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生命力】田中窯 燒製鄉村藝術美學

鄉下孩子對泥土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葉志誠玩陶純粹是興趣,以大自然為藍本,取材鄉村田野中隨處可見的苦瓜、菜瓜、青蛙、麻雀、蝸牛、甲蟲及農具等,把創作元素融入生活中,而走出一條具鄉村特色的個人創作風格。
文/張庭卉 照片提供/葉志誠
font print 人氣: 35
【字號】    
   標籤: tags:

葉志誠小時候就喜歡玩泥巴,個性憨直,高中時進入美工學校,主修陶藝製作才開始認識陶藝,「土」對鄉下孩子最適合不過了。

三年的陶藝課程,首次將自己的作品拿出來展覽,沒想到初試啼聲,即獲得很好的反應,也因此得到了集集添興窯的工作機會,從學徒做起,經過二年的歷練,後因年老的父母親需要照顧,而回到家鄉彰化縣田中鎮成立工作室,兼顧父母親與工作。


大佛茶壺。

推廣社區生活美學

二十年前,台灣陶瓷的發展正在萌芽階段,大環境提供葉志誠一個揮灑淬練的舞台,因為堅持自己的製陶觀念與創作風格,讓他在陶藝界像塊璞玉般逐漸發光發亮。

從事陶藝創作,剛開始家人並不看好,認為大陸貨品價格低廉,充斥著台灣市場,在鄉下地方做陶賣給誰?由於對陶藝的執著,家人的反對動搖不了葉志誠的心。

成立工作室之初,台灣景氣正處復甦階段,作品一出窯就有專人收購,給了他莫大的鼓舞。結婚後夫妻倆試著學做行銷,慢慢地有一些收藏者開始對他的創作品產生了興趣,除了企業人士,中產階級也不少。


牛轉乾坤。

婚後,多了一股力量支持著他,同是學美工出身的太太,也成為他的學生,開始學做陶,並負責業務行銷,夫妻二人走進彰化縣各個社區推廣陶藝,結合各社區的特色辦陶藝研習,同時也到各學校推廣陶藝課程。

幾年的時間,從點到線再到面,像散播種籽一樣慢慢地累積能量,然後再把能量釋放出來,葉志誠希望彰化也能像鶯歌一樣成為陶藝之都。

葉志誠的工作室從最初的十三坪,一台電窯,二台拉坯機開始,在陶藝創作上默默地耕耘,累積了相當的實務經驗,工作室也慢慢地延伸到目前的八百坪,建造了一座全彰化縣唯一的柴燒穴窯。

田裡的青蛙、蝸牛,河裡的螃蟹和樹上的獨角仙,這些兒時隨手抓來玩耍的小動物,現在都成為他創作的基本元素;農業社會古樸、純真的生活景象一一融入作品中,葉志誠以寫實的技法展現其個人對生命的態度,而成獨樹一格的創作風格。


作品「得天獨厚」–兒時隨手抓來玩耍的小動物,現在都成為葉志誠創作的基本元素。


蛙趣。


作品「風鼓」–葉志誠將農業社會古樸、純真的生活景象一一融入作品中。

雕塑與教化

1994年在陶藝界開始嶄露頭角的他,應邀至彰化少年輔育院擔任陶藝教師,葉志誠從他們的創作中,看到了他們的內心世界,他發現這些孩子都很好相處,有的資質也很不錯,浮躁的情緒總是在創作時慢慢地被撫平,臉上出現了快樂的神情。

葉志誠認為,用藝術溝通可以達到很好的教化效果,創作中有些人適合手捏陶,有些適合拉坯,輔導他們往這方面去發展,給他們一個方向,找出未來人生的出路。

十年的歲月中,葉志誠在少輔院輔導近千名在人生叉路上迷失方向的青少年,取得由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舉辦的「陶瓷丙級技術士檢定」證照;用陶土重新雕塑他們的人生。

2006年葉志誠在台中啟聰學校也開了一班為期三個月的陶藝課程,這些身障生從不懂不會,到可以生產作品來販賣。僅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就能有如此的成果,除了引導學生認真學習,葉志誠不藏私的付出也受到當地政府的肯定。

生活陶

葉志誠認為,藝術可以很生活化,跟生活息息相關的杯、碗、碟、盤類的,都可以融入自己內心想法的特色,創作出兼具美觀與實用的器物,其實生活是可以很藝術的。

1980至1990年代,美國當代陶藝盛極一時的模擬實物風潮吹到台灣,加入本土性懷舊味,傳達一些對過去生活的緬懷。葉志誠模擬老舊皮箱創作了「阿爸ㄟ皮箱」,是晚上十一、二點靈感來了,躍下床一直創作到天亮才告完成,這件作品後來被一位醫生收藏了。「謝藍」是婚嫁或新居中常會用到的傳統民俗器物,在創作中他用了不少巧思與精神,表現出作者的思想與感情。


「謝藍」是婚嫁或新居中常會用到的傳統民俗器物,在創作中他用了不少巧思與精神,表現出作者的思想與感情。

他說,每件作品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從迎接新生命的到來開始,生活中的點滴都是葉志誠創作的靈感,有時靈光乍現必須趕緊畫下來,再慢慢創作。


葉志誠說,每件作品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藝術創作是個人情感的抒發與心中各種思想、意念的表達,貴在個人風格的表現,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像力、潛力與風格,依樣畫葫蘆捏出來燒出來的作品也都不會一樣,技術上在黏土的厚薄之間的拿捏是需要時間練習,釉色、造型創作還有溫度的控制,都是很重要的一環,不同溫度燒出來的效果也不同,重要的是要把質感燒出來。

長期的創作,難免會有心思挖盡的感覺,這時他會放下手邊的工作,到山上走走,或到國外看看當地的風情民俗,繞一圈回來,靈感又會源源不斷湧現。

*****

柴燒之美

北宋歐陽修的《歸田集》裡對柴窯有生動描述:「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希(稀)有……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因為柴窯是柴火直接在體坏留下的自然「火痕」,及柴燒在窯內噴發所產生的「自然落灰釉」,火痕與背火面所產生的陰陽變化,是電窯、瓦斯窯所不及。

田中窯有座全彰化縣唯一的柴燒穴窯,由於柴燒成本很大,需連續燒三天三夜二十四小時不能斷火,溫度可高達1,400度,通常都是有較大的作品或是較滿意的作品才會用柴燒。


葉志誠建造了一座彰化縣唯一的柴燒穴窯。

除了造型外,「質感」的表現更是柴燒的最重要關鍵。葉志誠說,在燒窯技藝上傳承傳統,柴燒作品有種反璞歸真的感覺,將陶坯放進窯內,不上任何釉藥,利用自然灰釉產生色澤變化顯得高貴古雅。如今陶藝界都將柴燒當作一種質感的處理和個人風格的表現。


柴燒作品除了造型外,「質感」的表現更是柴燒的最重要關鍵。

陶藝的演變,從人類懂得用火,發現打雷引火,可以使土變硬開始。目前台窯傳統陶與現代陶並陳,各有出路。柴燒、手拉坯屬傳統陶,現代陶則較著重造型的表現。

*****

在歷史空間流動的藝術

人類早在新石器時代開始就已經知道陶器的做法,用黏土製作各種日常用品,成為人類文明進化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中國的陶瓷藝術舉世聞名,大約從唐朝開始,唐代大批生産的三彩釉陶,反映著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藝術性。

正在台灣展出的秦「兵馬俑」可說是中國古代灰陶製造水平最高的作品,也是中國北方陶俑雄健樸素、明快洗練風格的最輝煌的傑作,秦「兵馬俑」在製作方法工藝上,更是集商周以來數千年中國製陶工藝技術之大成。

在台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最早的以「大坌坑文化」為代表;中期的有台北圓山文化和芝山岩文化;晚期的代表是台北植物園文化,此一時期為土器發展時期。較晚期的十三行遺址則尚能看到燒窯的遺跡。

而台灣原住民陶器的製作也包括在史前土器之中。原住民族除了泰雅與賽夏族之外,其餘各族也多有陶器製作的紀錄。蘭嶼島上的雅美族至今仍然遵循傳統,由成年男子以手工製陶。@*(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