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母說話的12項禁忌

font print 人氣: 2368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4月3日訊】(大紀元記者曾去執編譯)有誰知道世間最苦的差事是甚麼?有人認為是為人父母。一位曾經擔任過三次繼母經驗的婦女羅絲瑪麗(Rosemary Rogers)認為,此言差矣,繼母才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苦差事。

根據歐普拉(Oprah.com)網站的報導,如今美國幾乎有一半的人是生活在繼父母的家庭,此意謂每天有上百萬的婦女生活於羞辱與憤怒之中,她們常聽到的是:「你又不是我媽!」

羅絲瑪麗從痛苦的經驗中認為,與繼子女保持良好的關係是可能的。如果你能避免下列12項禁忌,你就可以與他們相處愉快,不必事事操煩。

★不要說:「來!叫我媽媽!」

你不是他們的生母,將來也不可能是。由於父母離異,孩子已經很為難了,勉強要他們喊妳媽媽,徒增困擾。

或許你終將會有一個和樂的繼母家庭,但這不是唾手可得的。研究顯示,一個新的家庭至少需要花三年的時間才能磨合就緒,而第一年是最艱苦的一年。

★不要說:「別拘束,你想幹甚麼都可以。」

小孩幾乎都需要愛,但他們也需要一些生活規則,否則他們會亂來。千萬不要用叫嚷的,請試著說:「在這個家,我們」這樣相處的時候,可以不必老陷於無休止的談判。

無論妳與繼子女的年齡相差多麼的少,妳仍然是父母的身份,要試著穩重對待,而不是加入他們那一夥。尤其如果你的繼子女是瘋瘋癲癲的一群年輕人,長久下來,他們是不會覺得你很酷的。

★不要說:「讓我來、我來開車、我來洗、不用理我」等等。

勿讓你的繼子女,或他們的父親,認為你是故意委曲求全而博取同情。這種人讓人覺得噁心,孩子有這種感覺時,他們通常會故意搗蛋。與其如此所以你不如當個「壞人」。

★別說:「怎麼老是板著個臉?」

如果繼子女因失去母親而難過,他們悲從中來時,就讓他們表達出來吧。也許他們在妳面前會特別難過,因為你的存在,使得他們的父母不能再復合。妳要跳脫開來,不要在意這些,讓他們的爸爸去處理,畢竟他們只是孩子,悲傷沮喪會過去的。

★別說:「你爸爸和我總是。」

別老是提他們不在時,妳與他們老爸相處的美好時光。他們可能會覺得被你們遺忘,你們趁他們不在時在過好日子。如果妳想讓他們瞭解你們有多恩愛,自然的表現出來就行了。

★別說:「這是妳媽教你的嗎?」

即使是前怨未了,妳與你先生都不該在孩子面前說前妻的壞話。研究顯示,離婚後還爭吵不休最傷小孩。

先生與其前妻通電話時,別站在他旁邊怪模怪樣的扮鬼臉。不要寫信或寫電子郵件給他的前妻,如果她打怪電話騷擾,就設個來電顯示裝備防範。與先生的前妻爭鬥,無異為自己的婚姻投下一顆臭彈。

★別提:「你們你老是幹這種事嗎?」

每個家庭都有一套行之久遠的生活方式,因此如果妳先生與孩子非要看一些老掉牙的電視節目、在熱狗上塗乳瑪琳、收集橡皮筋或其他任何妳討厭的事情,妳最好還是乖乖閉上嘴,少吭氣為妙。

★別說:「你的房間像豬窩!」

家庭應保持整潔,如果孩子的房間凌亂,讓爸爸去處理。人生本來就混亂,跟男人與孩子一起生活尤然。要記住:「與其孤單的跟貓住一起,還不如與男人、孩子住一起要好過一些。」

★別說:「喔,我的孩子跟我」

如果妳有自己的小孩與你們住在一起,妳的繼子女可能會覺得妳偏心,他們受到的是不公平的對待。妳應該讓他們瞭解,妳絕不偏愛,一切公平對待。

★別提:「怎麼回事,你連一聲『謝謝』也不會說嗎?」

別當了繼母還想讓孩子心存感恩。雖然妳不該忍受孩子莽撞,但教訓人的時機可要好好拿捏。孩子通常沒禮貌,心有他騖而不知分寸。但妳已是成年人,可別跟著任性。

★.別說:「你要知道,我們家可不會印鈔票!」

孩子們的父親基本上存有愧疚感。爸爸愧疚,前妻憤怒,混亂持續,而財物是問題所在。避開爭鬥,管好家庭開支,不要在孩子面前提錢的問題。

★不要跟先生說:「你是選擇他們,還是選擇我?」

面對這個問題,你先生終究還是會選擇他的孩子。你的繼子女嫉妒妳,但是別不承認,妳何嘗不也嫉妒他們。如果妳為此開戰,這場戰妳恐怕會輸。

羅絲瑪麗認為,與其忍受和繼子女相處的時光,何不設法從中得到樂趣。即使妳想逃避,問題不會真正消失。就像生活中的其他情況一樣,和樂的關係或許假以時日才會到來,正如披頭四(Beatles)的歌曲:「妳付出多少愛,就會得到多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偉大的教育家洛克說過:「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的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更重要,對於過錯也就越淡薄。」
  • 在學任何樂器之前,先讓孩子聽音樂,玩音樂、發現音樂,除非孩子要求,否則不要「教」他音樂。
  • 在台北縣汐止,有一名十六歲的國三女學生,每天放學後要照顧體弱多病的繼母,還要煮飯給同父異母的弟弟、妹妹吃,問她辛不辛苦,她很樂觀的笑一笑,說這是甜蜜的負荷,只是壓力大到還是讓小姐姐哭了出來。
  • 教育是帶動社會進步的力量。社會進步的基礎建立在每一個人民的素質和素養上,而教育則是改變一個人的唯一途徑。所以,不管是政府、家庭或是個人,在教育上的投資永遠是最大的贏家。

  • 若是要談創意,標準答案會嚴重限制了孩子的思考,可惜在不斷地補習、考試之下,孩子的創意怎麼還有可能存在呢? 要教「為什麼」,不要只教「是什麼」。好奇與發問是引領人類從無知跨入有知的指示燈。創意的培養要養成以下幾個習慣:
  • 「尊重孩子其實是一條雙向路」,意即受到別人尊重的孩子才會去尊重別人。在生活中我們成年人不尊重孩子的情況卻比比皆是,有些甚至已經被我們「習以為常」,不以為怪了,如:
  • 【大紀元3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二十九日)親子專家、板橋地院觀護人盧蘇偉送給兒子盧蘇士的小學畢業禮物,是陪孩子去單車環島,一齊學游游去泳渡日月潭,父子還約定去爬玉山,盧蘇偉說,「我的孩子不熬夜、不迷網」,即時現在是國三考生,還能抽出時間讀書、運動,即使沒有資優的智商,一樣名列前矛。
  • 台南縣新化國中女生蔡懿禎家住偏遠山區沒錢買瓦斯以燒柴取代,以微弱燈光來讀書寫字仍學業名列前茅;隔代教養的基隆尚智國小女生阮宣瑄當視力看不見的阿嬤另一雙眼睛;父親生病驟逝導致家計困難,雲林冬和國中生詹佩瑜仍小學全校第一名進國中,未來想當女警官保護人民。
  • 【大紀元4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榮祥台南市一日電)台灣新移民社會逐漸成形,外籍配偶面臨親職教養的壓力,台南市家庭教育中心今天公佈調查指出,近半數新移民媽媽很擔心學校老師說小孩不乖,四分之一新移民媽媽看不懂孩子的功課及家庭聯絡簿,無法得知孩子的在校情形及需求。
  • 【大紀元4月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市一日電)在台中市承辦社會公益有口碑的台中市全成社會福利基金會服務團隊,昨天再出擊跨海到金門縣與副縣長楊忠全簽約,承辦金門第一家公辦教養院。基金會董事長聶玉美今天返台表示,這是一項三贏互惠的合作行動,金門鄉親不必再離鄉背井到台灣就養,還能為金門創造就業機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