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他生日:抗日軍神孫立人將軍

藍培綱
font print 人氣: 7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8日訊】 仁安羌之役是盟軍在亞洲戰場惟一的勝仗,孫立人以一千左右的兵力,擊退十倍於己的敵人,救出近十倍於己的友軍,經此役英王喬治六世授予他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美國羅斯福總統亦授予他豐功勳章,以表彰他的功績。

孫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撫民,出生於安徽舒城縣一書香世家,父孫熙澤為前清舉人,曾任知府、審判廳長、北平中華大學校長等職。

9歲時他隨父親移居青島,1914年,他以第一名考取清華庚子賠款留美預科,1923年,清華預科畢業後隨即赴美。孫立人原本想攻讀軍事,但遭到父親強烈反對,他順從父親,選擇進入普渡大學學土木工程,2年後他取得工程學士學位。

畢業後孫立人以25歲的「高齡」申請進入維吉尼亞軍校。父親見他從軍意志堅定,便不再反對。1927年,他從維吉尼亞軍校畢業後,赴歐考察各國軍事教育與訓練情形。

練就鋼鐵部隊 追剿共軍

返國後,孫熙澤因曾為皖系大員,計畫替孫立人於軍中謀一高職,但孫立人堅持從基層作起。他進入中央黨務學校任學生隊長,然而中央黨務學校政治環境極為複雜,對於思想單純的孫立人而言自是困擾重重,因而調任陸軍教導師,開始由教育班長幹起練兵。

孫立人擔任教導師角色表現出眾,終日在營房勤訓精練,很快升任少校連長、中校營附。1930年調入憲警教導總隊,擔任上校第一大隊長,在任內訓練有方,被蔣介石評選為全總隊第一,大加賞識。但不久後由於軍需官扣留兵餉,囂張跋扈,孫立人為學生索薪餉遭拒,憤而將其痛揍一頓,結果遭到撤職。

被撤職的孫立人後來因為國外軍事家的推薦,反而晉任蔣介石侍衛總隊上校副總隊長。然而孫立人熱衷帶兵打仗,對衛隊無甚興趣,1932年即請調入財政部稅警總團,任特科兵團上校團長,駐防江蘇海州。

1933年稅警總隊調往江西剿共,先後在永豐、丁毛山、七琴等地以寡擊眾,大破共軍,由於孫立人以一個團接下一個師也無法辦到的防地,使得稅警團威名遠播,名震全國,剿共結束後回海州繼續練兵,構築淮海至連雲港一帶的工事,以備日後之大戰。

喋血抗戰 揚威異域

1937 年抗戰爆發,稅警總團奉命致上海參戰。孫立人任稅警第4團團長,駐防於蘇州河,後來與日軍血戰兩周,7次擊敗日軍,最後因率隊衝鋒,遭日軍迫擊炮擊成重傷,全身中彈片13處,昏迷3天,宋子文派人送至醫院急救。

傷癒後,奉孔祥熙之命至武漢任緝私總隊少將總團長,率部遷移到貴州都勻練兵。在這期間他同樣的雞鳴即起,深夜始息,經過兩年嚴格的訓練,孫立人緝私總隊由原本之3團殘兵,逐步擴張至6團規模,1941年復名為稅警總團。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二次大戰爆全面發,孫立人將軍苦心訓練的部隊終於有機會展現他們的成果。

1941年底,孫立人所屬部隊編為陸軍新38師,經軍政部戰力校閱名列第一,立刻從丙種師提升為加強師,編入緬甸遠征軍,並於1942年4月抵達緬甸,參加曼德勒會戰。

當時的英軍不僅戰力低落,節節敗退,同時為了維護殖民地的主權不肯接受中英共同防禦計畫,還得面對緬甸民眾的抗英心態,極難獲得援助;另一方面這時期美國於太平洋戰爭中正處於挨打狀態,對於支援緬甸戰場更是力不從心,當時盟軍的情況已是敗象環生。

4 月14日,英軍步兵第一師及裝甲第7旅被日軍包圍於仁安羌,彈盡糧缺,陷於絕境。孫立人原奉命留守曼德勒,但見友軍即將覆滅,因此奮不顧身,帶領113團一千餘人馳援。英緬甸軍第一軍團長史林姆將軍17日親往會晤,孫立人說:「中國軍隊,連我在內,縱使戰到最後一人,也一定要把貴軍解救出險!」,史林姆將軍深受感動,緊緊的與他握著道謝。

19日凌晨孫立人開始向日軍發起猛烈攻擊,他首先設置疑兵,又以小部隊不斷對敵軍實施擾亂,最後再以主攻部隊持續與日軍進行近身戰。第三營營長張琦壯烈殉國,全團傷亡過半,直至下午才攻克日軍陣地。此戰,孫立人軍隊擊潰日軍33師團,解除了7千英軍之圍,並救出被日軍俘虜的英軍官兵、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餘人。

仁安羌之役是盟軍在亞洲戰場惟一的勝仗,孫立人以一千左右的兵力,擊退10倍於己的敵人,救出近10倍於己的友軍,經此役英王喬治六世授予他不列顛帝國司令勳章,美國羅斯福總統亦授予他豐功勳章,以表彰他的功績。

「天下第一軍」

不久後英軍決定放棄緬甸,遠征軍也奉命回國,遠征軍副司令杜聿明決議取道野人山回國。孫立人以部屬生命為重,與之意見相左,決議轉進印度。

1942年8月孫立人到達印度,番號改為中國駐印軍,開始裝備美械和訓練。10月,中國駐印軍開始向緬北大舉反攻,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

孫立人指揮新38師進攻胡康河谷,擊敗日軍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最精銳部隊18師團,又在1942年12月於于邦血戰7日,擊敗7倍於己之日軍,駐印軍攻佔胡康河谷後,3月乘勝向孟拱河谷進攻,6月,成功攻克孟拱河谷。

8月,中美聯軍克復密支那,孫立人升任新一軍中將軍長,1944年10月,中美聯軍再次反攻緬北,中國駐印軍由密支那、孟拱分兩路繼續向南進攻。孫立人率新一軍奪下難攻不下的八莫市,殲敵數千人,並於1945年1月攻克芒友,打通滇緬公路,與滇西遠征軍舉行芒友會師。

隨後,孫立人持續指揮新一軍越過海拔6千尺高山突進南卡巴,進奪新維,3月8日攻佔臘戍, 23日占領南杜,29日占領南燕,30日攻克喬美,僅半年連進350多公里,並消滅中緬印邊界所有的日軍主力部隊,結束中緬印戰役。

自此孫立人被稱為「東方隆美爾」、「叢林之狐」,而被打敗的日軍尊稱他為「軍神」,與麥克阿瑟、巴頓、隆美爾等世界名將並列,新一軍也被譽為「天下第一軍」。

指揮新一軍 林彪連番敗逃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共軍對國軍發動全面攻勢,共軍首將林彪於東北與杜聿明僵持5個多月,於是蔣介石急電孫立人返國指揮新一軍,5月15日孫立人返國,立即加入戰鬥序列,5月17日首先攻克四平東南制高點五頂山,18日持續突破四平城南防線,林彪不敵敗逃。

孫立人持續追擊,強渡遼河,1日內奪下公主嶺,林彪再次敗逃。5月23日,攻佔長春,24日攻佔懷德,6月時已渡過松花江,離共軍總部哈爾濱只餘幾十里,只差一步共軍便要敗亡。

然而此時美國特使馬歇爾卻在中共的搧動下宣佈新一軍停戰,否則就斷絕對華軍援,迫於美方壓力,國民政府只得宣布新一軍停戰。

10月,共軍經過4個月喘息之後,開始撕毀停戰協定,向國軍大舉進攻,林彪親率30萬大軍直撲九台、農安。此時孫立人面對10倍於己之敵軍仍不慌不亂,以4個團的兵力,從長春行長程迂迴戰術,於德惠與林彪血戰8日,再次將林彪擊潰。

此役,新50師149團因堅守德惠,被蔣介石賜名中正團,149團二連防守松花江北岸陶賴昭橋頭堡,陷於戰線後30英里,遭24倍以上共軍圍攻24天而堅守成功,蔣介石賜名中正連。這期間共軍對於孫立人領導的新一軍曾經流傳這樣一句話:「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兵」,可見對其之畏懼。

但隨後,東北司令杜聿明與孫立人將軍發生多次衝突,屢次發電向中央要求撤換,蔣介石將孫立人升為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長官虛職,暫時解除兵權,其新一軍軍長之職由第50師師長潘裕昆接任。
隨著孫立人離去,再加上共黨特務郭汝槐、劉斐等人的的操控下,名將張靈甫、邱清泉、黃百韜等人接連在戰場上殉國,新一軍也在東北流下了悲壯的歷史紀錄。

從未「反」過 何「平」之有

1945年10月,孫立人奉命至台灣鳳山為新軍練兵,並將陸訓部遷到鳳山,這是他一生最後一次練兵。
1949年8月,共軍將領葉飛的第十兵團攻陷福州、廈門,發起金門之戰,在此役中孫立人訓練的新軍201師表現極為出色,於56小時的激戰中,共殲俘了共軍1萬5千餘人,後來共軍屢次想進攻台灣,發動了八二三砲戰、九二海戰,但始終無法越雷池一步。

由於孫立人主張軍隊國家化,非常反對政府引進共黨的政工制度破壞軍中體制,再加上個性直諫敢言,因此使他陷入政治漩渦,遭人構陷。1955年5月,軍統局長毛人鳳逼迫孫立人舊部屬郭廷亮自誣為匪諜,引發「郭廷亮匪諜案」。孫立人因此引咎辭職,此後一直被軟禁在台中,長達32年。

1988年1月,蔣經國逝世,台灣掀起「翻案風」,孫立人舊屬除了籌備孫立人將軍90大壽慶祝活動,並積極奔走為孫立人將軍翻案、平反。 3月20日,國防部長鄭為元親到台中孫立人家中,宣布即日起孫立人有完全自由,軟禁32年後的孫立人終於恢復自由。當時記者採訪孫立人對「平反」一事有何感想時,孫立人反問道:「從未『反』過,何『平』之有?」。

根據後來監察院調查報告,監委認為當年孫立人不至於有兵變叛亂意圖,匪諜郭廷亮的白自也有問題;另外,多封當年給蔣中正的信函內容都明白指出,孫立人案是「冤案」。整個調查結果讓這件冤案獲得澄清,還給孫立人應有的歷史地位。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病逝台中,郝伯村上將下令由陸軍總部以軍禮辦喪事。12月8日發喪,靈堂內設總統褒獎令和旌忠狀、蔣夫人宋美齡贈送的花圈及李登輝等之挽額。到祭的有以國防部長陳履安為首的國防部,參謀總部,三軍各總部等各單位,民眾近萬人。

孫立人對二次大戰的貢獻也獲得國際肯定,維吉尼亞軍校在校史館中,將孫立人同另兩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傑出校友──馬歇爾將軍和巴頓將軍並列,永久展覽孫立人生前所用的軍服、軍帽、馬靴、馬鞭、繳獲的日軍軍旗、畢業証書和畫像。

1990年11月19日,孫立人將軍於台中家中病逝,郝伯村上將下令由陸軍總部以軍禮辦喪事。12月8日發喪,靈堂內設總統褒獎令和旌忠狀、蔣夫人宋美齡送花圈及李登輝等之挽額。到祭的有以國防部長陳履安為首的國防部,參謀總部,三軍各總部等各單位,民眾近萬人。

孫立人對二次大戰的貢獻也獲得國際肯定,維吉尼亞軍校在校史館中將孫立人同另兩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傑出校友──馬歇爾將軍和巴頓將軍並列,永久展覽孫立人將軍生前所用的軍服、軍帽、馬靴、馬鞭、繳獲的日軍軍旗、畢業証書和畫像。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人有幸的是,於1954年11月(身份證上是1955年,因換戶口時寫錯了)出生在三國名城汶江,一個愛國抗日軍人及人民教師的家庭。不幸的是,本人連自己父親的印象都模糊不清;因為那時父母教書,工作地點不固定,所以我一出生就寄托在保姆家,一月才見一次;大了點之後,不是在阿婆家就是在外婆家。父親在1957年後,遠離我們母女,去了遙遠的大戈壁灘;用母親的話說,他「享福去了,不要我們了。」
  • 紐英侖中華專業人員協會第31屆年會將於11月15日(週六)9:30am-5:45pm,分別邀請到八位專家學者演講,堪稱鑽石陣容。今年年會以「向無名英雄致敬」為主題,講述他們不凡的人生、真實的故事。 其中揭鈞教授乃孫立人將軍義子,滑鐵盧大學化學系榮休教授。他將談享譽中外的名將孫立人,其功業彪炳的戰績早已家喻戶曉, 但他為了救助無依無靠五個小兵的長者風範卻鮮為人知,揭鈞教授將遠從加拿大來和大家分享義父義子之情懷。
  • 在習近平不斷強調要完成統一大業、中共上百架軍機同時擾台的今天,台灣對全球局勢的重要性這個問題,講述得最透徹的,可能還是70年前麥克阿瑟將軍對美國國會說的那句有名的證詞:「失去台灣,就失去太平洋」。
  • 1947年,美國空軍飛行員查理斯·埃爾伍德·耶格爾創造了歷史,成為第一個在水準飛行中打破音障的人。其勝利激發出了一本書和一部電影,而這位獲獎無數飛行員的職業生涯則騰飛了70年。
  • (左:Tyler Kaufman/Getty Images,右:JOHN MACDOUGALL/Getty Images,大紀元合成)
    二戰英雄德斯蒙德·道斯是個拒絕打仗、連武器也不肯帶的士兵。道斯在1942年4月應徵入伍,但他拒絕拿武器,因而被看作一個「良心拒服兵役者」。儘管如此,他卻因沖繩戰役的鋼鋸嶺一戰獲得美國最高軍事勳章,在那裡,他救下了75人的生命。
  • 4日在台灣漢光演習中不幸罹難的空軍少校飛官吳彥霆,現在他的親友們正為安置英雄遺體而選擇塔位。日前,飛官妻子與親友一同赴新店碧潭空軍烈士公墓,行至忠靈塔時吳妻擲銅板詢問丈夫「老公你想住在這邊嗎?」並淚崩表示:「我會永遠跟你在一起!」
  • 曾任美國特種作戰司令的海軍上將威廉‧麥克雷文(William H. McRaven)4月份剛出版新作──《整理床鋪:小事成就大事,甚至整個世界》。線上書店亞馬遜將它評為道德類最佳著作之一。他傳達了一個簡單到令人吃驚的成功理念:成功從早起摺棉被開始。來看看他是如何激勵人們成功的。
  • 1941年11月17日,布魯克接替迪爾擔任帝國參謀總長,佩吉特接替布魯克擔任國內武裝力量總司令,蒙哥馬利接替佩吉特擔任東南軍區司令。
  • 澳紐軍團日(ANZAC Day)是澳洲最重要的軍人紀念活動,在眾多遊行的隊伍中,一位佩戴戰爭勳章的穿著西裝的華人走在有二戰著名Catalina飛機橫幅的方陣前,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他叫Thomas Cheong,曾參加過二戰時的空軍,今年已經92歲,依舊精神矍鑠,走完遊行全程。
  • 在上個世紀20年代末一直到40年代初,蘇聯一直擔心會同日本之間發生戰爭,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想辦法把戰禍轉嫁給別的國家。在當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共)臨時中央政府的積極配合下,及日本國內左翼勢力對日本政策的影響,日本暫時將進攻的目標從蘇聯轉移到中國。這一改變,將中華民族拖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