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天知命的 無米樂

末代稻農深戀土地 不問收成老實幹活
王樺
font print 人氣: 11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9日訊】78歲的崑濱伯,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三炷香拜天地,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他說,種田對農人來說,是一種修行,風吹、日曬、颱風來襲,都無法抵抗。做農夫的不問收成好壞,就是要一直老老實實埋頭苦幹下去,有米很快樂,沒米也一樣很快樂,是謂「無米樂」。

崑濱伯是台灣紀錄片《無米樂》的主角,片子的開場就是他哼著日本時代的老調,說著:「心情放輕鬆,不要想太多,就是無米樂!」崑濱伯敬天樂天又富幽默的生活哲學,感動了所有觀片者。“Let It Be”(隨其自然)後來也就成為片子的英文譯名。

崑濱伯常在田裡引吭高歌,他解釋「農」這個字是由「曲」和「辰」合成的,「所以做農就是要早起唱歌啦!」邊做農事邊唱著,他說稻子聽多了〈黃昏的故鄉〉、〈北國之春〉、〈月亮晚安〉……,便長得葉葉精神、穗穗飽滿。


土地不會講話,但天天巡,就會知道他的需要。一名農夫如果不愛土地,任土地乾枯荒廢,就表示這個人「快要死了」。——崑濱伯(圖片由「台灣公視」提供)

2006年9月崑濱伯以新技術栽種的「台農七十一號米」,獲得台灣稻米比賽冠軍。他不改片中樂天態度,謙稱得獎是「靠老天爺的幫忙」。

近年台灣米價極低,許多農田早已休耕,但一生務農的崑濱伯和他兩個鄰居,都七十多歲了,照常下田耕耘,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崑濱伯種的米去年獲全國良質米競賽冠軍,10公斤米拍賣出100萬天價。但他悉數捐出,說要提升台灣農業技術。(圖片由「台灣公視」提供)

受苦自省 但求無愧天地

崑濱伯一天到晚都笑嘻嘻的,不管講著自己多艱苦的故事,臉上總都像在講別人的笑話一樣。

九個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崑濱伯,少年時就幫助父親撐起家計,很盡責也很認份。他豁達地說:「有人領到種田的生死牌,有人領到做行政院長的生死牌。」只要活著,就該好好的努力工作。

50歲時,眼睛遭田中污水感染而產生劇痛,崑濱伯求醫無效,當時最讓他擔心的是父親留下的債務,失明後恐無法工作還債,將對不起債主。

後來右眼真的失明了,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到底做了什麼虧心事,神明才會這樣處罰他?

想了好久,最後想了起來,他說:「年輕時曬花生,不夠認真老實,沒乾透還沾著一些泥沙,就拿去賣給人家。」此後,他敬奉神明更加虔誠,待人做事要求更認真,不違背良心。

情義夫妻 合演愛情神話

崑濱嬸20歲就嫁給崑濱伯,嫁入門時還不知道丈夫是哪一個,婚後卻任勞任怨地照顧一家大小。她除了下田耕種、劈柴煮飯,農閒時,還得去工廠當臨時工貼補家用。

崑濱嬸長年生不出孩子,公婆都要兒子討小老婆,但崑濱伯執意不肯。

他當時說:「家若要興,就要雙犁;家若要敗,就娶雙妻。」崑濱伯忠實地與老妻相守至今。

婚後18年,一兒一女相繼出世,夫妻倆成天鬥嘴,但細看老妻為崑濱伯備飯、問他要不要穿外套、目送他出門的神情,一路走來夫妻間的深情厚義,彷彿上演著一齣人間愛情神話。

崑濱嬸感慨地說:「我領到了婢女的生死牌。」崑濱伯調皮地逗她:「就是注定要嫁給我。」

生活歷練 知識智慧俱增

崑濱伯務農五十多年,卻寫一手不錯的毛筆字。十幾本小冊子記錄著密密麻麻的節氣雨水、肥料份量、稻子生長情形……,收錄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規律。

崑濱伯並非閉塞不知天下大事的老粗,他娓娓道來台灣農業的歷史,也懂得思考整體農村經濟體系的關係。他說出了二二八、蔣介石來台、「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徵收軍糧與「肥料換穀」政策的種種與對農村的影響。這是從生活中磨鍊出來的智慧,因為他親身走過這段歷史的變遷。

不忍休耕 關懷整體產業

台灣政府為了因應加入WTO的挑戰,早自1997年就開始推動休耕政策。

儘管像崑濱伯夫妻倆這樣辛勤耕種,整季忙下來,平均月收入還不到300元美金,但這些老農對這塊生養他們的土地有一份深情,怎麼也不願看到土地荒廢。

事實上,休耕的農人還可以一甲地獲四萬五補助款,但這些老農考慮的是,他們若不耕了,農村裡其他育苗的、賣肥料農藥的、做乾燥烘穀的業者怎麼辦?除了對土地的深情,他們還體現出對整個產業系統的關懷。

矚目名星 稻農生活依舊

崑濱伯與老農鄰居們因《無米樂》紀錄片,一時間成了明星。但他們每天照樣巡田,閒來天南地北聊個開懷;崑濱伯和崑濱嬸依舊不時鬥嘴。
這群自稱「末代稻農」的赤腳,每天依然踩在不忍休耕的土地上。

黃昏巡田後,崑濱伯照例到農田旁的土地公廟捻香拜神,深深合十彎腰,虔誠地與神對話:「敬奉玉皇大帝、大天尊、三官大帝,保佑眾弟子平安、事業順利、五穀豐收、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近年台灣米價極低,許多農田早已休耕,但一生務農的崑濱伯和他兩個鄰居,都七十多歲了,照常下田耕耘,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

《無米樂》紀錄片

《無米樂》深刻捕捉到稻農們樸質的生活樣貌,在台灣叫好又叫座,於2004年獲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首獎。

夫妻檔導演顏蘭權和莊益增花了15個月時間,住在台南縣後壁鄉村內,如苦行僧般蹲點拍攝,記錄崑濱伯等三位老農與台灣土地的故事。◇(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石芳綾/綜合報導〕紀錄片「無米樂」導演之一的莊益增,昨天下午第一時間就知道崑濱伯拿到獎,特地打電話恭喜崑濱伯。莊益增表示,「無米樂」帶來的影響不在具體的農業政策上,而是透過這部紀錄片,許多台灣年輕人開始對農業、對農民、對腳下的土地產生關心與聯繫。
  • 【大紀元9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美瑜台北二十二日電)台北市文化局與國立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聯合舉辦的「二00六台灣紀錄片全國巡迴影展」,即日起在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及十七座分館放映「無米樂」等十三部記錄片,主題涵蓋生態、生命等議題,全部免費入場。另在社教館舉辦講座,讓民眾接觸動人、啟發性的電影文化。
  • 〔自由時報記者鄭學庸/台北報導〕懷念紀錄片「無米樂」中晶瑩剔透的汗珠與稻米嗎?近年來多部國產紀錄片表現亮眼,台北市文化局、公視與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特地舉辦台灣紀錄片全國巡迴影展,其中台北場將由公視精選13部精彩紀錄片,從9月30日至11月25日在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及16處分館,每日以接力方式輪映,免費讓觀眾透過關懷鏡頭,捕捉台灣社會各自不同的生命底蘊與脈絡。影展播映時間及場次可上網查詢,網址:http://a107.ncu.edu.tw/taipei2006。
  • 第四屆冠軍米得主,是台南後壁七十八歲的稻農黃崑濱,也也是記錄片「無米樂」的主角之一,片中他和崑濱嬸的拌嘴畫面,是很多看過記錄片的民眾,忘不了的。今天他的十公斤冠軍米,拍出了總價一百萬的歷史新高價,樂天知命的崑濱伯和太太商量後決定,把這筆意外之財都捐出來,成立「無米樂基金會」,推廣台灣米。
  • 【大紀元9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管中維台北二十三日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今天舉辦第4屆冠軍米競賣,各方競標農業紀錄片「無米樂」老農主角黃崑濱所生產的冠軍米,最後以每公斤新台幣10萬元的高價拍出,刷新冠軍米競賣價格紀錄。
  • 「無米樂」主角崑濱伯,是後壁鄉芳榮稻米產銷專區契作農民,所種植的稻米榮獲95年全國稻米品質競賽冠軍;崑濱伯說整個種稻觀念要改變,妄想高產量的舊觀念要改,要重質不重量,重出良質米的品質佳才能行銷出去,不然在國際上站不住腳。
  • 入圍多項國際影展的紀錄片「無米樂」,公視「紀錄觀點」將於明晚十點重播。這齣紀錄片自去年創下戲院票房六百萬元亮眼成績後,更入圍多項國際影展,並兩度入圍日本的影展。劇中的主角三位阿伯更因而知名,日本影迷甚至跨海來台只為找他們合影。
  • 〔自由時報記者邵心杰/新營報導〕青春台灣紀錄片全國接力展,自10月15日起,計有「無米樂」等13部紀錄片,將在南縣文化中心南瀛館播映,而且縣府文化局將進一步推出「南瀛戲院」,將於週六、日常態性播映南瀛文化等相關影片。
  • 【大紀元11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柏林三日專電)儘管氣溫已經遽降到攝氏零度以下,德國影迷對台灣電影的熱情還是不減。柏林民族學博物館今天起舉辦台灣電影展,放映「無米樂」、「豔光四射歌舞團」等近年來受矚目的台灣電影二十多部,開幕當晚就有三百多人來參加,連國會友台小組的議員也親自來捧場,場面相當熱鬧。
  • 「無米樂」崑濱伯的冠軍米,打響香米名號。農試所嘉義分所稻米育種專家陳隆澤,累積卅多年的經驗,連續育成蓬萊、在來香米品種,在來種「台農秈二十二號」更顛覆在來米乾硬的傳統印象,既香Q又軟黏,較蓬萊米更健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