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生命力】田中窑 烧制乡村艺术美学

乡下孩子对泥土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叶志诚玩陶纯粹是兴趣,以大自然为蓝本,取材乡村田野中随处可见的苦瓜、菜瓜、青蛙、麻雀、蜗牛、甲虫及农具等,把创作元素融入生活中,而走出一条具乡村特色的个人创作风格。
文/张庭卉 照片提供/叶志诚
font print 人气: 35
【字号】    
   标签: tags:

叶志诚小时候就喜欢玩泥巴,个性憨直,高中时进入美工学校,主修陶艺制作才开始认识陶艺,“土”对乡下孩子最适合不过了。

三年的陶艺课程,首次将自己的作品拿出来展览,没想到初试啼声,即获得很好的反应,也因此得到了集集添兴窑的工作机会,从学徒做起,经过二年的历练,后因年老的父母亲需要照顾,而回到家乡彰化县田中镇成立工作室,兼顾父母亲与工作。


大佛茶壶。

推广社区生活美学

二十年前,台湾陶瓷的发展正在萌芽阶段,大环境提供叶志诚一个挥洒淬练的舞台,因为坚持自己的制陶观念与创作风格,让他在陶艺界像块璞玉般逐渐发光发亮。

从事陶艺创作,刚开始家人并不看好,认为大陆货品价格低廉,充斥着台湾市场,在乡下地方做陶卖给谁?由于对陶艺的执著,家人的反对动摇不了叶志诚的心。

成立工作室之初,台湾景气正处复苏阶段,作品一出窑就有专人收购,给了他莫大的鼓舞。结婚后夫妻俩试着学做行销,慢慢地有一些收藏者开始对他的创作品产生了兴趣,除了企业人士,中产阶级也不少。


牛转乾坤。

婚后,多了一股力量支持着他,同是学美工出身的太太,也成为他的学生,开始学做陶,并负责业务行销,夫妻二人走进彰化县各个社区推广陶艺,结合各社区的特色办陶艺研习,同时也到各学校推广陶艺课程。

几年的时间,从点到线再到面,像散播种籽一样慢慢地累积能量,然后再把能量释放出来,叶志诚希望彰化也能像莺歌一样成为陶艺之都。

叶志诚的工作室从最初的十三坪,一台电窑,二台拉坯机开始,在陶艺创作上默默地耕耘,累积了相当的实务经验,工作室也慢慢地延伸到目前的八百坪,建造了一座全彰化县唯一的柴烧穴窑。

田里的青蛙、蜗牛,河里的螃蟹和树上的独角仙,这些儿时随手抓来玩耍的小动物,现在都成为他创作的基本元素;农业社会古朴、纯真的生活景象一一融入作品中,叶志诚以写实的技法展现其个人对生命的态度,而成独树一格的创作风格。


作品“得天独厚”–儿时随手抓来玩耍的小动物,现在都成为叶志诚创作的基本元素。


蛙趣。


作品“风鼓”–叶志诚将农业社会古朴、纯真的生活景象一一融入作品中。

雕塑与教化

1994年在陶艺界开始崭露头角的他,应邀至彰化少年辅育院担任陶艺教师,叶志诚从他们的创作中,看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发现这些孩子都很好相处,有的资质也很不错,浮躁的情绪总是在创作时慢慢地被抚平,脸上出现了快乐的神情。

叶志诚认为,用艺术沟通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化效果,创作中有些人适合手捏陶,有些适合拉坯,辅导他们往这方面去发展,给他们一个方向,找出未来人生的出路。

十年的岁月中,叶志诚在少辅院辅导近千名在人生叉路上迷失方向的青少年,取得由行政院劳工委员会举办的“陶瓷丙级技术士检定”证照;用陶土重新雕塑他们的人生。

2006年叶志诚在台中启聪学校也开了一班为期三个月的陶艺课程,这些身障生从不懂不会,到可以生产作品来贩卖。仅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就能有如此的成果,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叶志诚不藏私的付出也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

生活陶

叶志诚认为,艺术可以很生活化,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杯、碗、碟、盘类的,都可以融入自己内心想法的特色,创作出兼具美观与实用的器物,其实生活是可以很艺术的。

1980至1990年代,美国当代陶艺盛极一时的模拟实物风潮吹到台湾,加入本土性怀旧味,传达一些对过去生活的缅怀。叶志诚模拟老旧皮箱创作了“阿爸ㄟ皮箱”,是晚上十一、二点灵感来了,跃下床一直创作到天亮才告完成,这件作品后来被一位医生收藏了。“谢蓝”是婚嫁或新居中常会用到的传统民俗器物,在创作中他用了不少巧思与精神,表现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


“谢蓝”是婚嫁或新居中常会用到的传统民俗器物,在创作中他用了不少巧思与精神,表现出作者的思想与感情。

他说,每件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从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开始,生活中的点滴都是叶志诚创作的灵感,有时灵光乍现必须赶紧画下来,再慢慢创作。


叶志诚说,每件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艺术创作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心中各种思想、意念的表达,贵在个人风格的表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像力、潜力与风格,依样画葫芦捏出来烧出来的作品也都不会一样,技术上在黏土的厚薄之间的拿捏是需要时间练习,釉色、造型创作还有温度的控制,都是很重要的一环,不同温度烧出来的效果也不同,重要的是要把质感烧出来。

长期的创作,难免会有心思挖尽的感觉,这时他会放下手边的工作,到山上走走,或到国外看看当地的风情民俗,绕一圈回来,灵感又会源源不断涌现。

*****

柴烧之美

北宋欧阳修的《归田集》里对柴窑有生动描述:“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稀)有……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因为柴窑是柴火直接在体坏留下的自然“火痕”,及柴烧在窑内喷发所产生的“自然落灰釉”,火痕与背火面所产生的阴阳变化,是电窑、瓦斯窑所不及。

田中窑有座全彰化县唯一的柴烧穴窑,由于柴烧成本很大,需连续烧三天三夜二十四小时不能断火,温度可高达1,400度,通常都是有较大的作品或是较满意的作品才会用柴烧。


叶志诚建造了一座彰化县唯一的柴烧穴窑。

除了造型外,“质感”的表现更是柴烧的最重要关键。叶志诚说,在烧窑技艺上传承传统,柴烧作品有种反璞归真的感觉,将陶坯放进窑内,不上任何釉药,利用自然灰釉产生色泽变化显得高贵古雅。如今陶艺界都将柴烧当作一种质感的处理和个人风格的表现。


柴烧作品除了造型外,“质感”的表现更是柴烧的最重要关键。

陶艺的演变,从人类懂得用火,发现打雷引火,可以使土变硬开始。目前台窑传统陶与现代陶并陈,各有出路。柴烧、手拉坯属传统陶,现代陶则较着重造型的表现。

*****

在历史空间流动的艺术

人类早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经知道陶器的做法,用黏土制作各种日常用品,成为人类文明进化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中国的陶瓷艺术举世闻名,大约从唐朝开始,唐代大批生产的三彩釉陶,反映着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艺术性。

正在台湾展出的秦“兵马俑”可说是中国古代灰陶制造水平最高的作品,也是中国北方陶俑雄健朴素、明快洗练风格的最辉煌的杰作,秦“兵马俑”在制作方法工艺上,更是集商周以来数千年中国制陶工艺技术之大成。

在台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最早的以“大坌坑文化”为代表;中期的有台北圆山文化和芝山岩文化;晚期的代表是台北植物园文化,此一时期为土器发展时期。较晚期的十三行遗址则尚能看到烧窑的遗迹。

而台湾原住民陶器的制作也包括在史前土器之中。原住民族除了泰雅与赛夏族之外,其余各族也多有陶器制作的纪录。兰屿岛上的雅美族至今仍然遵循传统,由成年男子以手工制陶。@*(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