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動物實驗/醫療新發現:血癌老藥 治阿滋海默症露曙光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目前阿滋海默症的患者只能服藥延緩惡化,不過中研院一項進行中的研究顯示,在阿滋海默症病鼠身上,注入顆粒球生長激素(G-CSF )後,可刺激骨髓製造「造血幹細胞」,並釋出到周邊血液中,修補受損的腦部神經細胞,以改善病鼠的記憶與學習能力。

這是繼花蓮慈濟醫院研究團隊以G-CSF治療腦中風癱瘓病患初步有成效後,另一項新的發現。

台灣大約有一萬五千到四萬名阿滋海默症患者,陽明大學神經科教授劉秀枝表示,此病目前只能靠藥物延緩症狀惡化,尚無法根治。

中研院院士沈哲鯤昨日受邀針對「阿滋海默症的病因與新治療方向」演說時表示,G-CSF是一種血癌老藥,可刺激骨髓釋出造血幹細胞,這些幹細胞在移動到腦部受損區域後,可分化成神經細胞,修補受損組織。

罹病小鼠注射 記憶明顯變化

研究團隊在阿滋海默症小鼠身上注入G-CSF,兩週後,與注射生理食鹽水的控制組相比,注射G-CSF的病鼠記憶與學習明顯較佳,且效果可維持三個月。

病理切片影像顯示,鼠腦的類澱粉斑塊病灶雖未見減少,卻已長出新細胞,且大多數是神經細胞。

注重飲食運動多用腦 防病變

沈哲鯤表示,阿滋海默症預防更勝治療。建議民眾保持規律生活、正常飲食、適度運動與不停用腦,可遠離腦血管病變,並促進新陳代謝,增進腦神經細胞的新生與連結。

小檔案/阿滋海默症

症狀:

*記憶力損失、個性改變、易怒多疑、語言表達與理解有障礙、方向感變差。

*大腦皮質與邊緣系統嚴重萎縮。

*老年失智症中,有五十%到六十%屬阿滋海默症。

盛行率:六十五歲到七十四歲約三%,八十五歲以上約五十%。

診斷:利用正子斷層掃描,偵測腦部血流量,可早期診斷。

(資料來源:中研院院士沈哲鯤,記者王昶閔整理 )

沒什麼(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