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数值预报落后十年 引发华南爆雪灾

标签:

【大纪元2月15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张谦香港十五日电)新年期间中国南方爆发的雪灾带来严重的财产和人命损失,而中国气象官员首次承认对雪灾的强度估计不足,原因是数值天气预报落后西方十年。

“南方日报”今天刊登了对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端义宏和中央气象台台长矫梅燕的专访内容,两名气象官员做了以上表示。

端义宏说,除了“拉尼娜”现象外,导致这次中国南方雪灾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等;而要提前十五天、二十天甚至更长时间来准确预测这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难度很大,发达国家也做不到。

在预报上,端义宏说,中国各级气象台站对这次雪灾曾做了较为准确的预报。譬如,对一月十日到二月五日的五次雨雪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都提前二至五天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报。

但矫梅燕说,他们总结认为,在这次的预报服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长时效预测中对灾害性天气的持续性和强度估计不足,对交通、电力等行业影响程度的预评估不够,对电线结冰、道路结冰监测能力有待加强。

端义宏又说,中国气象灾害监测探测的范围、精度、时空解析度还不足。

例如,中国的天气雷达、地面气象站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布设得更多一些,但这次遭受雨雪冰冻影响严重的很多是山区,监测设备少,不能满足预报需要,难以根据当地气象要素做出更为精细的预报。

另外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中国自己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根据大气运动变化规律编写的数学方程式,利用高性能电脑进行运算以推演天气发展变化)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比较大。

据称,利用高性能电脑进行的数值预报是现代天气预报的核心。中国系统开发自己的数值预报模式,从“第十个五年”计划开始到现在约七、八年时间,已经取得突破,今年要实现业务化。

但端义宏说,这个模式还不成熟,与国外差距超过十年。

目前,中国天气预报除了利用国内现有的数值预报模式结果外,还需要参考欧洲、日本、美国的数值预报结果。

然而,发达国家不会把自己的数值预报产品全部拿出来共享。欧洲中心数值预报产品的解析度可以小于二十公里,但可供中国预报员参考的产品解析度只有两百五十公里。

端义宏说,经过这次雪灾后,进一步提高预报预测水平更显得急迫了。

相关新闻
李大卫:从陈冠希欲照风波谈起
中国雪灾过后菜价飙涨 通膨升到7%
中国冰雪灾害经济损失巨大
【独立评论】面临雪灾 08年经济更困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