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多語言環境 新生兒更聰明

font print 人氣: 10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4日訊】(大紀元記者林傑編譯報導)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新生兒在一個多語言的環境中成長可以使他們變得更聰明。 華盛頓大學派翠夏( Patricia Kuhl)博士專門研究嬰孩是如何學習語言的神奇過程,尤其主要重心在嬰孩同時學習好幾種語言上。研究結果顯示,新生兒能夠分辨不同語言的聲音。

研究人員研究一位今年一歲生長在一個多語言家庭的嬰兒挪拉(Noah Servito)。他父親說英語, 他的母親說韓語,他的一位奶奶說英語,另一位祖母說菲律賓的塔加拉族語。 研究人員將一種帽子戴在挪拉頭上,這種特製的帽子不會讓嬰兒到不舒服,同時又能記錄當他們聆聽像” ba ” 和” da ” 這二種構成語言基本要素的聲音時,能從他們腦中發出電子信號。

一般而言,嬰孩初期的腦波是放空無為的狀態。 當他們成長至6個月大時 大部份的嬰孩只有對在他們生長環境中反覆從父母以及其他人身上聽到的聲音才會有反應。 而且通常也只有一種語言。 倘若這嬰孩自成長以來所接觸到的語言同時有兩種或是像挪拉這樣的多語環境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研究人員發現,嬰孩對於這兩種語言都會出現反應。 不過,是反應在不同的大腦區塊上。 多語言環境的嬰孩會同時在大腦中建構出兩種不同組的腦波電路圖, 一組代表母語 另一組是第二語言。

這項研究顯示某些嬰孩們在多語言的成長環境中,確實有能力能夠將不同語言從腦中的某一區塊成功地轉換至腦中另一區塊中。也就是能夠在一個双語的環境中成功的達到在心靈上能夠具有靈巧敏感度的境界。 研究人員表示,在嬰兒的大腦中會產生兩個不同的電路。其中一個對他們的母語產生反應,另一個則對第二種語言產生反應。許多研究都表明,從大腦一個區域向另一個區域轉換的能力,能使嬰兒在某些方面有更好的表現,也就是說,多語言的環境能讓他們變得更聰明。

多語言環境也可能造成自閉症

然而其他的事實是,過早接觸多語言的環境也可能讓孩子患上失語症或自閉症。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統計,目前美國兒童自閉症發病率比上世紀80年代增長了10倍,每300個兒童中就有1個患上此病。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們生活在多語言的文化環境中,因不適應這種復雜的語言環境,孩子無所適從,因而患了嚴重的兒童自閉症。

道地的雙語環境

語言學家指出,母語學習能力可以轉移到第二、甚至第三種不同的語言上,只要引導得法,就不會有干擾的情况出現。像美籍華裔一般可以流利地用中、英文兩種語言與人交流,就是因為家庭提供了漢語環境,學校和社會提供了英語環境。

重要的是不要混合多種語言,以免讓孩子困惑,錯過了説話的時期。所以,讓孩子明白在什麽環境中説什麽話,就顯得非常重要。 例如,像前面的挪拉,如果母親只對孩子説韓語,父親只對孩子説英語,奶奶只對孩子説菲律賓語。 這様孩子就會明白“母語”和“父語”的區別。當全家在一起時,只説英文,這様孩子便會懂得英語是“家庭語”。不同語言的社會性不同,也就會在孩子的腦中留下深刻的記憶,也就不會有混亂、無所適從的現象發生。

語言細胞需要刺激

語言細胞需要刺激才會發育,才會建立大量的訊息聯網,成為個人的資料庫。幼兒在母親身邊長大,享受母親的呵護、鼓勵,對幼兒來說是最理想的語言學習環境。大量文獻顯示,孤兒院的嬰兒因為沒有母親和缺乏語言環境,語障情況普遍。九十年代末期,美國研究人員訪問波斯尼亞孤兒院發現,由於資源缺乏,工作人員只照顧初生嬰兒的飲食和清潔等基本需要,從不和嬰兒交談,結果幼兒在嚴重缺乏語言刺激和鼓勵的環境下長大,對語言失卻興趣,缺乏反應,也無法和人溝通,造成難以彌補的缺陷。高學歷、高收入家庭的父母,忙於自已的事業,嬰兒如缺乏親人的呵護,也容易成為『鬧市中的孤兒』,導致語言細胞發育不全,出現語障。低學歷、低收入的母親,因為自己照顧孩子,反而為幼兒保留了良好的學伴和語言學習環境,剌激語言細胞的正常發育。

多語言的環境好不好?研究的結果顯示嬰孩先天有這樣的能力可以接受多語言。 但是,後天環境對每個孩子的影響可能導致不一様的結果,因此在教育上也應考慮個別差異。 多跟孩子說話,給予孩子語言的刺激,道地的多語環境,避免孩子在混亂的語言環境中迷失是現代父母需要注意的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4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十三日電)4月至6月是企業招募新鮮人的旺季,面對這波新鮮人就業潮,104人力銀行發現,具有理工背景的新鮮人若具備語文能力,更有機會晉升科技新貴,此外,台灣中南部工作機會呈兩位數成長;大陸工作機會數亦較去年同期成長22%。
  • 助港南亞族融入 團體籲設多語種廣播
    圖片,南方民主同盟召集人龍緯汶(手持持電話)(大紀元)

    【大紀元訊】本港一個專門為南亞族服務的民間團體,日前去信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主席,呼籲該委員會爲本港的24萬包括尼泊爾、印度及巴基斯坦南亞族市民,設立多語言節目,希望透過多語言節目幫助他們爭取權益及融入社會。
    發起此呼籲的南方民主同盟召集人龍緯汶認爲,本港南亞人士多數屬基層市民,他們希望政府可以以 FM 頻道多語言製作節目,方便南亞人士以較便宜的FM收音機收聽節目。龍緯汶表示,曾在一個叫做 BBS LIVE 的網上電台中,成功創作了一個包括英語、廣東話及尼泊爾語3語同播的節目。他說,文化交流對本地華人及南亞人非常重要。香港華人認為,學習尼泊爾語及欣賞尼泊爾音樂很有趣;而尼泊爾人亦享受廣東音樂及學習廣東話。他們希望政府可以製作相似的節目。
    另外,團體又呼籲政府以南亞人士的語言製作政府宣傳聲帶,讓他們多了解政府政策。因爲大部分南亞人對政府一無所知。

  • 【大紀元8月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琳紐約六日專電)紐約市的居民有近三百萬不是在美國出生,而這些來自世界各地新移民多半都住在皇后區。為了服務廣大的新移民人口,皇后圖書館在法拉盛的分館設立「國際資訊中心」,有四十多種語言的圖書及資料可供借閱。
  • 初來英國,特別是許多語言尚未過關的朋友,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到中餐館或外賣店去打工,其實,現在找中式餐飲業工作,己經今昔非比了,由於越來越多的人蛇,中餐館工作己經飽和,過去,有幾個餐館工作介紹人,先付十鎊,作為三個月有效期的登記費,介紹去工作,做滿兩周後再付第一周的一半工資。
  • 【大紀元10月3日訊】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是任何人想要最新的出版訊息,不會錯過世界性最大型也最重要的年度書展。在眾多專業的書籍出版中,將由發行 L. 羅恩賀伯特的著作在五大洲的國際新紀元出版公司(New Era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宣佈雙項最新金氏世界紀錄暢銷作家。
  • 【大紀元1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鈞凱台北一日電)迎接二零零七年頭一天,台灣的「元旦寶寶」卻不怎麼捧場!隨著自然生產觀念普遍,加上生育率下降,近年來刻意要生個「元旦寶寶」的孕婦明顯減少,熱潮不再,跨年夜迄今,各大醫院都只有零星的新生兒出生,挑日子剖腹越來越少。
  • 日本政府公布人口動態的年鑑指出,日本去年的新生兒有一百零八萬六千人,比前年多出兩萬三千人,這也是日本近六年來首度出現新生兒人數增加。
  • 【大紀元1月3日訊】據新華網1月2日報導,雖然秋季學期還沒有結束,但不少家長已趁著元旦假期,著手為孩子精心準備寒假旅程。新年第一天,在廣州一些英語培訓學校前就排起了長龍。

    隨著寒假逼近,很多語言培訓學校、旅行社和留學中介都亮起了「遊學牌」,以「冬令營」的形式設計課程或線路。出遊的國家以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 亞、荷蘭、日本、韓國等為主,游時間10到20天不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