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命力】發現螺溪石硯之美 董坐的硯雕世界

文/張庭卉 攝影/白亞仕
font print 人氣: 1084
【字號】    
   標籤: tags:

台灣硯雕文化已有一百八十年的歷史,螺溪石發源於濁水溪,日本人有感台灣螺溪石質感之美稱為墨玉。

「螺溪硯」為彰化縣特有的硯雕文化,硯雕家在創作中注入了在地的生活情感,不但豐富台灣傳統文化的內涵及藝術境界,也為台灣社會開創文化產業新氣象。


螺溪石硯雕作品。


螺溪石硯雕作品。

藝術從生活開始

早期二水鄉地區經常遭受濁水溪氾濫成災之苦,百姓生活困苦,但二水鄉也因地理位置的優勢,只要十分鐘的車程就能到達河床,於是便開始有人撿拾「螺溪石」製雕成硯台出售,以貼補家計。

董坐於1953年在二水鄉鄉下出生,父親董壬申也是硯雕高手,家族從事硯雕事業已有八十年之久。董坐從小耳濡目染,十五歲開始跟著父親習硯,以平面硯為基礎,十七歲時一次到花蓮參觀大理石廠,回來後就設計了以機器代替人工的小型切割機與多功能铣床機,替代自製的刀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新的工具,董坐創作就更順手了。

由於對硯雕的興趣,董坐專精於螺溪石硯的雕琢,為了讓螺溪石硯永續留傳,將硯雕轉變為文化事業,更擴大國人對硯台的認識與視野。台灣的石硯,將近八成出自董坐家族之手。


螺溪石硯雕作品。


螺溪石硯雕作品。

二水鄉寶

董坐表示,一顆螺溪石在溪底被水沖刷滾動,躺在溪底它就是顆石頭,如果撿回來經過雕刻,就成為石雕,再加上去一個硯台,就有了文化氣息。

由於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早期火山爆發後泥漿沈澱,因而使螺溪石形成各種顏色。螺溪石的顏色,可分為五大主色,即墨黑、黛綠、赭紅、土黃及灰白五色及數十餘色系,硯石色彩多且妍麗富光澤。


螺溪石的色彩豐富而多樣,經過名匠巧手更可在石硯上雕出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等各種造型。

雕刻石材的選擇,須視創作主題而定,棗紅和黛綠適合雕瓜果類,墨黑則可用來雕龍、牛等動物。

為了講求美觀,通常雕刻時會視石材的高度,決定盤面的寬度,約三分之一拿來雕刻,三分之二做硯台,但不是不變的規則,可隨創作者喜好來調整。

董坐認為,人的思想範圍有局限性,創作靈感是需要經驗的累積。早期的硯雕作品多與水有關,水牛、龍、蓮花等,較單調,創作方式有立雕、浮雕、平面雕等,雕工技法細膩,已漸漸轉化成實用性的藝術品。

董坐說,前總統府資政謝東閔的一句話:「維持現狀,就是落伍」給他很大的激勵,為了突破自己的框框,他開始創作較複雜多元的題材。九龍硯是他第一個嘗試的創作,結果引起各大報章媒體爭相報導,使得二水鄉的螺溪硯受到全國民眾的注意。


為了突破自己的框框,董坐開始創作較複雜多元的題材,九龍硯是他第一個嘗試的創作。(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九龍硯完成後他再度向自己挑戰,費了23個月的時間完成百龍硯雕,硯石上的每一條龍的頭都朝向中間的龍首,而龍首吐的水柱中含有一顆可活動的龍珠,每條龍的神韻形態都是千變萬化。

硯雕薪傳

董坐在雕琢技術與觀念上,時時自我突破,他的創作題材寬廣多元,涵括源自中華傳統文化的琴棋書畫、金木水火土、十二生肖,也記錄921系列及二水鄉文化等台灣在地文化,獨特的造型深具個人特色。為螺溪硯注入豐富的情感與生命力,他希望國人使用高科技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傳統文化產業。

董坐認為,製硯是個冷門行業,要讓全國民眾前來觀賞不是件容易的事,他為了讓硯雕藝術流傳千古,1984年開始積極推廣螺溪石硯,1992年成立了藝術館,展示螺溪石硯及文房四寶。


董坐為了讓硯雕藝術流傳千古,1984年開始積極推廣螺溪石硯,1992年成立了藝術館。(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董坐石硯藝術館內展示螺溪石硯及文房四寶。(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2002年,他應邀到日本大阪國際會議廳展出,這是180年來台灣螺溪硯首次在海外展覽。由於日人早在日治時期即認識螺溪硯,此次展出成功地做了一次文化交流,也和當地書道社建立了很好的關係。

2004年為了更好地推廣螺溪硯,使因日常書寫工具的變遷與轉換而日漸衰微的硯台,重振過去輝煌的歷史,他與文化局、社教館合作,提供個人工作室開班教授硯雕,推廣硯台文化。

從1994年到2002年董坐已有五本專輯出版,名為《董坐螺溪石硯精品輯》,內容涵蓋了螺溪石硯的典故、製作過程,特殊的構圖及雕刻手法,收錄了他個人40餘年來的創作精品為藝術作傳薪。


董坐石硯藝術館內展示的螺溪石硯—司馬光的故事。(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

撿拾「黑玉」螺溪石

濁水溪全長186.4公里,因其溪水夾帶大量泥沙,長年混濁,因而得名。濁水溪出彰化縣二水鄉鼻子頭隘口即進入下游,為彰化、雲林兩縣界河。

早期每逢上游爆發洪水,溪石奔流而下,二水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溪床上就有優質的硯石,素有「黑玉」之稱,是二水鄉寶,並以濁水溪古名「螺溪」命名為「螺溪硯」,深獲文人雅士所喜好珍藏。


二水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在溪床上就有優質的硯石,素有「黑玉」之稱。

螺溪石主要四個產區,以濁水溪主流上游兩岸的地利村,雙龍村以下,西螺大橋以上的溪段為主,其次,濁水溪最大支流陳有蘭溪,及其支流十八重溪和郡坑溪。


螺溪石主要四個產區之一—-濁水溪最大支流陳友蘭溪。

由於交通不發達讓撿拾螺溪石的過程顯得有些辛苦,董坐細數過去整個撿石的情境與環境的變遷。最早時期是騎自行車到河床,所以撿石的範圍就僅在二水、名間地區;後來需求量漸增,就改坐小火車到集集,然後用扁擔從溪床挑到車站;到後來是到水里產地撿拾,雇計程車或小貨車載運回來。採石講石緣,可不是每次都會有收穫的唷!

董坐說,通常撿石的最佳時間是在早上天剛亮,露水還在溪石上未乾時,然後八、九點回來開始創作。

螺溪石在河床中隨著河水流動被掩埋著,有時只露出局部,可先看外表是否有龜裂?再用釘鈸挖出。經驗者一眼即可辨識石材的好壞,初學者則須用手工來判斷,拿把小刀在石材上刮幾下,出現的白色粉末越細緻越好;螺溪石的硬度約在3.5度左右,太硬不容易發墨,太軟的石子容易有顆粒,都不是好石材。

*****

珍視石硯文化產業

螺溪石的發現及製硯始於嘉慶年間,舉人楊啟元將其製成石硯,並撰寫了一篇《東螺溪硯石記》,這是史料中首次記載螺溪硯石。後來日本人築鐵橋時無意中發現螺溪大黑石,也雇工雕琢成硯,螺溪石可以製硯的消息從此傳開。

螺溪硯石的特色是儲水不易乾、密度高、潤感好、帶油質、經冬不凍、顏色豐富,堪稱硯石中之翹楚,是其他大陸名硯所難以匹敵的。

在二水鄉的河床上,螺溪石的色彩豐富而多樣,經過名匠巧手更可在石硯上雕出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等各種造型,兼具實用與觀賞,而好的硯台則要配好的硯條才能發揮到極處。


螺溪石在濁水溪河床中隨著河水流動被掩埋著,有時只露出局部,經驗者一眼即可辨識石材的好壞。

製作過程,先有一個明確的創作主題再挑選石材,接著構圖、切割,粗坯完成後再做細部雕刻,然後打磨拋光再上蠟,一件作品就完成了。

與書法息息相關的硯台,以藝術品姿態再度現身,台灣專業硯雕家目前約有十餘位,多集中在二水鄉。形成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台灣文化。

隨著濁水溪上游的疏浚工程、溪床整治與集集攔沙壩完工影響,螺溪石也在逐年減少。教育部自2006年度起已經將螺溪硯列入國中國文課程教材。董坐認為藝術文化需要大家共同珍惜,他一本初衷地執著於硯雕藝術工作,讓台灣民眾能深入了解硯藝術、硯文化的可貴。@*


硯雕藝術列入國中國文教材。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