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快樂排行透露甚麼玄機? (下)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4日訊】

源源不斷的快樂來自何方?專家們細說分明

「歐盟快樂聯盟一覽表」普遍顯示:穩定工作而收入良好者快樂度較高。顯而易見的,基本上財富能帶來快樂。這是否意味著快樂程度會隨著財富的增加而遞增?窮人難道注定無法獲得快樂嗎?

事實上,以往的全球快樂排名透露些出人意表的玄機。且聽專家們從各方觀點細說分明。或許能讓人們從中獲得啟發:如何方能保有源源不斷的快樂?

財富和快樂並非正比關係:倫敦政經學院教授萊亞德(Richard Layard)在《快樂經濟學》指出,多項研究發現,美國和日本等先進國家遠比五十年前富裕,卻沒有更快樂。

在「全球快樂資料庫」可以窺見類似的結論。美國國家公共廣播前駐外通訊記者維納(Eric Weiner)寫道,美國人當時財富比1950年高出三倍,但在過往10年裏,其快樂指數卻沒有提高,維持在7.3,名列第17位。顯示他們並未因較富有而感到更快樂,

《商業周刊》1000期曾舉日本為例報導,從1970年到2000年過去的三十年間,日本國內生產毛額(GDP)勁揚近七倍,但同一期間的快樂程度,據「全球快樂資料庫」的長期調查研究,卻幾乎停滯不前。

把發展經濟、提升GDP列為國家最優先要務的這些先進國家,他們的發展進程究竟疏忽了哪些面相?

萊亞德認為,人類對物質富裕的適應力很快,當人們更富有,額外收入所能增加的快樂就會越來越少;因為一旦「適應」了,物質帶來的快樂感便大幅消退。 萊亞德尚且強調,物質的重要性在二十世紀不斷地被強化,資本主義的好處被過度誇大。

《商週》總結並引導大家深思:人類在一心追求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是否忘了它是追求快樂的手段,而非目的,是中間過程,而非終極價值。


更大的房子、更好的工作或樂透彩券中獎,都能帶來喜悅。但是這種興奮會逐漸消失,它是短暫的。研究快樂之道18年的心理學家索妮雅•呂波默斯基博士表示,享有持久歡樂的關鍵在於超越短暫的喜悅。十年前開啟了正向心理學運動的馬丁•瑟利格曼博士說,眼光要放在「真正快樂的柱石」,諸如︰維繫親情、尋求工作熱誠,或實現熱切追求的目標,並從更高的理想層次發掘其中意義。(Ross Turpie/Getty Images)

「我雖窮,可是我很快樂」的不丹:地處喜馬拉雅山麓下的小國不丹,土地貧瘠、環境惡劣,97%的人民認為自己的生活很快樂。不丹人的生活態度可比擬中國古聖賢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他們所表現的快樂程度是在「世界快樂地圖」中令人驚訝的排名。不丹的人均所得僅1,400美元,是最高人均所得盧森堡的1/43,台灣的1/20,快樂名次竟與國盧森堡相同,高居第八。世界傲人的經濟體日本人均所得是不丹的25倍,卻屈居第88名。令第三世界落後國家嚮往的經濟大國–美國,甚至連前十名都未能擠入,落後到第17名。其他如英國、德國、法國等七大工業國也都遠追其後。

這些與富國間極大的快樂反差對比,不禁讓人好奇想探究箇中原委?

據報導,在2005年它曾是全球各大媒體的焦點,從紐約時報、《經濟學人》雜誌、英國國家廣播公司,到日本NHK,一年內超過兩百篇報導,熱切地討論著同一件事:這個國家默默推動逾30年的施政主軸–「國家快樂力」(GNH)。諷刺的是,這個觀念在21世紀才成為先進國家的「新」觀念。

推動不丹轉型成全球「最快樂的窮國」的幕後推手是當時的國王旺楚克(Jigme Singye Wangchuck)。他10歲時從印度轉往英國就讀,14歲進入牛津大學。親眼目睹西方國家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失衡現象。在1974年執政的第三年,提出以「國家快樂力」取代「國內生產毛額」;在位期間,努力突破資源稀少的困境,確實做到快樂立國。

《商業周刊》引述嫁到不丹的加拿大教師惹芭(Jamie Zeppa)的話說,不丹今日成果來自他們清楚「要」與「不要」兩大選擇:他們「要」追求「平等」,他們「不要」因為追求經濟發展,而出現「失衡」的社會與環境。

《商周》尚且分析,不丹的快樂核心來自分享的生活哲學,而且為了永續發展,追求「平衡」發展。他們追求「平等」與「平衡」,讓人與人、人與環境共榮。不丹人說:「沒辦法分享的人,才是真正的貧窮。」

值的一提的是,不丹人對自己國家充滿自信,而不是像其他貧窮國家,視自己的文化為落後象徵,只想丟棄。總而言之,不丹人的價值觀和理念,使得他們得以超越世界大國,因快樂而偉大。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個進步是怎樣一個概念呢?那就是中國人可以享有沒有自由選舉權和自由表達權的生存權了,這就意味著中國人擁有爭取「快樂的豬」的權利了。
  • 教育有塑造人民的價值觀、建構習慣與培養技術等等的功能,換句話說「辦了什麼樣的教育等於打造什麼樣的國家。」而在第一線從事工作教育的老師們則毫無疑問的肩負著如此的重責大任與無比的榮耀。因此不論在師資培育或教師研習中讓老師擁有能快樂幸福的知識、態度、行動力與環境即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本要件,而當個個都是阿善師的時候相信也讓現今越趨緊張的教育環境能夠芬芳怡人、百花齊放了。
  • 朋友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夥伴,真摯的友情,可以給人生帶來一種幸福快樂的感覺,但是要結交多少朋友才會快樂呢?據英國近期一項調查結果,至少要有10個好朋友能讓人比較快樂,少於5個朋友的人,他們的生活比較不快樂。
  • 美國最新公布一項研究結果顯示,「不快樂的人」要比「快樂的人」更喜歡看電視。
  • 據國內媒體報導,在長沙一種名為「快樂小魔魚」的鑰匙扣頗受遊客歡迎。是將一條迷你金魚密封到一隻乒乓球大、灌水的塑料袋中,再裝上一個鑰匙鏈出售。叫賣的人說裡面的魚不吃不喝能活兩三個月。不過也有人說,這樣「養」魚太殘忍。
  • 一項最新研究顯示,不快樂的人比一般人花更多的時間看電視;而快樂的人花在讀書和社交方面的時間更多。

    這項由美國馬裏蘭大學進行的研究採訪了近3萬人。研究發現,認為自己不快樂的人看電視的時間比認為自己很快樂的人多20%。認為自己快樂的人社交圈子更廣、在大選中會更多的參加投票還會經常讀報紙。

  • 讓孩子們感覺有歸屬感。讓學生感覺老師是有權威的,這也是為了抓住教學。老師可以上課講些笑話,具有幽默感,讓他們感覺親切感。盡快恢復上課,糾正教學心態,不能在那麼寶貴時間內處理個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