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下)

游乾桂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師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怖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患,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

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這種騙術,如果他們把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

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年間總共出了八百六十八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思考創意取向)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做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一點七五倍的效率。

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祕密花園」,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小湖泊。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五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五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五元。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需要五千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絕對不要小看孩子,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希望每個父母都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得太快,不小心跌倒了,他反而告訴我那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不會表現出來。

我會帶孩子一起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就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是故意讓他的(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有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還原成一個人,馬上就得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了。◇(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爸爸需不需要親職教育?當然需要!爸爸懂不懂如何養育兒女?其實不懂!這樣的事實在我的演講中也陸陸續續得到了證實,十二年前的第一場演講,沒
    有任何一位關心孩子的父親,踏進禮堂聆聽新的「育兒哲學」。
  • 沒有人願意自己的孩子是個殘障者,可是,命運的安排讓一些孩子生出來就有些缺陷。一千個孩子中可能就有一個或者更多的「殘障者」,他們也許是智能不足,也許是小兒麻痺症,也許是兔唇……

  • 兒子說,屋頂花園裡蝶影幢幢!這可嚇了我一跳,以為真的匪徒入侵,原來是粉蝶、青斑蝶、鳳蝶大舉攻占堡壘。
  • 為什麼年僅六歲的孩子,就那麼喜歡爭雄鬥勝求第一?
  • 放手,就有桃花源(60)聞香下馬第七章之八游乾桂
  • 頓時,我的情緒變得很壞:「你沒有手啊!一個好好的東西硬是被你摔壞,你有錢嗎?你賠得起嗎?」當時只見我們家小寶寶,一咕嚕將頭垂下,我才驀然驚覺,我傷害了他。以後如果再發生類似的事情,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 古希臘時期的哲人蘇格拉底說:「音樂與旋律,足以引導人們走進靈魂的秘境。」

  • 明朝的鹿善繼在《四書說約》裡提過:「讀有字書,要識無字理。」這話很有學問的,有字書的確好唸,但無字書難懂,尤其當夜靜下來時,仰頭、觀星、攬月,便懂得它的深義了,大地裡藏了太多無字書,必須用心體會方可懂得哩。
  • 雖然讀過許多游乾桂在報章雜誌上的文章,但是直到面臨採訪,開始搜尋並瀏覽他所寫過眾多書籍時,不禁要驚嘆他著作的豐富多樣。從早期的親子教育專家、心理醫生、諮商等等著作,到後來的社會百態、刻劃人性的隨筆小品,一直到近年來的荒野、山林、心靈與尋找桃花源的美好生活等等80多本著作,他的思想與生命轉換,有如一條時而激昂拍岸、時而低吟淺唱的小溪,在高山深谷與綠野平疇間,益顯蘊籍深厚與澄淨淵遠。
  •   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做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