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普立茲獎得主演講 強調觀察記錄與人類關懷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俊諺台北八日電)兩名曾獲普立茲新聞獎的美籍記者今天在政治大學與台灣媒體及學生分享經驗,他們表示,不同領域的採訪原則和經驗雖然可以互相轉移,記者最重要的就是到現場觀察、記錄;另外,思想、關懷及技術則是作為攝影記者的先決條件。

今年獲得普立茲國際報導獎的史帝夫‧費拿魯(Steve Fainaru)以及1992年普立茲現場新聞攝影獎的得主劉香成,今天在中央通訊社及政治大學合辦的「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工作坊」中先後發表演講,分享戰爭新聞採訪及新聞攝影的經驗。

現任美國華盛頓郵報駐外記者的費拿魯表示,從2004年開始報導伊拉克戰爭,由於情勢變化快和安全限制,他常常不能確定報導的方向,不過,記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到新聞現場觀察、寫筆記及訪問,在這個過程中,「即使你不刻意去挖掘,故事也會主動跑來找你」。

他強調,這個原則適用於各種採訪路線,不管是體育賽事還是戰爭新聞,費拿魯表示,到新聞現場後要盡量蒐集所有的資訊並且累積起來,不管當時的報導會不會用到,但未來一定有機會派得上用場。

談到戰爭新聞採訪經驗的影響時,費拿魯表示,他離開伊拉克後,變得更有自信,「感覺任何事都做得到」,他說,從沒想到自己的報導會影響到美國白宮對伊拉克的政策,因此他要提醒大家不要輕視自己的報導,因為影響力是很大的。

不過,費拿魯不認為新聞報導本身足以改變世界,而且有時很不幸的是,「極端的暴力必須發生,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在美聯社時期因拍攝前蘇聯領袖戈巴契夫宣讀辭職演說而成為少數華人獲得普立茲獎的劉香成,今天以切身經驗向出席座談的學生和新聞工作者表示,作為一名攝影記者,最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拍攝的思想、對人類的情懷以及技術的操作。

他表示,攝影記者在拍攝的瞬間,思想、心跟快門在同一條線上,才是拍出好照片的決定性因素,而且事前應該就要作好所有技術層面的準備,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等待與觀察,「一個故事是給已經準備好的人的。」

在香港出生,並在中國大陸度過童年的劉香成,最近幾年逐漸將關注轉移中國大陸,他認為「做新聞要預想將會發生什麼事」,因此在2001年北京取得奧運主辦權時,他就預測屆時全世界的目光都會轉移到中國大陸,也因此他花了四年時間,將中國這六十年來的發展,透過照片和文字呈現,讓外界了解中國這些年的變化。

劉香成強調,攝影記者必須要有對人類的關懷,照片也必須要「產生情感上的依附」,透過影像促使觀賞者思考問題,不論什麼題材或應用什麼樣的技術,這些都是離不開的思考方向。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