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兼顧生態保育 維護生物水資源創造雙贏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月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5日電)國寶魚高身鏟頜魚的故鄉–新武呂溪,疑因灌溉遠近馳名的池上米而斷流。種好米、取好水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如能兼顧生態保育,共同維護所有生物的共同水資源,才能創造雙贏。

新年前後插秧的最佳季節,為了讓台東縱谷種好米,台東農田水利會提供充裕的灌溉水,不過疑因取水失當,卑南溪主要支流斷流,包括國寶魚的故鄉–新武呂溪。

台東農田水利會長梁俊良表示,台東縱谷池上鄉、關山鎮、鹿野鄉灌溉用水全部仰賴卑南溪,尤其是池上鄉因米價好,稻田面積每年增加,灌溉用水需求量大。

沿線沒有工業污染的卑南溪,被譽為台灣生態最豐富的河川;根據台東大學教授劉炯錫調查,共發現21種魚類;尤其是新武呂溪極上游僅台東間爬岩鰍和台灣鏟頷魚、日本禿頭鯊、何氏棘魚。生態專家王漢泉研究也指出,鏟頜魚是河川完全未受污染的指標。

卑南溪從中央山脈的新武呂溪、鹿野溪、鹿寮溪3大支流進入台東縱谷池上鄉、關山鎮、鹿野鄉,匯集海岸山脈小溪流,流經卑南鄉後從台東市出海。卑南溪雖然未受污染,但面臨另一種環境破壞,疑因無止盡取水,讓卑南溪支流、尤其是新武呂溪「斷流」。

為了灌溉台東縱谷農作物,尤其是遠近馳名的稻米,水利會在卑南溪主要支流池上、關山、鹿野等處設圳引水灌溉。

根據劉炯錫調查,卑南溪主流從初來橋以下及鹿野溪卑南上圳以下明顯受引水灌溉影響,高身鏟頷魚與何氏棘魚的數量銳減,改為外來的小型魚種,且數量也不豐富。這一兩年卑南溪、新武呂溪水流量減緩、減少,導致外來種的石賓魚已經侵入至新武呂橋下,直接威脅到高身鏟頜魚的繁殖地。

劉炯錫表示,農民灌溉用水方法許多種,包括計算出恰當的用水量、鑿井、蓄水、輪耕,或是適時休耕,這些方法對生態的破壞均遠不及「斷流」。

農民取好水灌溉是人之常情,但是,水資源不只是人類資源,而是所有生物的共同資源。如能兼顧生態保育,共同維護所有生物的共同水資源,才能創造雙贏。


台東農田水利會為了讓池上米灌溉,讓新武呂溪斷流取水,何氏棘(魚八)只能聚集在取水圳捕食,無法正常洄游溪流。//中央社


台東農田水利會為了讓池上米灌溉,讓新武呂溪斷流取水,何氏棘(魚八)只能聚集在取水圳捕食,因撞擊牆柱經常遍體鱗傷。//中央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