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袁道和尚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五代末北宋初時,益州(今四川一帶)有位俗名袁道的高僧,他出家後的法名卻沒有流傳下來。據說袁道少年家貧,卻很聰明,南唐時有一年他上南唐京都金陵趕考,卻不料誤了考期。後來,有人強約他遊覽江寧西池,他推脫不得只好去了。在西池遊覽時袁道遇見一位和尚給他看一個大甕,他往裡一看,甕裡人馬往來,樓台參差,就是一個巨大的空間,袁道不假思索的就進去了。進去後,袁道在甕中世界裡生活了幾十年,經歷了一番榮辱興衰,出來一看,人間這兒只過去了很短的時間。袁道當即放棄了對科舉功名的興趣,決心修煉。和尚見他動了修煉的念頭,也就隨即消失不見了。

第二天,袁道就離開京都而西歸了。他到了益州,在大慈寺出家。他對佛法的領悟與心性都很高,對自己修煉要求的很嚴格,只穿一件衲衣,每頓只吃一碗飯,全寺廟裡的和尚都推崇尊敬他,跟他學佛法者雲集。後來鎮守益州的北宋尚書張詠(西元944—1014年),對袁道和尚很欽佩,經常來拜見。有關袁道的事跡故事很多,這裡只說兩個。

有一次,開元寺的惠明和尚告訴袁道和尚說:我寺想翻修鐘樓,再建造一座佛殿,如果能得到大師的一句話,那麼,化緣就容易多了,佛殿和鐘樓的翻建用不了多少時間就可完成。

袁道說:我不是造孽作惡之人,你為什麼要我幹這個事?

惠明和尚說:建造佛殿鐘樓是打開大福大善的大門,大師怎麼說出這樣的話來了?

袁道說:佛殿、鐘樓是佛要的呢,還是你自己想要造的呢?佛沒有緣故求你為他修,這是你自己要這樣建造的。如今的佛殿宮闕,直上雲霄的樓閣,用萬木建造的大殿,回廊四通八達,樓台亭榭,彼此相連,萬瓦鱗鱗,門窗金碧輝煌,就是世上的王爺公爵大人居住的房屋也不能與之相比啊。你的身子有一席之地就足夠了。如今,在城鄉的草野之間,窮苦的老百姓無立錐之地,有的租房住,有的住小茅屋,也足以安身了。你想要把天下的錢財全部都歸你嗎?

惠明和尚說:是他們自己樂於施捨的。

袁道說:怎麼樂於施捨?你憑空編造出施捨財物就得福,否則就陷他有罪的話,這是你逼迫人家施捨而取得的。用教義來說,給與了,你就是福;不給與,你又有什麼罪名可以加給人呢。

惠明和尚說:佛說喜歡施捨又怎麼解釋呢?

袁道說:我是空門,不耕種土地,不植桑養蠶,沒有什麼可以養活自己。我默默的行善道,人家見了說好,就說給我衣服穿,這就是所謂的喜歡施捨。施捨不求報答;不祈求得到福享,這是自然的施捨。

惠明和尚說:大師說佛殿壞了而不修理,這哪裡是我們佛家的主張呢?

袁道和尚回答說:你所說的是外在的,我所說的是內在的。從前我們的聖人教育後人,使他們剃去頭髮,穿起粗布衣服,一頓飯吃飽就行,用一張小榻去掉他們的慾念。使他們性情不亂了,就進入空寂無念的境地。你以貪得無厭的欲求,侵凌剝削百姓,今天,你居住在高堂大廈,吃的是油炸的上等食品,穿的是綾羅綢緞的艷服,又追求自己更富有,而不知百姓的貧困,這那裡是我佛的本意呢?你應該進入幽暗的地獄,永遠去當下等鬼。說完,就叱責他。

惠明和尚則給袁道行禮,袁道又用手杖打他,說:醒未醒啊?

惠明和尚說:我這身子將從沉醉之中解脫出來了。說完,施禮就走了。

又有一次,廟裡有個和尚燒煉手指(這是古代的一種苦行方式),有人報告了袁道和尚。袁道對他說:你為什麼自己傷殘拋棄父母給的身體呢?

和尚說:以火燒手指供佛這應當獲得無比的善報,大師反而拒絕這種做法,然而,教義經典中確確實實記載過這種事情。

袁道和尚說:佛割斷肢體,是說在人的本性中具有六惡,人的肢體尚且可以截斷,難道本性中的惡不能割斷嗎?這是我佛的好的比喻。至於古代有燃燈佛,那就是點燃的心燈啊,心若自明,可以照亮到沒有光明的地方。啊,我佛是大智慧的,大慈悲的,大聰明的。你在煉燒手指的時候,你的臉好像死灰一樣,痛苦萬狀,佛見到你的樣子是會憂愁悲哀的,又怎麼能得到歡樂呢?你怎麼愚傻到這樣的地步!

燒煉手指的和尚於是說:我明白了!不再燃煉手指了。

一天,袁道和尚在洗澡的時候,他忽然敲鼓召集眾僧人,對他們說:我要去世了,同你們告別。接著他又講了許多他對佛法的領悟,還作了一首詩留給常來拜見的張尚書,詩寫道:

來自無中來,去自我中去。
總是恁地去,莫要錯卻路。
愛民民皆慕,慎別增福佑。
若能行此路,共君一處住。
寫完這首詩,把筆扔到地上,他盤起雙腳,端端正正的坐著圓寂了。

(資料來源:《青瑣高議》)

轉載 正見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7/1/53582.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釋曇榮,俗姓張,定州(今河北定州)人,十九歲時成為書生,卻對佛法修煉很感興趣。不久投入靈裕法師門下。
  • 後來又有一個人來到蓮花池邊,用手把蓮花連根帶葉拔起,並且把蓮花弄的亂七八糟。僧人卻發現池神根本就沒有管,沒有責備那個人,悶不吭聲的。
  • 明朝太祖洪武年間,安東集市上來了個女尼,法名寂性。她來到集市之後,托缽乞食,有時候人們便把殘羹剩飯,或剛開始變質的食物倒在她的缽裡,她都照單全收,只要填飽肚子就行,對於味道是好是壞,愛吃什麼,不愛吃什麼,一概都不作計較。
  • 馬爾巴不顧阻攔開始了第三次印度之行,他一路前行,與來藏傳法的阿底峽尊者相遇。在談話中阿底峽尊者告訴馬爾巴,他的師父大成就者那諾巴已經圓寂了,現在已經成為非人部眾的首領,應該是不會見人的。
  • 有一次,釋迦牟尼佛住在瞻波城恆伽池邊,正好當地僧團裡有一位比丘(比丘也就是佛教中的男性出家人,僧人之意),他犯了過錯,違背了佛教戒律,被其他比丘發覺了,於是大家都起來指責他。
  • 一天傍晚,天色已暗,天空飄著細雨,又有間歇的閃電,釋迦牟尼佛依然在室外的空地上以當時佛教中一種名為「經行」的方式修煉著。
  • 一天早上,阿難打算入城乞食。由於時間尚早,阿難就順道去探訪一位婆羅門。見面寒暄後,那個婆羅門就問:你們當中,有沒有哪一位僧人的能力,與釋迦牟尼佛一樣?
  • 在釋迦牟尼佛晚年時,已經有為數不少的僧眾,跟隨他修煉。有一次,大約有二千五百僧眾跟隨著釋迦牟尼佛,住在古印度摩揭陀國首府王捨城中名醫耆婆的庵婆羅園裡。
  • 釋迦牟尼佛晚年時,摩揭陀國的國王,名字叫作阿闍世。這時的摩揭陀國正與北方鄰族的跋耆人交惡,阿闍世王常常對他的幕僚表示,跋耆國仗其人口眾多,國勢日強,對我越來越不順從,威脅愈來愈大,我應當找個機會,把他們徹底消滅掉。
  •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隨著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廣泛傳播,人們越來越敬仰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們,對佛弟子們的供養也日益豐富。可與釋迦牟尼佛的佛法同時代傳播的其它幾種宗教可就不好受了,因為不是能度人的正教,所以相信的人越來越少,供養也少了,都快要消失了。那幾種宗教的信徒日子也不好過了,他們有的就想一些辦法來破壞釋迦牟尼佛的佛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