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賞析

人物風貌——《巴達薩列‧卡斯提里奧尼畫像》

作者:丘實
font print 人氣: 249
【字號】    
   標籤: tags: , , ,

拉斐爾‧聖齊奧(意大利文:Raffaello Sanzio,常簡稱拉丁文:Raphael,1483─1520年)出生於意大利西北威尼斯和佛羅倫斯之間馬爾凱省的一個小鎮烏爾比諾,他在八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十一歲時又成為孤兒,受監護人的照顧。年幼時是跟隨畫家父親學畫,對繪畫極有興趣。後來轉跟隨佩魯吉諾學習繪畫。他是一位畫家,也是建築師,與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傳說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畫作一樣。

拉斐爾繪畫的人物清雅,場景平和,即使是畫《聖喬治戰惡龍》,場面看起來也是明快的。他為梵蒂岡署名室(Stanza Della Segnatura)創作的大型壁畫《雅典學院》將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等古聖先賢,統合在一個諧和的畫面。他也創作了許多著名的肖像畫,例如:《巴達薩列‧卡斯提里奧尼畫像》。

卡斯提里奧尼是拉斐爾的朋友,他是法國駐英國大使、人文主義者、歐洲暢銷書「廷臣論」作者、講究服裝的顏色配置和布料質地,可以說是文藝復興時期宮廷貴族的代表人物。畫中人看來矜持、莊嚴、友善、沉靜、有著與儀表相符的身分。

在褐金黃主色調中,加上稍許的銀灰與白;融合的顏色在光線的照射下閃耀著光彩。優美的輪廓線富含韻律;藍色的眼睛、敏銳的眼神直視觀者,顯得特別逼真。他的風貌、人物個性,透過拉斐爾圓熟的筆觸色彩、單純又生動地表現出來。

藝術必須真實再現自然,藝術家應該日臻完善技藝,以忠實表現神所造的萬物。拉斐爾所有的作品中都充分體現了這個原則。這幅卡斯提里奧尼肖像畫的造形、色彩在恬靜秩序中,很是傳神,是肖像畫的極佳範例。

真實再現自然的精神可由古希臘的兩位知名畫家的故事來理解:宙克西斯和帕拉修斯二人有一次以各自的精心傑作公開比賽。首先宙克西斯的畫因為描繪的水果栩栩如生,以致鳥兒竟然飛來想要啄食畫中的葡萄,在眾人的讚歎聲中,宙克西斯得意地向帕拉修斯說:「請快點將蓋在畫上的布幔揭開,讓大家看看你的作品吧!」當宙克西斯知道原來帕拉修斯畫上的布幔就是畫出來的時候,也為帕拉修斯的技藝折服。因為宙克西斯的畫只是欺騙了鳥兒的眼睛,而帕拉修斯的畫卻欺騙了人們的眼睛。這兩位古希臘大畫家的傳奇故事非常有名,經常被引用,並且也影響了文藝復興的創作原則。@*#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捷克城堡與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歐洲中世紀城堡台灣巡禮,有近百件捷克珍貴文物精彩亮相。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展覽以經典文學巨著《紅樓夢》為題,引領觀眾從物件反映出來的人情物趣,走進文學、藝術交織的美學世界,重新想像盛清貴族世家的榮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