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大學第一屆學術月特稿

中華民國第一共和簡史(1912-1928)(上)

陳清揚
font print 人氣: 48
【字號】    
   標籤: tags:

一,第一共和之初

1895年到1911年末,中國的革命派不斷發動起義衝擊清朝統治,而清廷的立憲卻一拖再誤,失去了民心,對清廷失望的各地士紳由支持立憲轉向了支持共和。這兩方面因素導致了一次“偶然的擦槍走火”——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就如同燎原火一般,席捲了整個中國,清廷瞬間失去了半壁江山。[1]

1911年11月1日,清廷選出袁世凱作為內閣總理,海內外一致認為“袁世凱資格,適於總統”,諸多力量爭取袁反正。12月29日孫中山獲選成為臨時大總統,並于1912年1月1日宣佈中華民國成立。2月12日,在袁世凱的勸說下,宣統帝溥儀的母后宣佈清帝退位,至此中國二千年來的帝制宣告滅亡。2月13日,孫中山提出辭呈,並提議袁世凱接任。3月8日,通過《臨時約法》作為國家的基本法。3月11日,袁世凱宣誓就職第二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第一次將主權在民的思想立入法規。1912年下半年,第一屆國會開始運作,國會效仿美國的參、眾二院制,並於1913年召開了第一屆國會。把清朝沒有搞好的預備立憲真正的進行了下去。從此至1928年的中華民國政府被稱為北洋政府,並于袁世凱就職後獲得列強的陸續承認。

袁就職之後,堅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斷絕了一些革命黨人分省獨立的企圖。同時袁積極與列國交涉,保全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1]而袁世凱的主張“一人天下”[2],與《臨時約法》規定的內閣制(即實權掌握在競選獲勝的政黨領袖手中,總統只是榮譽的象徵)直接抵觸。

總的來說中華民國雖以革命的方式拉開序幕,卻以南北雙方以妥協的方式建立起來,而沒有付出太大的社會成本,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從另一個角度說,擁有最悠久君主制度歷史的中國一下躍到了共和制(當時世界上只有美國、法國、海地等屈指可數的幾個共和國),卻沒有深刻的理論探討與廣泛的思想沉澱,這就為後來的共和逆流埋下了伏筆。

二,共和之初的逆流

宋教仁被刺案(1913)

1913年,國民黨國會競選中獲勝,按照內閣制應由理事長宋教仁組織內閣。但3月20旋即被人暗殺。宋案的發生,無疑是第一共和的一股逆流,也是歷史的一個轉捩點,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就成了中華民國憲政制度必須完成的一道難題。為了更好的理解這段歷史,我們再回顧一下當時的社會背景:

兇手後來在上海公共租界被捕獲,並被搜出與國務總理趙秉均的通訊,袁世凱則被認為是主謀。罪犯與趙秉鈞的通訊被以通電的方式發往海內外,上海地方檢察廳並公開傳訊趙秉鈞,中國出現了空前的司法獨立。趙未應訊但迫於輿論壓力而辭職。[3]當時社會環境民心思定,並不希望出現暴力革命[8],而且此時已有正式的國會討論、法律查辦、遊行示威等表達意見、解決問題的方式與客觀條件。袁世凱當時也沒有拋開國會、廢止憲法的口實。在國民黨內部的意見不一,孫中山主張武力討袁,而黃興則主張法律手段抗爭。

但孫中山選擇了以暴力革命的方式來保護共和體制——一種激進而且很可能目的與效果相背離的方式。

二次革命(1913)

1913年4月,袁世凱未經國會批准向五國銀行團借款,5月初國民黨員江西都督李烈鈞等通電反對借款被免職,之後袁於7月初派李純部進入江西。7月12日李烈鈞在孫中山指示下於江西通電討袁,隨後亦有數省宣佈獨立。但討袁軍各自為戰導致北洋軍節節勝利。9月1日張勳部攻克南京,各地宣佈取消獨立。二次革命宣告失敗。討袁未果,國民黨被解散,孫中山流亡日本。

二次革命的引發在於宋案,而且袁的秘密借款、免職國民黨員、派軍進入江西一系列舉動也預示了袁的稱帝野心;另一方面看,袁當時也確有稱帝的軍事實力,並利用這種實力試圖稱帝,這確為一股難以阻擋的歷史逆流。但真正開啟武力幹政的人卻不是袁,而是以武力討袁的孫中山。袁的帝制逆流似乎不可避免,可這無法成為武力討袁的理由。因為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袁自然會受到歷史的懲罰,而起兵反對卻會付出憲政體制與根本約法的整體破壞這樣大的代價——是中國無法也不應承受的。從另一個角度說,1776年通過《獨立宣言》的美國尚且經歷了近100年的社會啟蒙與文化積累,才能通過二次革命——南北戰爭真正解決自己的國體、政體、民權問題,(雖然戰爭必然會付出慘重的經濟、人力代價)卻沒有付出大的憲政、法制代價並保證了自己的國家活力。從這點來說,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主觀上操之過急,客觀上“開了軍人幹政的先河,也增強了袁世凱解散國會、拋開法律、復辟帝制的野心,此後不僅是軍人幹政,更有另立政府的憲政倒退行為。”[10]中國歷史在這裏拐了一個大彎,亞洲第一共和的和平建立之後卻是武人政治與分治局面,使憲政建設、法治建設、軍隊國家化的發展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甚至是極大的退步。十多年的動盪年代不僅增強了日本入侵中國的野心,也給共產主義進入中國提供了條件,當然這是後話了。

護國運動(1915-1916)

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宣佈獨立並出兵討袁,袁氏軍隊受挫後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結果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數月後病逝。繼任大總統黎元洪宣佈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護國戰爭宣佈成功,各省紛紛取消獨立。

『護國戰爭標誌著民國成立以後,南北分裂的開始。袁世凱本來是擁有中華民國法統的總統,但是因為其稱帝野心,引致眾叛親離。南方各省軍人以軍事實力反抗北京政權,但中央已無力制服。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再無足以號令全國的強人。之後原北洋系軍閥互相開戰,孫中山亦到廣州護法,另立軍政府。分裂局面要到十多年後,經歷北伐、蔣桂戰爭、中原大戰等多場內戰,到最後蔣介石在抗戰前鞏固其權力,才大致得以改變』[4]

護法運動(1917-1918,1920-1922)

護國戰爭後,舊國會恢復。不久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就中國是否向德國宣戰發生府院之爭,後來黎免去主張參戰的段總理之位並引督軍團團長張勳入京,結果引致張勳於1917年7月1日為溥儀復辟並解散國會。最後張勳復辟被段鎮壓,黎引咎辭職,總統之職為馮國璋取代。由於舊國會被解散,原有法統不復存在,段與梁啟超組織臨時參議院,成立新國會與政府。7月初孫中山于廣州通電號召北京原國會議員到廣州另組政府,海軍總長率第一艦隊支持孫中山。8月國會非常會議召開,為維護《臨時約法》決議在廣州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選出孫中山為大元帥,行是中華民國行政權。軍政府的護法軍於11月擊敗段祺瑞進攻,南北暫時停戰。1918年5月,非常國會受桂系軍閥操控,以七總裁改組取代大元帥,孫中山由是離至上海。北洋政府在徐世昌接替馮國璋大總統之位後主張和平,戰事中止,第一次護法告一段落。

1920年陳炯明指揮粵軍進攻廣州驅逐桂系、滇悉軍閥,孫中山得以於11月返回廣州重建軍政府,開始第二次護法。1921年,非常國會選舉孫中山為大總統,孫中山就之後主張立即北伐,結果與陳炯明暫緩軍事、建設廣東的主張發生衝突。1922年6月直奉戰爭後,北洋政府徐世昌下野,黎元洪上臺完成其總統任期,老國會再次召開。陳炯明以護法目的已達到為理由請孫與徐同時下野,孫中山拒絕後被武力逼走,于蔣中正等護衛下離開廣州,第二次護法失敗。

這兩次護法運動都是孫中山以獲得實力軍人的支持為開始,以失去實力軍人的支持而告終。孫中山由此確信進行革命需要自己的軍事實力,恰逢蘇俄代表攜大量援助尋找孫中山合作,故孫開始了聯俄容共與國共合作,建立黃埔軍校,並於身後終於北伐成功。

如果說二次革命開啟了武力幹政的道路,護法運動則開啟了另立政府(國會)的先河,破壞憲政的程度益為深刻,中國接下來便進入了地方分治、軍閥混戰的年代,直到北伐完成才大致結束這種內亂局面進而面對日本野心這個外部憂患。(待續)

參考文獻:
[1]維琪百科條目:辛亥革命
[2]維琪百科條目:袁世凱
[3]維琪百科條目:二次革命
[4]維琪百科條目:護國戰爭
[5]維琪百科條目:孫中山
[6]維琪百科條目:五三慘案
[7]維琪百科條目:南昌暴動
[8]《從孫袁妥協到二次革命》袁偉時
[9]《誰是新中國》上部第三章辛灝年
[10]李後主近現代史辨析課程紀要
[11]《中國憲政脈絡之梳理》包遵信

(本文轉載自未來中國大學校刊《大學視野》)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術”的概念。是道指導下的一種具體領域的學問,比如“方術”、“算術”、“武術”、數術、建造術、堪輿術、醫術、藝術、技術等,對應於西方的科學一詞,應該名之為“科術”,即相當於西方科學概念裏的“科學”,但是來源不同。
  • 中華文化中,信仰實際上是理性的結果,即修煉悟證過程中現實理性自然延伸至暫時實證不到的地方而產生的超驗性認識。
  • 在一個中世紀小鎮上,許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人們靠出賣羊毛和羊肉維持生活。所有的羊都到小鎮周圍的草場上吃草,那塊很大的草場是鎮上的共有地,居民們到那裏去牧羊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起初,鎮上的每一個人都是幸福的。隨著時光的流逝,鎮上的人口不斷增加,到那片共有草場上吃草的羊也在增加,公共草場逐漸失去自我保護能力,終於變得寸草不生,牧羊活動無以為繼,曾經繁榮的羊肉和羊毛業也就破產了。所有的家庭因而失去了生活來源,人們只得背井離鄉。
  • 君主帝制在中國是從秦始皇開始的一種政治管理制度,是君主制的一種。歷史上的君主制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封建制為共主君主制,帝國制為中央集權君主制,共和制為立憲君主制。
  • 中國的君主制從採集、漁獵文明開始,貫穿農業文明始終,是中國社會發展史的重要階段。在此期間,君主制從酋長聯盟開始,經由以氏族為主體的酋長邦國組成聯盟,推出共主,逐漸根據經濟的發展形成封建共主制,之後發展為以郡縣制為主體的大一統國家格局,其中加雜著王道政治與王術政治的角逐。
  • 歷亡秦之亂,漢王朝定鼎中原。西漢立國之初,中央機構的設置基本上是承襲秦制,仍為三公九卿,但“三公”在名稱上對應改為“相國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府”,分掌政治、軍事和監查三權。對於“九卿”諸機構,內部結構亦有所調整、充實,職能亦有所增加,分工更加細緻。
  • 中華民國第二次衛國戰爭是在其艱難尋求國家統一、探索民主道路上的由中共挑起的一場破壞式戰爭。它的本質是華夏族針對馬列族入侵的衛國戰爭,時間從1927年到1949年,而以1946年後為重點。戰爭的結果是馬列代理人共產黨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中華民國則失去了中國大陸,退居臺灣。但要說中華民國失敗則為時過早。那麼中華民國為什麼沒有贏得第二次衛國戰爭的勝利?
  • “統”是指事物之間的連續的關係,國統就是國體的連續的關係!法統就是一部根本大法或者是一部根本綱紀的連續的關係!中華民國的國統和法統,就是對中華民國共和國體繼承關係,以及在中華民國國體之內制定的具體的根本大法或大綱的繼承關係!
  • 中華民國分前期與後期,前期即大陸時期,其特徵是,為爭取中華民族大義而不斷被迫戰爭。後期即偽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時期,其特徵是,馬列民族取代了華夏民族,炎黃文明在大陸被徹底摧毀,中華民族進入歷史上最低落的亡國時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