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銀行不良債權 大減九成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12月1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李靚慧/台北報導〕過去金融業為了降低逾放,大舉打銷呆帳,並將不良債權以拍賣方式出售,經過多年清理,不良債權的規模已經銳減,今年以來,標售案甚至不到十件,總金額僅二七○餘億元,與過去一年三千億元的規模相比,整整少了九成。

銀行業者指出,本國銀行在二千年之後步入蕭條期,因為房貸、企業貸款大幅違約,導致銀行大舉打銷呆帳,根據統計,僅2002年,本國商業銀行打銷呆帳的規模就超過四千億元,大幅侵蝕了獲利;之後雖然資產品質獲得控制,銀行恢復獲利,但2005年下半年又逐步爆發雙卡消金風暴,導致部份以消金業務為主的銀行,在2006年大舉打銷呆帳,並轉為不良債權低價賣出。

根據金管會的最新統計,10月份本國銀行的逾期放款比率為一.三五%,較9月底的一.三八%,又降低了○.○三個百分點,多數本國銀行的逾放比均控制在二.五%以下,不但連續五個月下降,更是近十年來最好的表現,顯示本國銀行在經歷企金、消金風暴後,銀行體質已逐漸好轉。

銀行體質轉佳,代表銀行可以拿出來拍賣的不良債權數量也愈來愈少,根據國內資產管理公司龍頭台灣金聯的統計,2002年全台NPL的規模高達二五○○億元;二○○三至2004年間,每年NPL拍賣的規模,在二五○○億至三千億元間,2005年略減至二三○○億元,2006年剩下約二千億元,去年全年僅剩七百億,今年全年僅剩不到三百億的規模。

本國銀不良債權拍賣僅五件

再就拍賣件數分析,根據銀行公會統計,今年以來,公告不良債權拍賣的案件,至今僅有八件,若扣除美國運通、渣打等外商銀行,本國銀行拿出不良債權拍賣的案件僅五件,總金額甚至不到一四○億元。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