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和老師

葉子
【字號】    
   標籤: tags:

在幼稚園工作的我有一個得天的優勢,就是每天可以帶我的小不點一起去上班。我的角色也發生了許多變化,一會兒是孩子的媽媽,一會兒又是老師。於是故事也就多了起來……

一天早上在兒子教室匆匆忙忙放下兒子轉身想走時,卻發現兒子眼淚汪汪地看著我,眼淚只是在眼睛裏打轉,卻沒有流出來。不知怎麼我一下子就控制不住自己,淚水也一下子湧出來。看看小小的他站在那裏,我的眼淚就止不住。

好不容易回到自己教室裏,才慢慢平靜下來,剛好班裏的一個孩子哭著拉著媽媽,那位媽媽左右為難,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要是以前的我,心裏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反感的情緒。暗暗埋怨媽媽和孩子搞「拉鋸戰」。不過現在的我一下子就明白的那位媽媽的心情和感受。我走過去,輕輕的抱起那個男孩,緊緊的把他抱在懷裏,低聲細語的安慰他。孩子還是在大哭,媽媽卻得以脫身,臨走時她感激的看了我一眼。我明白,她也明白,那一刻做母親的心是相通的。

新西蘭的幼稚教育素來以生動活潑著名,可是我們當幼兒老師的責任可不輕鬆,不但要照顧孩子的衣食住行,還要做一大堆的paper work。整天從早到晚一刻都不得輕鬆,被孩子們也吵得暈頭脹腦。3、4歲的孩子磕磕碰碰又時有發生,不免還要看家長的臉色。每到這個時候,我都覺得很委屈,我們都已經很努力了,小孩子跌一下也沒什麼吧!所以每次看到有這樣的家長,我的心都彆彆扭扭的。

沒想到這樣的事情有一天也發生我自己身上,中午正在吃飯,兒子的老師惶惶張張地跑來告訴我,兒子從護欄上跌下來了,一看到那位老師驚慌的樣子,我的頭一下子就大了起來,看來傷勢不輕。果然一看兒子正哭得全身發抖,頭上一個大包,鼻子還在流血。我第一句話就想說,你們怎麼看的孩子?幸好沒有出口,慢慢冷靜下來,這是多麼熟悉的場面,而現在我卻是孩子的媽媽。怎麼辦?想一想老師多不容易呀,我們是同事難道還不理解她們嗎?帶了一天孩子,一眼沒照顧到,兒子就惹了禍。 「沒事,沒事,不要緊的,小孩子嗎總是這樣」,安慰的話這樣出了口,很自然,很平靜。那位老師也放鬆了許多,我又安慰了她幾句,她幾乎要哭了。

很多故事就這樣悄悄的發生了,結束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寬容和理解讓我變了許多。也明白了為人處事多為對方考慮的道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沒做幼兒教師之前,真的不知道水會有如此多的玩法!同時又會教給孩子們那麼多的知識!在我們幼稚園,從1歲左右的小寶寶到4歲的大孩子都有水活動,或者叫水遊戲。一年四季活動內容花樣翻新,樂趣多多。
  • 天哪!用「戰鬥」來形容這樣的早晨,一點也不過份。戰鬥的焦點就是你想要一切准點按時,而孩子們每刻卻只想著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怎樣避免這樣忙亂的早晨,下面是給職業媽媽們一些實用的小辦法。
  • 老師出了一道奇怪的作業:列出所有你討厭的人。不過,沒人知道下一步是什麼。然後,老師請學生帶蕃茄來上課,並且在蕃茄上面寫下那些討厭的人名。
  • 孩子們懼怕老師是極為常見的事情,尤其在新學期伊始。這種事情也會發生在長週末或寒假結束後返校時。家長們既要教會孩子對陌生人保持適當的警惕,還要讓孩子輕鬆地面對那些可信任的成年人,這對我們來說還真有些難度。不像稍大點兒的孩子,年幼孩子的大腦發育還未達到能區分事物的程度,也無法憑直覺感知危機,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經年纍積才能達到的。
  • 以前讀書的時候,我不明白為何孔子要提倡「無訟」,而古時地方官政績良好者,為何以「民間無訟」來讚美其德政。等到年齡漸長,更尤其是當了老師,耳聞也親歷一些訴訟事件,才曉得許多投訴原本都是意氣之爭,原本都能慈悲善解。
  • (大紀元記者溫婧編譯報導)開學之際,我知道許多家長正考慮去見孩子的老師。家長去見老師可能會有多種原因。例如,自我介紹、向老師提供更多關於自己孩子的信息、關心學校如何開學等等。如果你正打算去見孩子的老師,在這裡我想與家長們分享一些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的方法。
  • 一位教授女兒,疑因遭受班上同學言語及關係霸凌,致使母親憤而向4位同學提告,導致班級掀起「集體轉學」。最後全班願意和這個孩子同班的僅剩一人,母親也只能讓孩子轉學了事。這個事件,由於家長不滿校方與教育局輔導不當,甚至上訴到監察院,經媒體報導後,立時引起輿論紛紛。
  • (大紀元記者馮閱編譯報導)俄文老師薩利提出了一些家長與老師面談時的竅門,教我們如何從家長會上獲取最大的收益,以及一些能有效提升孩子在學校全面發展的方式。
  • 教育是百年大計,孩子是社會國家未來的希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貴人,老師是孩子的再生父母,任何人都不應該輕言放棄這上天賦予的神聖使命。
  • 聊天時,有一位老師略帶抱怨的對我說:「每一次,只要我們班的哪個同學出問題,我把家長約來學校商談以後,下一次的班親會就再也看不到這個家長。」她認為,因為孩子的作為讓父母感覺失盡顏面,為了不想面對這種不愉快的狀況,家長就選擇「淡化與脫離」。自然這樣的處理方式,對於親子或是親師之間的關係與成長,完全沒有加分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