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三讓天下的泰伯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295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子曰:「泰伯(1),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3)。」(《論語·泰伯第八》)

【註釋】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但父的長子。次弟仲雍,少弟季歷。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無得而稱焉:百姓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讚揚他。

【語譯】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具備高尚品德的人了,他再三把王位讓給弟弟季歷,又隱藏自己的功績,百姓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讚揚他。」

【研析】

傳說古公但父知道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有聖德,想傳位給季歷,泰伯知道後便與二弟仲雍一逃往荊蠻。古公但父死,泰伯不回來奔喪,後來又斷髮紋身,表示終身不返,把君位讓給了季歷,季歷傳給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時,滅了殷商,統一了天下。

這一歷史事件在孔子看來,是值得津津樂道的,三讓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讓與賢者、聖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讓位者更顯示出高尚不慕權位及榮利的品格,老百姓對他們是稱讚無比的。

【延伸思考】
1、想想看歷史上有哪些人對於君王權位毫不戀棧的?
2、你在學校發現有同學於某方面表現比你優秀時(如擔任某班級幹部),你會如何看待?為什麼?

* * *
【相關資料】

孝德升聞

李劍

虞史上記:大舜的父親是個瞽(眼睛瞎)目人,他前妻生的兒子就是大舜。舜母病故了,瞽叟又娶了一個後妻,生的兒子叫做象。那瞽叟愚頑不知道理,後妻囂惡不賢,像又凶狠無狀。他們三個人時常商量著要殺舜,舜知道了,總是設法躲避過去。但他忍辱負重,始終以孝自勵,從不怨恨,反而更加自謹盡孝,時間長了,家裡的緊張對立開始逐漸緩解,舜感化得一家人都非常和睦。瞎眼的父親見他這等孝順,也相信歡喜了,所以人都稱舜為孝子。

當時帝堯正打算退位,四處尋訪賢德之人,群臣都舉薦舜。此先帝堯已經知道大舜善處父母弟兄,是個聖人,但是不知處理夫婦之間關係如何。於是召舜去,把兩個女兒都嫁與他為妻,以便藉機進一步考察他。舜用道德給她二人做表率,教給她們在父母前做媳婦的道理。堯因此把帝位禪讓給了舜。

自古聖賢,皆以孝行為本,然父母慈愛而子孝順,尚不為難。獨舜父母不慈,而終能被舜感化,實為難能可貴,所以萬世以來舜被世人稱為大孝。

(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5/9/16/33829.html)

【課後作業】
故事中提到舜在哪方面做的很好?對你有什麼啟發嗎?

【教學引導】
好兒子、好丈夫、好君王。

─ ─轉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曾子說:「君子透過文藝結交朋友,再透過朋友的輔助修行仁德。」
  • 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說:「如果殺掉無道德的壞人,而親近有道德的好人,這樣好嗎?」孔子說:「您治理政事,哪裡用得著殺呢?您想重德行善,人民也會跟著重德行善。君子的德就像是風,普通百姓的德就像是草,風吹在草上,草一定倒。」
  • 漢朝有一壯士叫馬援,從小就有遠大的抱負,想要自己開創一番事業。他知書達禮,精通武藝,果然長大後當了郡都郵官。
  • 戰國時,有一個賣盾和矛的楚國人,先是自誇他的盾說:「我所賣的盾堅固無比,沒有東西能把它刺穿」;又誇讚他的矛說:「我所賣的矛十分鋒利,沒有東西不被它刺穿」。旁人聽見後,忍不住的說:「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如何?」楚國人一時無法回答他的問題。
  • 子貢曰:「如有博施(1)於民而能濟眾(2),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3)其猶病諸(4)。夫(5)仁者,己欲立而立人(6),己欲達而達人(7)。能近取譬(8),可謂仁之方(9)也已。」(《論語.雍也第六》)
  • 戰國時魏國大臣龐蔥,將陪同魏太子到趙國當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一個人說市集上出現了吃人的老虎,大王會相信嗎?」
  • 將軍前在南陽(1)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2),有志者事竟(3)成也!弇(4)因復追步(5),步奔平壽,乃肉袒負斧鑕(6)於軍門。(《後漢書·卷一九·耿弇列傳》)
  • 曾子說:「可以托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臨大節(3)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4)?君子人也。」(《論語·泰伯第八》
  • 孔子說:「如果有人能像周公那樣具有美好的智能和技藝,卻表現驕傲自大而且吝嗇小氣,即使還有其它方面的才華,也就不值得看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