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命力】发现螺溪石砚之美 董坐的砚雕世界

文/张庭卉 摄影/白亚仕
font print 人气: 1084
【字号】    
   标签: tags:

台湾砚雕文化已有一百八十年的历史,螺溪石发源于浊水溪,日本人有感台湾螺溪石质感之美称为墨玉。

“螺溪砚”为彰化县特有的砚雕文化,砚雕家在创作中注入了在地的生活情感,不但丰富台湾传统文化的内涵及艺术境界,也为台湾社会开创文化产业新气象。


螺溪石砚雕作品。


螺溪石砚雕作品。

艺术从生活开始

早期二水乡地区经常遭受浊水溪泛滥成灾之苦,百姓生活困苦,但二水乡也因地理位置的优势,只要十分钟的车程就能到达河床,于是便开始有人捡拾“螺溪石”制雕成砚台出售,以贴补家计。

董坐于1953年在二水乡乡下出生,父亲董壬申也是砚雕高手,家族从事砚雕事业已有八十年之久。董坐从小耳濡目染,十五岁开始跟着父亲习砚,以平面砚为基础,十七岁时一次到花莲参观大理石厂,回来后就设计了以机器代替人工的小型切割机与多功能铣床机,替代自制的刀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新的工具,董坐创作就更顺手了。

由于对砚雕的兴趣,董坐专精于螺溪石砚的雕琢,为了让螺溪石砚永续留传,将砚雕转变为文化事业,更扩大国人对砚台的认识与视野。台湾的石砚,将近八成出自董坐家族之手。


螺溪石砚雕作品。


螺溪石砚雕作品。

二水乡宝

董坐表示,一颗螺溪石在溪底被水冲刷滚动,躺在溪底它就是颗石头,如果捡回来经过雕刻,就成为石雕,再加上去一个砚台,就有了文化气息。

由于台湾地处亚热带地区,早期火山爆发后泥浆沉淀,因而使螺溪石形成各种颜色。螺溪石的颜色,可分为五大主色,即墨黑、黛绿、赭红、土黄及灰白五色及数十余色系,砚石色彩多且妍丽富光泽。


螺溪石的色彩丰富而多样,经过名匠巧手更可在石砚上雕出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等各种造型。

雕刻石材的选择,须视创作主题而定,枣红和黛绿适合雕瓜果类,墨黑则可用来雕龙、牛等动物。

为了讲求美观,通常雕刻时会视石材的高度,决定盘面的宽度,约三分之一拿来雕刻,三分之二做砚台,但不是不变的规则,可随创作者喜好来调整。

董坐认为,人的思想范围有局限性,创作灵感是需要经验的累积。早期的砚雕作品多与水有关,水牛、龙、莲花等,较单调,创作方式有立雕、浮雕、平面雕等,雕工技法细腻,已渐渐转化成实用性的艺术品。

董坐说,前总统府资政谢东闵的一句话:“维持现状,就是落伍”给他很大的激励,为了突破自己的框框,他开始创作较复杂多元的题材。九龙砚是他第一个尝试的创作,结果引起各大报章媒体争相报导,使得二水乡的螺溪砚受到全国民众的注意。


为了突破自己的框框,董坐开始创作较复杂多元的题材,九龙砚是他第一个尝试的创作。(彰化县文化局提供)

九龙砚完成后他再度向自己挑战,费了23个月的时间完成百龙砚雕,砚石上的每一条龙的头都朝向中间的龙首,而龙首吐的水柱中含有一颗可活动的龙珠,每条龙的神韵形态都是千变万化。

砚雕薪传

董坐在雕琢技术与观念上,时时自我突破,他的创作题材宽广多元,涵括源自中华传统文化的琴棋书画、金木水火土、十二生肖,也记录921系列及二水乡文化等台湾在地文化,独特的造型深具个人特色。为螺溪砚注入丰富的情感与生命力,他希望国人使用高科技的同时也不要忘了传统文化产业。

董坐认为,制砚是个冷门行业,要让全国民众前来观赏不是件容易的事,他为了让砚雕艺术流传千古,1984年开始积极推广螺溪石砚,1992年成立了艺术馆,展示螺溪石砚及文房四宝。


董坐为了让砚雕艺术流传千古,1984年开始积极推广螺溪石砚,1992年成立了艺术馆。(彰化县文化局提供)


董坐石砚艺术馆内展示螺溪石砚及文房四宝。(彰化县文化局提供)

2002年,他应邀到日本大阪国际会议厅展出,这是180年来台湾螺溪砚首次在海外展览。由于日人早在日治时期即认识螺溪砚,此次展出成功地做了一次文化交流,也和当地书道社建立了很好的关系。

2004年为了更好地推广螺溪砚,使因日常书写工具的变迁与转换而日渐衰微的砚台,重振过去辉煌的历史,他与文化局、社教馆合作,提供个人工作室开班教授砚雕,推广砚台文化。

从1994年到2002年董坐已有五本专辑出版,名为《董坐螺溪石砚精品辑》,内容涵盖了螺溪石砚的典故、制作过程,特殊的构图及雕刻手法,收录了他个人40余年来的创作精品为艺术作传薪。


董坐石砚艺术馆内展示的螺溪石砚—司马光的故事。(彰化县文化局提供)

*****

捡拾“黑玉”螺溪石

浊水溪全长186.4公里,因其溪水夹带大量泥沙,长年混浊,因而得名。浊水溪出彰化县二水乡鼻子头隘口即进入下游,为彰化、云林两县界河。

早期每逢上游爆发洪水,溪石奔流而下,二水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溪床上就有优质的砚石,素有“黑玉”之称,是二水乡宝,并以浊水溪古名“螺溪”命名为“螺溪砚”,深获文人雅士所喜好珍藏。


二水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溪床上就有优质的砚石,素有“黑玉”之称。

螺溪石主要四个产区,以浊水溪主流上游两岸的地利村,双龙村以下,西螺大桥以上的溪段为主,其次,浊水溪最大支流陈有兰溪,及其支流十八重溪和郡坑溪。


螺溪石主要四个产区之一—-浊水溪最大支流陈友兰溪。

由于交通不发达让捡拾螺溪石的过程显得有些辛苦,董坐细数过去整个捡石的情境与环境的变迁。最早时期是骑自行车到河床,所以捡石的范围就仅在二水、名间地区;后来需求量渐增,就改坐小火车到集集,然后用扁担从溪床挑到车站;到后来是到水里产地捡拾,雇计程车或小货车载运回来。采石讲石缘,可不是每次都会有收获的唷!

董坐说,通常捡石的最佳时间是在早上天刚亮,露水还在溪石上未干时,然后八、九点回来开始创作。

螺溪石在河床中随着河水流动被掩埋着,有时只露出局部,可先看外表是否有龟裂?再用钉钹挖出。经验者一眼即可辨识石材的好坏,初学者则须用手工来判断,拿把小刀在石材上刮几下,出现的白色粉末越细致越好;螺溪石的硬度约在3.5度左右,太硬不容易发墨,太软的石子容易有颗粒,都不是好石材。

*****

珍视石砚文化产业

螺溪石的发现及制砚始于嘉庆年间,举人杨启元将其制成石砚,并撰写了一篇《东螺溪砚石记》,这是史料中首次记载螺溪砚石。后来日本人筑铁桥时无意中发现螺溪大黑石,也雇工雕琢成砚,螺溪石可以制砚的消息从此传开。

螺溪砚石的特色是储水不易干、密度高、润感好、带油质、经冬不冻、颜色丰富,堪称砚石中之翘楚,是其他大陆名砚所难以匹敌的。

在二水乡的河床上,螺溪石的色彩丰富而多样,经过名匠巧手更可在石砚上雕出虫鱼鸟兽、花草树木等各种造型,兼具实用与观赏,而好的砚台则要配好的砚条才能发挥到极处。


螺溪石在浊水溪河床中随着河水流动被掩埋着,有时只露出局部,经验者一眼即可辨识石材的好坏。

制作过程,先有一个明确的创作主题再挑选石材,接着构图、切割,粗坯完成后再做细部雕刻,然后打磨抛光再上蜡,一件作品就完成了。

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砚台,以艺术品姿态再度现身,台湾专业砚雕家目前约有十余位,多集中在二水乡。形成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台湾文化。

随着浊水溪上游的疏浚工程、溪床整治与集集拦沙坝完工影响,螺溪石也在逐年减少。教育部自2006年度起已经将螺溪砚列入国中国文课程教材。董坐认为艺术文化需要大家共同珍惜,他一本初衷地执著于砚雕艺术工作,让台湾民众能深入了解砚艺术、砚文化的可贵。@*


砚雕艺术列入国中国文教材。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