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戒嚴小警總埋人心 自力救濟推動社運發展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4日報導】解嚴二十週年專題報導(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十四日電)台灣解嚴二十年,現在的社會運動與民間社團蓬勃發展,不是戒嚴時期可以想像的,當時人心都有﹁小警總﹂,社團發展空間小。副總統呂秀蓮最早約1971年傳播婦運種子與婦運組織,也被滲透而解散,對照今昔,解嚴的意義值得省思。

財團法人婦女新知基金會是台灣解嚴前成立的少數社團之一,基金會董事尤美女律師說,解嚴前,人民沒有集會結社的自由,人民團體法規定各類社團只能有一個,當時政府成立各種人民團體佔位子,民間團體無法設立。

例如,婦女類就有婦聯會、婦工會、婦女會等政府設的社團,婦運前輩只好在1982年成立婦女新知雜誌社,推展婦女運動。

婦女新知雜誌社的成立,也是受呂秀蓮於1971年帶回台的「要當女人就要先當人」思想影響,她當時還成立拓荒者出版社與保護你專線,後來都被滲透而解散,呂秀蓮又因美麗島事件入獄,當時社運界氣氛沮喪。

婦運前輩隨後成立雜誌社,並發表性騷擾問卷調查,引起很大迴響,警備總部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仍常注意並固定聽取報告雜誌社做些什麼。直到解嚴後,他們才轉型成基金會,持續投入婦運。

解嚴後一年成立的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指出,解嚴前,非營利性公益團體不活躍,社會運動的空間很小,很多人心中都有「小警總」。

台灣綠黨秘書長潘翰聲指出,1980年代初期,開始有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婦女新知雜誌社、主婦聯盟等軟性社團出現,消基會甚至仍被懷疑﹁為什麼有這些人關心公共事務﹂?其實,時代變遷下,社會力逐漸勃發,﹁自力救濟﹂的抗議行動也逐年增加。

環境運動與工運是社運風潮的兩大支,潘翰聲說,前者是居民反污染的戰爭,後者是關廠的勞資糾紛,環保抗爭多凸顯工廠污染及食物中毒事件,從高銀化工污染、三晃農藥廠事件、李長榮化工事件、多氯聯苯、綠牡犡、西施舌中毒等,終於1986年十二月十三日,反杜邦設廠的彰化鹿港人手持「怨」、「恨」兩字衝抵總統府前,驚動當時的總統蔣經國,也使杜邦隔年四月撤案。

社會運動的能量不斷蓄積,如滾燙沸水般爆發,1987年解嚴等於掀開鍋蓋,宣洩壓力,是政府避免政治體系崩潰而不得不的作為。

以環保社運為例,貢寮反核四、後勁反五輕、宜蘭反六輕、全台搶救森林行動等,在全台遍地開花、相互串連,但仍常遭警察以木棍、盾牌、消防車、鎮暴車驅散。

解嚴後,台灣不再一黨獨大,政治空間拉大,社運空間也變大,婦運、消費者運動、工運、農運、四一○教改等社會運動迅速發展,近年來同志等議題社團陸續成立,這些都不是戒嚴時期可以想像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