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花緣(55)

李汝珍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第五十五回  田氏女細談妙劑 洛家娃默禱靈籤

  話說顏紫綃接了書信,將身一縱,霎時不見。枝蘭音歎道:「世間竟有如此奇事!真是天朝人物,無所不有。將來上京赴試,路上有了此人,可以『高枕無憂』了!」洛紅蕖道:「碑上可載此人?」閨臣道:「妹子隱隱記得碑記有旬『幼諳劍俠之術,長通元妙之機』。不知可是此女。可惜碑記已失。早知如此,把各人事蹟預記在心,或抄一個副本,豈不是好。此時只覺渺渺茫茫,記不清了。」

  蘭音道:「姊姊不過是句頑話,那知白猿果真將碑記攜去。將來倘能物得其主,也不枉姊姊辛苦一場。」紅蕖道:「我們看他不過是個獼猴,那知卻是得道仙猿。那顏家姊姊黑暗中倉卒一遇,就能識得白猿,辨得碑記,可見他的眼力也就不凡。這句『長通元妙之機』,只怕就是他哩。」三人又說些閑話。忽見顏紫綃從樓窗攛進道:「姊姊之信,業已交明。今日已晚,容日再來請教,咱妹子去了。」將身一縱,仍從樓窗飛去。姊妹三人,惟有稱奇叫絕。
  次日絕早起來,一心盼望婉如諸人,等之許久,杳無蹤跡。蘭音道:「原來這個紅女信未寄去,卻來騙人!」不多時,天剛交午,只見林婉如、陰若花、田鳳翾、秦小春姊妹四個,竟自攜手而來。拜了林氏、史氏﹔見了閨臣、蘭音、紅紅、亭亭﹔並與洛紅蕖、廉錦楓見禮,各道渴慕之意﹔閨臣又引他們見了良氏、緇氏。同到內書房,姊妹十個,一同相聚,好不暢快。

  洛紅蕖提起昨晚托人寄信之話,若花聽了,笑個不了。蘭音道:「姊姊為何發笑?」若花道:「向來我與婉如阿妹一房同住。昨晚天交二鼓,閉了房門,收拾睡覺,婉如阿妹剛把鞋子脫了一隻,忽然房門大開,攛進一個人來。婉如阿妹一見,嚇的連鞋也穿不及,赤著一腳,就朝牀下鑽去。幸虧我還不怕,問明來意,把信存下。那顏家阿姊去遠,他才鑽了出來。」眾人聽了,一齊大笑。婉如道:「閨臣姊姊也太不曉事,那有三更半夜,卻教人寄信!虧得妹子膽量還大,若是膽小的,只怕還要嚇殺哩!」田鳳翾道:「姊姊雖未嚇殺,那赤腳亂鑽光景,也就嚇的可觀了。」錦楓道:「閨臣姊姊托何人寄信,卻將婉如姊姊嚇的這樣?」閨臣把昨晚情節說了,眾人這才明白。洛紅蕖道:「昨天顏家姊姊攛進樓窗,只覺一道紅光,我也吃了一嚇。及至細看,那知他衣履穿戴,無一不紅,並且面上也是緋紅,映著燈光,倒也好看。」秦小春道:「這樣紅人,當日命名為何不起紅字,卻起紫字?今紅紅姊姊面紫,反以紅字為名,據我愚見:這二位姊姊須將名字更換,方相稱哩。」

  田鳳翾道:「命名何必與貌相似。若果如此,難道亭亭姊姊面上必須有亭,若花姊姊面上必須出花麼?」若花道:「正是,我才細看紅紅、亭亭兩位阿姊面上那股黑氣,近來服了此地水土,竟漸漸退了。適聽鳳翾阿姊『出花』二字,我倒添了一件心事。」閨臣道:「姊姊此話怎講?」

  若花道:「愚姊向聞此處有個怪症,名叫『出花』,又名『出痘』。外國人一經到了天朝,每每都患此症。今紅紅、亭亭兩位阿姊,因感此地水土,既將面色更改﹔久而久之,我們海外五人,豈能逃過出痘之患。所以憂慮。」紅紅、亭亭聽了,也發愁道:「姊姊所慮極是。這卻怎好?只怕此命要送在此處了!」廉錦楓道:「送命倒也乾淨。只怕出花之後,臉上留下許多花樣,那才坑死人哩。」婉如笑道:「留下花樣,豈但坑死人,只怕日後配女婿還費事哩!」蘭音道:「怪不得婉如姊姊面上光光,竟同不毛之地,原來卻為易於配婚而設。難道赤腳亂鑽,把腳放大了,倒容易配女婿麼?」閨臣道:「你們只顧鬥嘴頑笑,那知此事非同兒戲,若不早作準備,設或出痘,誤了考期,那卻怎好?向來九公見多識廣,秘方最多,此事必須請教九公,或者他有妙藥,也未可知。就請小春姊姊寫一信去。」

  田鳳翾道:「何必寫信。不瞞諸位姊姊說:我家向來就有稀痘奇方。即如妹子,自用此方,至今並未出痘,就是明驗。」若花道:「原來府上就有奇方,如此更妙!不知所用何藥?此方向來可曾刊刻流傳?」田鳳翾道:「此方何曾不刻。奈近來人心不古,都尚奢華,所傳方子如係值錢貴重之藥,世人看了,無論效與不效,莫不視如神明﹔倘所傳方子並非值錢貴重之藥,即使有效,他人看了,亦多忽略,置之不用。我家這方雖屢試屢驗,無如並非貴品,所費不過數文,所以流傳不廣。此方得自異人,我家用了數代。凡小兒無論男女,三歲以內,用川練子九個﹔五歲以內,用十一個﹔十歲以內,用十五個。須擇曆書『除日』,煎湯與小兒洗浴,洗過,略以湯內濕布揩之,聽其自乾。每年洗十次:或於五月、六月、七月,檢十個除日煎洗更好:因彼時天暖,可免受涼之患。久久洗之,永不出痘﹔即出痘,亦不過數粒,隨出隨愈。如不相信,洗時可留一指不洗,出痘時其指必多。你們五位姊姊如用比方,或將川練子加倍,大約三十個也就夠了。」眾人聽了,個個歡喜。

  蘭音道:「一年只洗十次,是指小兒而言﹔我們年紀既大,恐十次藥力不到。據我拙見:一年共有三十六個除日,莫若遇除就洗,諒無洗多之患。況妹子生成是個藥材,幼年因患腹脹,何嘗一日離藥﹔今又接上煎洗,這才叫作『裡敷外表』哩。」秦小春道:「妹子聞得世間小兒出花,皆痘疹娘娘掌管﹔男有痘兒哥哥,女有痘兒姊姊,全要仗他照應,方保平安。今你五位姊姊只知用藥煎洗,若不叩祝痘疹娘娘,設或痘兒姊姊不來照應,將來弄出一臉花樣,不獨婉如姊姊那句擇婿的話要緊,並且滿臉高高下下,平時搽粉也覺許多不便﹔倘花樣過深,還恐脂粉搽不到底,那才是個累哩。」紅紅道:「閨臣妹妹府上可供這位娘娘?」閨臣道:「此是廟宇所供之神,家中那得有此。」若花道:「婦女上廟燒香,未免有違閨訓,這卻怎好?」閨臣道:「上廟燒香,固非婦女所宜,且喜痘疹娘娘每每都在尼庵。去歲妹子海外尋親,亦曾許過觀音大士心願,至今未了。莫若稟知母親,明日我同五位姊姊央了嬸嬸一同前去,豈不一舉兩便。」紅蕖道:「妹子意欲求籤問問哥哥下落,明日如果要去,妹子也要奉陪。」閨臣當時稟過母親,與嬸嬸說明。好在緊鄰白衣庵就有痘疹娘娘。

  到了次日,史氏帶著唐閨臣、洛紅蕖、陰若花、枝蘭音、廉錦楓、黎紅紅、盧亭亭來到間壁尼庵。有個帶髮的老尼,名叫末空,將眾人引至大殿,淨手拈香,拜了觀音。紅蕖求了一籤,問問哥哥下落,恰喜得了一枝「上上」吉籤,這才略略放心。末空又引至痘疹娘娘殿內,一同參拜,焚化紙帛。閨臣道:「請問師傅:寶剎可供魁星?」末空道:「間壁喜神祠供有魁星。彼處也是尼僧。諸位小姐如要拈香,不過一牆之隔,小尼奉陪過去。」閨臣道:「彼處魁星可曾塑有女像?」

  末空道:「這卻從未見過。小姐如發慈心,另塑一尊,卻也容易。諸位女菩薩適才拜佛,未免勞碌,且到裡面獻茶,歇息歇息,再到各處隨喜。」史氏道:「師傅見教甚是。」

  大家來至禪堂,一齊歸坐。道婆獻茶。末空一一請問姓氏。及至問到洛紅蕖跟前,把眼揉了一揉,又望了一望,登時垂淚道:「小姐莫非賓王主人之後麼?我家徒弟要訪下落,一連數載,杳無音信,那知天緣湊巧,今日竟得小姐到此!」洛紅蕖見老尼之話不倫不類,惟恐被人識破行藏,忙遮飾道:「師傅休要認錯!我雖姓洛,乃水旁之『洛』,那知駱老爺下落。」末空道:「請問唐小姐:此地唐探花是你何人?」閨臣道:「是我家父。」末空道:「卻又來!當日唐老爺未中探花之時,曾在長安與敬業大人、賓王大人結拜弟兄,我的丈夫曾經目睹。今二位小姐恰恰同至小庵,非賓王主人之後而何?小姐何必隱瞞,我豈為禍之人!況小徒就是駱公子之妻,今雖冒昧動問,豈是無因。」紅蕖見話有因,慌忙問道:「令徒姓甚名誰?如今在麼?」末空道:「此人之父,乃太宗第九子,人都呼為九王爺,因滅寇有功,曾封忠勇王爵。素與駱老爺相交最厚,故將郡主許與駱公子為妻。此女現在小庵,名喚李良箴﹔因恐太后訪察,就從外祖之姓,改為姓宋。」紅蕖道:「師傅此駱老爺話錯了。我同駱府雖非本家,向有親誼,他家之事,也還略知一二。駱公子雖係九王府中郡馬,郡主久已亡過﹔後來雖有欲續前姻之話,因王爺並未生有郡主,彼此旋即離散,至今十餘年,何嘗又與王府聯姻?此話令人不解。」末空道:「原來小姐不知此中詳細,待我慢慢講來。」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昔曹大家《女誡》云:「女有四行: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此四者,女人之大節而不可無者也。今開卷為何以班昭《女誡》作引?蓋此 書所載雖閨閣瑣事,兒女閑情,然如大家所謂四行者,歷歷有人:不惟金玉其質,亦且冰雪為心。
  • 據仙姑說得其難其慎,斷不可逆天而行。但梅乃一歲之魁,臨春而放,莫不皆然。何獨嶺上有十月先開之異?仙姑所謂號令極嚴、不敢參差者安在?世間道術之士,以花為戲,布種發苗,開花頃刻。仙姑所謂稽查最密、臨期而放者又安在?
  • 話說武后賞雪心歡,趁著酒興,又同上官婉兒賭酒吟詩。上官婉兒每做「雪兆豐年」詩一首,武后即飲一杯。起初是一首詩一杯酒,後來從兩首詩一杯酒慢慢加到十首詩一杯酒。上官婉兒剛把詩機做的略略活了,詩興還未一分,武后酒已十分。
  • 話說麻姑聞百花仙子之言,不覺笑道:「你既要騙我酒吃,又鬥我圍旗,偏有這些尖嘴薄舌的話說!我看你只怕未必延齡,反要促壽哩。若講著棋,我雖喜同你著,卻又嫌你……」百花仙子道:「這卻為何?」
  • 話說太監把炭火預備,上林苑牡丹二千株轉眼間已用炭火炙了一半﹔群芳圃也是如此。上官婉兒向公主輕輕笑道:「此時只覺四處焦香撲鼻,倒也別有風味。向來公主最喜賞花,可曾聞過這樣異香麼?」公主也輕輕笑道:「據我看來今日不獨賞花,還炮製藥料哩。」
  • 話說武后吩咐擺宴,與公主賞花飲酒。次日下詔,命群臣齊赴上苑賞花,大排筵宴。並將九十九種花名,寫牙籤九十九根,放於筒內。每掣一籤,俱照上面花名做詩一首。--武后因前日賞雪,上官婉兒做了許多詩,毫不費力,知他學問非凡。
  • 話說這位唐秀才,名敖,表字以亭。祖籍嶺南循州海豐郡河源縣。妻子久已去世,繼娶林氏。兄弟名唐敏,也是本郡秀士。弟婦史氏,至親四口,上無父母,喜得祖上留下良田數頃,盡可度日。唐敏自進學後,無志功名,專以課讀為業。
  • 呂氏道:「將來全仗姑夫指教。如識得幾字,那敢好了。但他雖末讀書,卻喜寫字,每日拿著字帖臨寫,時刻不離。教他送給小山姊姊批改,他又不肯。究竟不知寫的何如。」唐敖道:「姪女所臨何帖?何不取來一看?」
  • 多九公笑道:「此鳥雖有銜石填海之異,無非是個禽鳥,近海之地,何處不可生,何必定在發鳩一山。況老夫只聞鴝鵒不逾濟,至精衛不逾發鳩,這卻未曾聽過。」
  • 話說國舅聞唐敖之言,不覺點頭道:「貴人所言這個『疏』字,頓開茅塞,足見高明。想來敝邦水患,從此可以永絕了。老夫還要回去覆命,暫且失陪,明日再來奉陪去看河道。」吩咐人役預備酒宴,小心伺候。乘輿呵殿而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