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保育類熊鷹紀錄片耗時八年 將正式對外發表

人氣: 3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靜茹新竹三十一日電)目前在台灣只有四百到五百隻左右的保育類猛禽「熊鷹」,由生態攝影學家劉燕明耗時八年進行影像紀錄,將今年底將剪輯完成呈現在國人面前,贊助的莊福文基金會表示,希望能因為這部片號召企業與民眾更關注台灣保育類動物的保育工作。

學名Spizaetus nipalensis的「熊鷹」主要分佈在亞洲東部及南部(包括日本、中國大陸、喜馬拉雅山、印度、斯里蘭卡及台灣等地)。絕大多數發現的地點都在兩千兩百公尺以下的森林中,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在台灣地區以中南部及東部的中低海拔森林發現足跡的頻率最高。

目前在台灣地區,熊鷹的數量相當稀少,約莫在四百五十至五百隻左右,其中近半數集中在台灣東部。由於出沒地點為常人無法輕易接近處,而國內研究亦剛起步,因此相關研究與調查甚少,包括熊鷹明確的生存歲數、生育年齡,以及生育狀況等均處於尋找解答階段,可謂台灣保育史上最罕見的鳥種。

目前僅知悉,熊鷹的身長從喙部到尾端約有六十六至八十五公分,翼長達四十六至五十九公分,雙翅展開最大紀錄約有一個成人的高度(一百三十至一百六十五公分),重量多在一點五至三公斤範圍間,除熊鷹的名稱外,另有人稱牠為鷹雕、赫氏角鷹,或南方角鷹,台語則有人稱之為鬍腳鷹。

身為食物鏈最頂端的掠食者,可說幾乎沒有天敵,但是棲息地遭破壞以及狩獵者的狙擊,卻面臨絕種的危機,熊鷹聚集的棲地長期受到人類基於商業因素,不斷地開發種植農作物而減縮,人類與動物間的安全地帶一但受到影響,最大的危害就是對棲息地各式生物生態的破壞,熊鷹即現代文明下的受害者,並有逐年劇增危機的傾向。

加上熊鷹因為體型碩大、稀有珍貴,成為追鷹者的最愛,為了滿足私人擁有慾望,往往願意出高額的代價得到牠,也因此熊鷹成為狩獵者的首要目標,再加上特定原住民族將熊鷹飛羽視為祖靈物種,認為配帶在身上是一種崇高地位的象徵,無形更造成獵人趨之若鶩捕殺瀕臨絕種。

由於一般人對熊鷹的認知甚少,世界知名生態攝影家劉燕明先生因此決定投身於以影象來補捉這群珍禽神秘面紗的艱辛工作,期透過影像傳達讓國人對熊鷹有更深入的了解,並藉由保育意識抬頭來達到保護這群稀罕珍禽的目的。八年前,六福集團莊秀石總裁自傳媒得知劉燕明先生可能因為經費短缺,面臨無法持續影像紀錄的窘況,主動透過集團附屬組織「莊福文教基金會」給予即時協助。

身兼基金會董事的莊總裁表示,非常欽佩劉先生為了保護熊鷹長年獨自一人置身荒山野嶺,其間面臨的危險非你我可想像,莊福文教基金會所付出的與之相較起來實在相當微薄,長達八年的影象紀錄工作至2007年底即將完成剪輯、劇本說明等工作,屆時,台灣第一部熊鷹完整生態教育紀錄將正式對外發表,為台灣野生動物保育開啟最艱鉅的第一扇門。

基金會表示,未來基金會仍將持續於相關保育動物的復育及研究支援上,為了讓台灣保育類動物能夠突破困境自然繁衍,實在需要各企業一起支持、關心並實際投入生態保育的教育工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