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孩子何必掉眼淚(23):讓孩子自作自受

黃金源 (特教博士,兒童問題諮詢專家)
font print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現代的父母常犯一個毛病,那就是為子女犧牲、服務太多,擔當過多的責任,把孩子的錯誤後果全部往自己身上攬,父母扮演「擦屁股」的角色。這種做法使孩子不知道應為自己行為結果負責,養成任性胡為的個性,子女們學得「反正天蹋下來,有比我個子高的父母頂著,父母總是會替我的胡作非為「擦屁股」,如此管教子女的自然結果是養成任性、胡幹、不知感恩、不負責任的孩子。

筆者經常掛在嘴巴的一句話:「太負責任的父母,容易養成不負責任的孩子」,便是這個意思。當今的父母替孩子考慮太多:如早上叫孩子起床,以免上學遲到;叮嚀孩子要吃早餐,身體才會健康;指導子女穿什麼衣服,才不會冷到或熱到;要求子女刷牙,牙齒才不會黃黃的,不受歡迎。

這種樣樣替子女設想周到,其子女根本不用費心思為自己的生活作規劃,自然會造就成「不負責任的孩子」。換個方式說如果父母經常叮嚀字女走路小心要注意窟窿樓梯,那麼子女沒有跌倒的經驗,自然沒有受到教訓,可想而知:其子女走路一定永遠不會注意地上的窟窿。

正確教養子女的方法是讓孩子逐漸學習擔負他自身應負的責任。譬如:把玩具放回原位,把換洗過的衣服放在洗衣籃內等等,這是學前階段的兒童可做到的事。當孩子成長到可以閱讀報紙時,看完的報紙收拾整齊,又是一種新責任。國小階段的學生,可以給他一個鬧鐘,讓自己起床,若他還不會讀數字,可以為他設定時間,若已會看時間,則設定時間、自行起床應是他的責任。每天上學準備應帶的文具及水壺也小學生應自行負責的事;假若小孩子無法負責,那麼自作自受應是他應得的報應。

教導孩子負責的方法有兩個,一是「自然結果」另一個是「合理結果」。所謂自然結果是:一件行為後,會自然發生的後續結果。如忘帶水壺→沒水喝→口渴,這是連續性的自然結果。所謂合理結果是:由父母為某行為設定邏輯性的結果,此結果與該事件有合理的邏輯性關係,然後依原訂的約束,執行其合理的結果。

例如髒衣服若放在洗衣籃內,由媽媽洗,若不放在洗衣籃內,則媽媽不洗,由小孩自己洗。解析:對年幼的孩子而言,洗衣服是媽媽的責任,但媽媽只洗放在洗衣籃內的衣服,把髒衣服放在洗衣籃內是孩子的責任。若髒衣服不入籃內,合理的結果是由孩子自己洗。

例一:行為:孩子上學忘帶水壺。
處置:父母應拒絕代送水壺的要求,讓孩子接受口渴的自然懲罰。(自然
結果)

例二:行為:小孩子不把玩具放回定位。
處置:將玩具丟到垃圾桶,並且拒絕再買新玩具。(合理結果)

例三:行為:報紙不放定位。
處置:警告三次,仍然不改,停訂一個月。(合理結果)

例四:行為:不把髒衣服放入洗衣籃。
處置:由孩子自己洗。(合理結果)

例五:行為:不依規定時間前洗澡。
處置:衣服自己洗。(合理結果)

例六:行為:大專生重修。
處置:學費自己負責。(合理結果)

例七:行為:忘帶文具到校。
處置:讓他在學校受老師處罰。(合理結果)

例八:行為:吃飯時拖拖拉拉,吃一頓飯要一、兩個鐘頭,讓父母不勝其煩。
處置:每餐規定吃飯的時間,過了規定時間,將飯收起來並不准吃零食。(自然結果–挨餓)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父母在管教子女時,一定要將注意的焦點放在努力的過程。凡是只要盡力而為,成敗就不要太計較。這種管教方式將能培養努力的價值觀。反之,如果經常將注意的焦點放在結果上,不斷地和子女計較考試得多少分,不斷要求做事完美無缺。其結果只會加重能力價值觀。
  • 孩子的社會價值、態度、語言、生活習慣,大都來自觀察與學習,亦即人之一生之所學,大部分係透過耳濡目染與潛移默化的作用。
  • 父母實際的管教經驗也明顯看出:兒童的胃口會隨著年齡及接受增強物的經驗而加大。到最後兒童的要求,會使父母不堪負荷。外在增強物會阻礙兒童發展自動自發、努力工作的動機與興趣。成就動機找來自內在比較。內在比較包括:
  • 為人父母應該了解:「感覺是真實的,不能被說服的」。唯有肯定子女的感覺,才能進一步溝通;否定子女的感覺,其結果便是切斷親子溝通。

  • 任何人其要求被拒絕其內心感受是挫折、失望、受辱、自我價值貶損。但是有時候因為對方要求不合理、無能力負擔所求,不得不拒絕要求時,能夠減少對對方的傷害,並且能夠堅定拒絕要求之兩全其美的方法,便是「是的、先生,但是」這一招。
  • 在家長的諮詢中,常常被家長問及:「老師我的兒很坳,怎麼辦?」個性倔強的孩子,有先天的氣質因素,但是後天的教養更是造成兒童個性倔強的原因。比較簡化的說法是:父母採用削弱技術時,不能堅持到底。
  • 父母管教子女時,要注意「言出必行」的重要性。當父母或老師對子女的偏差行為做警告時,務必確切注意:警告的可行性如何?請看底下三個例子:
  • 父母要求子女分擔責任,或對子女作某種期望與要求,必須先分辨什麼是「能為」與「不能為」。
  • 家庭是子女第一個受教場所,身為父母者應明辨是非,有所為、有所不為是非常重要的事。
  • 我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治療那些成長在缺乏關愛的家庭環境的兒童時,有可能會遇到龐大的障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