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不「役於畫」的孫家勤

嫣華、邱馨賢採訪報導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2日訊】年逾80的孫家勤至今依然創作不懈,身為大千先生的關門弟子,擅長人物、花鳥、山水、走獸的他,有著一段傳奇的習畫經歷。

1935年冬天的幾聲槍響,改變了孫家勤全家的命運,也為他拉開了藝術生涯的序幕……

孫家勤(1930~)是民國初年北洋大帥、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的小兒子,在他年僅4歲時,已解甲且皈依佛門的父親,在佛堂誦經之際,遭到女刺客開槍刺殺身亡!

未及40歲的母親周佩馨頓時成了年輕寡婦,遭逢變故、滿懷悲傷的母親於是沉痛的告誡孩子們:「你們將來,兄弟姐妹不要從政,如果不從政我還是有我先生,一個好的家庭,所以政治不是那麼好,只要你們不從政,你們從事哪一個行業都行,可是有一個條件,在任何你們自己選的行業中,要做到最好。」母親的這番話,在孫家勤日後的生涯中不斷迴盪著,不但左右了他人生中的重大決定,也造就了他勤懇不輟的繪畫人生,因為「你要學,就得學得好」。

爾後,母親斷絕了社會的交往,「因為她書法很好,她就開始學畫畫,但是不能請男的老師,所以就請了一位女老師,這位女老師後來在國內很有名,叫周楊清。我那個時候6、7歲,就跟著母親一道跟周老師畫畫。」孫家勤回憶起這段因母親而與畫結緣的初始。


孫家勤與夫人趙榮耐

渡海來台與渡海三家結畫緣

在北平輔仁中學時,因已有繪畫基礎而被舉薦入「四友畫社」學畫,在此除了與陳林齋老師學畫人物,另外也學習山水、花鳥、走獸。孫家勤進入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方才一年即遭逢國變,渡海來台,重新考入台灣的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在校留任為助教、講師,15年間創造了他與渡海三家黃君璧、溥心畬、張大千學畫的特殊機緣。

然而與三位大師習畫的緣份也各有深淺:黃君璧在當時是師大美術系的教授,孫家勤跟著黃君璧15年,對於黃老師的作品非常熟悉,但他發現:「我再畫下去還是他的一個感覺。」;而大三那年溥心畬應聘至系上講課,但是「溥老師他的學問太好了」,孫家勤謙虛的說:「我沒有資格跟他唸書,我學不會這麼多東西,他是自然的一個流露。」;而緣份最深的就是張大千了。

等升等?還是去巴西?

孫家勤在大三那年就與胡念祖、喻仲林合組「麗水精舍」,成為當時習畫與討論藝事的勝地,畢業後留校擔任助教,接著升為講師,教授「國畫欣賞」、「中國人物畫」,一切看來都那麼的平順美好,但這時一個特殊的機會來了:張大千在巴西,正想找位助手,於是委託臺靜農先生與張目寒先生代為物色,他倆獨到的眼光就是屬意孫家勤,但巴西可不是在桃園或花蓮,那可是在遠隔萬里外的南美洲,要拋下現有的成果,遠離所有熟悉的朋友們,形單影隻的遠赴一切都是未知的巴西?

可想而知這個決定對已35歲的孫家勤來說有多麼難。孫家勤回憶道:「這個決定下得很苦!因為當時麗水精舍已經做得不錯、做得很好,另外我在師大教書,已經教了11年了,好在有一個特別,就是我還是單身,所以才去得了,我在升副教授的時候,就是兩個抉擇,是到巴西去呢?還是留在這兒等升等?」

也許又是因著母親的那番話「你要學,就得學得好」,使孫家勤毅然放棄在台灣的一切,前往巴西向張大千先生取經去了。


1964年張大千與孫家勤合影於八德園。

八德園裏意趣多

張大千先生在巴西買了很大一塊地,蓋了一座八德園,平時孫家勤除了到聖保羅大學講課外,就是留在八德園內辛勤臨摹古畫、也臨摹大千先生的畫,「因為我住在他家,所以都是他原來用甚麼紙,我就用甚麼紙,可以說是臨得盡量的像。」身為大千先生的關門弟子,孫家勤有充足的條件向大千先生學習,也使孫家勤的畫風為之丕變。

人物技法:敦煌壁畫的啟發

首先是人物畫。早年跟隨陳林齋先生畫的人物多是點景人物,線條細緻,但人體的結構不講究,但臨畫大千先生所摹敦煌壁畫,線條的雄強與人體結構的合理化,讓孫家勤眼睛一亮,使他有了一個新的想法:「我們不一定要跟著唐寅、仇英這方面轉。」

孫家勤指出:「唐朝是個非常強壯的國家,所以她要的是豐滿,所以畫出來的東西是寬肩、豐胸,是個真實的人。」這股壯麗的唐風改變了孫家勤,他開始創作多件巨幅的佛像畫,人物線條變得粗壯,人體型態也一轉而為真實、大氣。


孫家勤花鳥作品,龍牙花,2008。


孫家勤走獸作品,檞樹雙猿,195x110cm,1971。

風度要超過五官

跟隨大千先生多年也讓他體會了一個道理:「風度要超過五官。」孫家勤以大千先生為例打趣的說:「大千先生並不高,他才到我肩膀左右,可是(因為)他的氣度,如果他是一個人站著的時候,沒有人看出他是個不高的人。」因此孫家勤強調:「內涵!我們中國人尤其特別注重的,就是書要多讀,要充實自己的內涵。有的人不管他長得多好,他的氣質不雅,這種情形很多,並不是說在人世間看不見,是看得到的。」

承傳大千的使命感

年逾80的孫家勤,至今還勤於跑學校,在文化大學跟華梵大學的研究所,都還有課。以他的年齡而言,這樣做不是很辛苦嗎?但「把大千先生的想法,流傳下去」,這份強大的使命感驅動著他,孫家勤感慨的說:「我的心理上頭,有一個自己的壓力,就是所謂渡海三家,黃(君璧)主任一生都在教育界,所以他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第二個就是溥(心畬)先生在台灣,也有很多非常體己,非常好的學生,可是唯有大千先生的想法,是沒有在學校裏頭正式的傳承,所以我想我的責任,由我的嗜好變成責任了。」張大千曾經說過:「得此門徒,吾門當大!」看來張大千沒有錯看,孫家勤確實全心全意、認認真真的要將張大千的藝術與思想,從他這裏再傳下去。

對年輕畫家的期許:不役於畫

面對時下一些年輕畫家因為某種方式的畫好賣,便不敢改變的情況,孫家勤更不斷強調「不役於畫」的重要。他很佩服大千先生雖然完全靠賣畫為生,但都是自己在支配畫,從來不是被畫所支配。關於這點他也很自信:「我從來沒有為畫所役!」,這除了因為他好雅的天性外,還因為大千先生曾對他說:「我只對我的作品負責,我因為愛畫畫,所以我張張畫好好畫,因為我做我愛做的事,為甚麼我不好好做呢?至於這張畫是賣的、還是送給人的,我不管,我都好好畫。」這番話深深的影響了他。

大千先生曾說:「畫家最怕就是自己學自己!」孫家勤解釋道:「因為太多藝術家,滿足自己昨天的成就,他就永不進步。」在國畫領域辛勤耕耘了70餘年,對自己的努力打了滿分的孫家勤認為,一個藝術家唯有不被市場支配,才能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之路。@*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張羽良台北報導﹚「衷心感佩!」這四字緩緩而有力的從孫家勤教授的口中說出來,讓人清楚的感受到,這是他對神韻演出所發自內心由衷的讚嘆。
  • 孫家勤是臺灣現今國寶級水墨大師,為民初著名軍閥孫傳芳的幼子。他早年的藝術學養來自母親周佩馨。來台灣之後,二十二歲的孫家勤考進省立師範大學藝術系,學生時代就經常開畫展,後在師大擔任講師。孫好學不倦,曾虛心師事於「寒玉堂」的溥心畬、「白雲堂」的黃君璧,後來又不惜拋下臺灣的成就遠赴巴西,成為張大千的關門弟子。而三位老師之中,以張大千對其影響最深。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展覽以經典文學巨著《紅樓夢》為題,引領觀眾從物件反映出來的人情物趣,走進文學、藝術交織的美學世界,重新想像盛清貴族世家的榮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博物館研究古董盒子並不是看裡面是不是還裝有原來的東西或已空無一物。學術上打開古董盒子的目的是研究盒子的材質、形狀、功能和美感的歷史背景和故事。古董盒子的外觀自成一格,至今仍吸引人們觀賞,想一探究竟。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