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8萬公頃復耕 主要種稻、玉米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2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因應國際糧食危機,農委會昨天至立法院進行專案報告表示,將要活化八萬公頃的休耕地,把目前二十二萬公頃的休耕地逐步降低至十四萬公頃,復耕農地將投入稻米、飼料玉米及造林、栽種景觀、綠肥作物等,預計每年將可增加糙米產量四萬至十萬公噸,飼料玉米則有十五萬公噸。

農委會副主委李健全表示,農委會將「稻田多元利用方案」進行相關措施檢討,其中對於活化休耕地部分,決定調降休耕給付,減少休耕誘因。以目前每年兩期合計二十二萬公頃的休耕地,每期每公頃可領取四.五萬元的休耕補助,農委會初步計畫鎖定連續休耕的四.七五萬公頃農地,未來如果連續兩期休耕,只能領取一次休耕補助。

休耕2期只補助1期

此外,李健全指出,從今年一期作起,公糧稻穀收購價格每公斤已經提高兩元,稻農收益每公頃每期作增加一萬零五百元,可望提高農民種稻意願,預估每年可增加種稻面積八千至兩萬公頃,增加糙米量四萬至十萬公噸。

在飼料玉米方面,今年開始農委會將飼料玉米納入契作獎勵項目,今年預計種植一.二萬公頃、明年則為三萬公頃,以穩定禽畜產品的價格。

農糧署長黃有才解釋,玉米是溫帶作物,台灣適合在七、8月開始播種,以每公頃平均產量五公噸來算,預計明年增產十五萬公噸。黃有才說,我國每年進口飼料玉米約五百萬公噸,如果要完全自給自足需要一百萬公頃的農地,但台灣根本沒有那麼多土地。

生質能源作物方面,李健全認為,過去三年農委會針對大豆、向日葵、油菜進行評估,發現台灣並不適合,因此未來生質能源作物將加強研發農作廢棄物或纖維作物做為生質能源的可行性。

此外,我國一年小麥消費量約一百二十六萬公噸、折算麵粉約九十三萬公噸,幾乎仰賴進口,農改場將進行麵粉用小麥品種的選育、試種,評估擴大試種的可行性。

李健全說,農委會估計,未來逐年可讓台灣約八萬公頃的休耕地活化,其中三萬公頃用來種植飼料玉米、兩萬公頃種稻米、一.六萬公頃造林,其餘則種植景觀、綠肥作物與不會產銷失衡的作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