人當場陣亡,為國犧牲。
當時王銘章身中數彈,血流如注,但仍對部屬說:「你們快同敵人拼去吧!不要管我!我死在這裏是很痛快的!」臨終前他呼喊:「中華民族萬歲!」便氣絕身亡,時年僅45歲。

王銘章將軍犧牲後,滕縣城中守軍未因指揮官陣亡而手軟,繼續與敵人拚搏,仍與日軍激戰了兩天之久,最後守軍僅剩300餘人,或許此時他們心中正想著:當初誓師出川抗日,今日可謂死得其所,最後相約彼此身綁炸藥與來犯的日軍同歸於盡。一場慘烈戰役,2000餘四川子弟兵全數殉國,直到19日上午,日軍才佔領滕縣。

後記:四川軍魂永留人間

「踏著破爛的草鞋,身著破舊的軍裝,肩背土制步槍,胸掛四川土造麻花手榴彈。」是當年川軍的代表形象,這是一支裝備低劣到不堪使用的軍隊,這是一支有七成是文盲的部隊,這是一支人人不願接手的隊伍。

然而這最不被看好的「雜牌軍」是憑著頑強鬥志與犧牲精神闖出了「川軍能戰」、「無川不成軍」的巨大聲名。王銘章將軍率部堅守滕縣五晝夜,阻滯了日軍南犯徐州,使我軍魯南大部隊贏得了魯南會戰的充分準備時間,對圍殲日軍板垣、磯谷兩個師團的台兒莊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

可以說,若不是王銘章將軍死守滕縣,就沒有台兒莊之大捷,台兒莊之戰果,實靠滕縣川軍犧牲奉獻所致。王將軍及全體官兵為保衛祖國的領土,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示了堅毅不屈的精神抗戰。

之後的忻口戰役、台兒莊戰役、淞滬戰役、南京戰役、武漢會戰……,川軍也起到主力的作用。他們中的大部分,本能地投身到一場偉大的衛國戰爭之中,在這個國家民族的生死關頭,這些將士為國家領土與民族獨立而戰,真正喚醒了他們作為一個軍人的使命與榮譽。

在抗戰期間四川提供了近300萬人的兵源充實前線部隊,占全國同期實征壯丁1405萬餘人的五分之一還多!四川出川將士傷亡人數約為全國抗日軍隊的十分之二,即陣亡263991人,負傷356267人,失蹤26025人,共計64萬餘人,居全國之冠!

1944年7月7日,四川成都東門城門樹立了由著名雕塑家劉開渠設計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市民通常稱為「無名英雄銅像」。銅像造型是一軍人, 著短褲、綁腿、草鞋,手握步槍,身背大刀、斗笠、背包,俯身跨步,仰視前方欲出征衝鋒狀,形態威武,長期為成都市民敬仰。這是四川民眾對出川抗戰犧牲將士的深切悼念!

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這座成都標志性建築,被共產黨當局以銅像是「為國民黨兵痞歌功頌德」的罪名被紅衛兵砸碎。文革期間,當初出川抗日將士的文物也多半受到破壞、遺棄,這些為國盡忠的英烈地下有知,又怎能寬恕如此罪行?

果不其然,面對共產黨獨裁政權,四川民間的維權運動一直沒有停過!而且自2004年年底《九評共產黨》一書出版後,四川民眾聲明與如此邪惡政權決裂,退出共產黨、退團、退隊的人數一直是居高不下,這不也是川軍愛國精神的再現?@*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邱清泉將軍殺身成仁,捐軀報國,已經整整的十六年了。他一生百戰功勳,大節凜然,
    不獨是軍人的典型,也正是青年的楷模!茲就其家庭身世,戎馬生涯,壯烈殉國,
    生平行誼等項,作一簡要介紹。此不僅用慰先烈忠魂,尤在於啟迪當代青年。孰謂
    聖賢豪傑不可企及?一切以個人意志與抱負為斷耳!
  • 【大紀元6月10日訊】(據中廣新聞報導)對日抗戰期間擔任國軍第88師師長,在八一三淞滬戰役期間誓死抵抗,還留下「八百壯士」繼續抗敵的抗日名將孫元良,已經在上個月25號過世,享年一百零三歲,他的遺體已經在昨天火化,骨灰目前暫厝林口,家屬將按照遺願,在未來選擇適當時機遷葬南京。
  • (大紀元綜合報導)對日抗戰名將,也就是固守「四行倉庫」,史上有名的「八百壯士」孫元良,亦即知名影星秦漢的父親,5月25日因器官衰竭過世,享壽103歲,家屬昨天低調辦完喪事,遵照遺囑不發訃聞。骨灰目前暫厝林口。僅在報紙刊登半版啟事宣布,將依孫元良遺願,未來選擇適當時機遷葬南京。
  • 今年是七七抗戰五十週年,半世紀前的盧溝橋事變,國人大多耳熟能詳,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盧溝橋事誌後的一個月,八月七日在盧溝橋東北察哈爾省長城的一個關隘——南口,曾爆發一場硬仗,應是八年抗戰最早的大戰。
  • 1961年,中共邪黨為了搞統戰而虛意將廖耀湘進行特赦,還給了他個政協委員的虛頭銜。到了1968年,“文革”正席卷神州,這個國民党的將軍自然在劫難逃。他不像范漢杰、宋希濂等人那樣識時務,而是依然性格耿直,當然沒有他的好果子吃。由于他知道真實的民國歷史,知道抗戰的真相,知道東北剿共的真相,知道中共邪愚弄人民的歷史課本是偽造的,而屢屢將造反派駁的啞口無言。在一次批斗中,廖耀湘更是情緒激動,導致突然間心臟病發作,一代抗日名將,就這樣撒手人寰。

  • “張靈甫”這個名字﹐在中國大陸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當然這種大名聲並不
    是人們對張靈甫這個抗日名將真的就那麼了解﹐真的就那麼尊重﹐而是恰恰相反﹐
    在中共的刻意反面宣傳下﹐人們對張將軍在抗戰中的英姿反而更加一竅不通﹐腦海
    中是殺妻﹑狂傲﹑孤軍冒進的一系列冷冰冰的假形象。
  • 以下重點介紹的就是胡璉將軍的第18軍第11師在鄂西會戰中與日軍大戰石牌要塞時的
    雄姿﹐及抗戰勝利後﹐共匪全面叛亂﹐武裝阻擋國軍接收﹐整編第11師在巨野張風
    集痛殲共匪的故事。
  • 前聯勤總司令溫哈熊今天病逝,享壽八十五歲。溫哈熊是抗日名將,也是中國第一位西點軍校畢業生溫應星之後,早年追隨陸軍總司令孫立人將軍,擔任英文參謀,負責與美軍顧問團連絡工作。一九七○年在美國發生的「刺蔣案」,溫哈熊以背護蔣經國身,離開現場,成為蔣經國倚重的將領。
  • 曾經有不少人說﹐國軍中難道沒有元帥級別的將領來徹底擊潰共匪嗎﹖其實﹐有的是﹐如果沒有劉斐﹑郭汝槐的間諜運作﹐美國的插手﹐可以擊潰共匪的國軍將領多的是。即使有間諜運作﹐ 如果將領配置得當﹐仍然可以擊潰共匪﹐這里就給大家介紹一位在中華衛國戰爭中被美國"時代週刊"記者美譽為“中國的巴頓”﹐被日軍悍將板垣征四郎高度尊重﹐曰﹕“關麟征一個軍應視普通支那軍十個軍”的國軍元帥---武靈關麟征將軍。關麟征將軍是曾經擊敗過幾乎所有的中共匪酋﹐如毛澤東﹑彭德懷﹑林彪﹑徐向前等等﹐被匪酋們稱為“關猛”的國軍著名將領。曾經有人說﹕“如果派關麟征去東北﹐則林彪早已死無葬身之地矣﹗” 只是由於各種原因及國民政府國防部中共間諜劉斐及郭汝槐的運作﹐使得在抗戰勝利以後的勘亂戰爭中關將軍未能一展身手。
  • 神與我們並肩作戰,高智晟,維權
    在這裡,我首先要對那些被廣東省委、省政府血腥槍殺的無辜同胞表示我最沉痛的哀悼!對那些死難同胞的親人表達一個公民的慰問和聲援!同時,對廣東省委、省政府兇殘殺害我們善良同胞的野蠻暴行表達我最強烈的抗議!強烈要求最高當局遵從文明社會公認的基本準則,懲辦兇手及責任者,撫恤死難者家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