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普立兹奖得主演讲 强调观察记录与人类关怀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8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俊谚台北八日电)两名曾获普立兹新闻奖的美籍记者今天在政治大学与台湾媒体及学生分享经验,他们表示,不同领域的采访原则和经验虽然可以互相转移,记者最重要的就是到现场观察、记录;另外,思想、关怀及技术则是作为摄影记者的先决条件。

今年获得普立兹国际报导奖的史帝夫‧费拿鲁(Steve Fainaru)以及1992年普立兹现场新闻摄影奖的得主刘香成,今天在中央通讯社及政治大学合办的“普立兹新闻奖得主工作坊”中先后发表演讲,分享战争新闻采访及新闻摄影的经验。

现任美国华盛顿邮报驻外记者的费拿鲁表示,从2004年开始报导伊拉克战争,由于情势变化快和安全限制,他常常不能确定报导的方向,不过,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到新闻现场观察、写笔记及访问,在这个过程中,“即使你不刻意去挖掘,故事也会主动跑来找你”。

他强调,这个原则适用于各种采访路线,不管是体育赛事还是战争新闻,费拿鲁表示,到新闻现场后要尽量搜集所有的资讯并且累积起来,不管当时的报导会不会用到,但未来一定有机会派得上用场。

谈到战争新闻采访经验的影响时,费拿鲁表示,他离开伊拉克后,变得更有自信,“感觉任何事都做得到”,他说,从没想到自己的报导会影响到美国白宫对伊拉克的政策,因此他要提醒大家不要轻视自己的报导,因为影响力是很大的。

不过,费拿鲁不认为新闻报导本身足以改变世界,而且有时很不幸的是,“极端的暴力必须发生,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美联社时期因拍摄前苏联领袖戈巴契夫宣读辞职演说而成为少数华人获得普立兹奖的刘香成,今天以切身经验向出席座谈的学生和新闻工作者表示,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拍摄的思想、对人类的情怀以及技术的操作。

他表示,摄影记者在拍摄的瞬间,思想、心跟快门在同一条线上,才是拍出好照片的决定性因素,而且事前应该就要作好所有技术层面的准备,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等待与观察,“一个故事是给已经准备好的人的。”

在香港出生,并在中国大陆度过童年的刘香成,最近几年逐渐将关注转移中国大陆,他认为“做新闻要预想将会发生什么事”,因此在2001年北京取得奥运主办权时,他就预测届时全世界的目光都会转移到中国大陆,也因此他花了四年时间,将中国这六十年来的发展,透过照片和文字呈现,让外界了解中国这些年的变化。

刘香成强调,摄影记者必须要有对人类的关怀,照片也必须要“产生情感上的依附”,透过影像促使观赏者思考问题,不论什么题材或应用什么样的技术,这些都是离不开的思考方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