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正梁中西醫園地】黃帝外經的養生之道(下)

中西醫師 鄧正梁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日訊】帝問至道于廣成子,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 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清必靜,無勞汝形,無搖汝精,無思慮營營,乃可以 長生」。

帝:即軒轅黃帝。廣成子:黃帝時期隱居崆峒山的有道高士。據《史記》載,黃帝在位十九年躬親問道于廣成子,受傳至道。《莊子‧在宥篇》亦有類似的記載。

廣成子答黃帝問這段話,濃縮了古代養生理論的精華,堪稱中華古老養生文化的「活化石」,被道家視為內丹修煉的理論源頭。這段話的意思是,黃帝向廣成子請教:什麼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廣成子回答說,「道」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客觀規律,所以說它是「窈窈冥冥」、「昏昏默默」的。但是,必須把握住處於窈冥狀態的這種客觀規律,才能健康長壽。因為客觀規律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所以要「無視無聽」。無視無聽,不是真的讓你閉目、塞聽,而是說不要妄視、妄聽。對外界瞬息萬變、五光十色、影響身心健康的事物,千萬不能執著,看就像沒有看見,聽就像沒有聽到,一切按「道」——即客觀規律而行,才能「抱神以靜」。精神能夠靜下來,「形將自正」 ,形體自然就會健康。這和《內經》所說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和「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一脈真傳。為什麼說「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呢? 這是因為,你一切順其自然,沒有私欲,沒有妄念,內心達到「必清必靜」的程度,既不會無謂地勞損你 的形體,也不會無端地搖動你的精神,更不會因患得患失而「思慮營營」。做到這些,自然就可以健康長壽。

岐伯曰:「乾坤之道,不外男女。男女之道,不外陰陽。陰陽之道,不外順逆。順則生,逆則死也。世人皆順生,不知順之有死;皆逆死,不知逆之有生。故未老而衰矣? 選廣成子之教,示帝行顛倒之術也。」

岐伯:黃帝時分管醫藥的大官,稱天師。乾坤:《周易》的兩個卦名,指陰陽兩種對 立的勢力。陽性的勢力稱乾,乾之象為天;陰性的勢力稱坤,坤之象為地。引申為男 女、日月等。顛倒之術:指觀察一切事物要從正反、順逆兩個方面著眼。

這段話的意思是,乾為陽,坤為陰;男為陽,女為陰。乾坤、男女「不外陰陽」,即 同屬陰陽兩個方面。陰陽之道,是講順逆、生死變化的。順屬陽,逆屬陰;生屬陽, 死屬陰。世人只知其一,順生、逆死;不知其二,順中有死,逆中有生。這就叫不知 「顛倒之術」。廣成子講給黃帝養生的「至道」,就是這種「顛倒之術」。在養生中如何運用顛倒之術? 人的身體有強壯的,有病弱的。強壯屬陽,弱病屬陰,一般來講,強壯的處在「順」境,生的機率就高;病弱的處在「逆」境,死的機率較大。但是,如果不懂得顛倒之術,只看到自己身強力壯,即「順」的一面,心猿意馬,妄聽、 妄視、妄為,身體就會逐步轉化為弱、為病、為死,這就叫「順之有死」。當身體病了弱了,出現了「逆」的一面時,不能只想到「逆」的後果,哀聲歎氣,悲觀失望, 那就真有可能出現「逆則死」的結局。相反,更要多想有利條件,即「順」的一面, 積極治療,注意營養,加強鍛煉,慢慢增加順的因素,這樣就會逐步轉逆為順,轉弱為強,這就叫「逆之有生」。老子講的「福兮,禍之所依;禍兮,福之所伏」;儒家講的「生於憂患,死于安樂」;兵家講的「置之死地而後生」和群眾中講的「久病成 良醫」,「破罐子熬過柏木梢」等等,都屬於這種「顛倒之術」。

岐伯曰:「顛倒之術,即探陰陽之原乎?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視聽之中有神也。探其原而守其神,精不搖矣;探其原而保其精,神不馳矣。精固神全,形 安敝乎?……」帝曰:「俞哉!載之外經,示傳臣工,使共聞至道,同游於無極之野也 。」

神:在這裏指「不神之神」,即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的「道」——客觀規律。無極之 野:《周易》: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無極之野」 指的是可以化生一切的最高境界。

這段話的意思是,怎樣才能自覺地運用「顛倒之術」呢? 關鍵要「探(明)陰陽之原」。什麼是陰陽之「原」?即廣成子在前面所講的,處於窈冥、昏默狀態的養生的「 至道」,亦即養生的自然規律。神,在這裏指的是「不神之神」,也是指的「道」, 亦即「陰陽之原」。「窈冥之中有神也,昏默之中有神也,視聽之中有神也。」即是 說,「窈冥之中」、「昏默之中」均有「道」——自然規律在。在「視聽之中」,你 看什麼、不看什麼,聽什麼、不聽什麼,也必須遵循「道」——自然規律辦。只有「 探其原則守其神」,即探明養生的自然規律並按照它去實踐,才能做到「精不搖」和 「神不馳」。「精固神全,形安敝乎」? 養生能做到「精固神全」,形體還會生病嗎? 黃帝聽了這段話之後說,講的太好了,要把它寫在《外經》上,讓全體臣工都知道這 種最好的養生之道,使「形」(身體)和「神」(精神)都達到最好的境界。

「顛倒之術」說到底是哲學問題,「探陰陽之原」即探明陰陽變化的客觀規律。事無巨細,物無大小,都存在於陰陽這種既統一又對立的變化之中。沒有陰,也就沒有陽 ;沒有陽,也無所謂陰。《易傳》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即陰陽變化是事物的 普遍規律。可以說,沒有陰陽、沒有相對,便沒有了世界。一切事物都同時存在著生 死、順逆、進退、升降、成敗、禍福……這兩種可能性,而不只是一種可能性。這種 現象用「陰陽」的概念來表述,即一切事物都同時存在著陰、陽兩個方面,而不只是 陰或陽一個方面。但是,這種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即「陰極而陽 ,陽極而陰」。古人說:「成敗之機,間不容髮。」張紫陽在《悟真篇》中寫道:「 有人悟此生殺機,轉眼之間災變福。」如果你覺悟不到這種「生殺之機」、「成敗之機」,不會運用「顛倒之術」,那麼,有時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說,不但養生需要這種「顛倒之術」,做人、做事以至治國安邦都需要這種「顛倒之術」。這便是《外經》養生理論的深義所在。

作者簡介:鄧正梁
天明內湖中醫診所院長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
中醫博士(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