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山林涵養水源 為大自然共生譜曲

人氣: 10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3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縣31日電)綠色大地生生不息系列2─水土保持篇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在氣候因溫室效應異常之際,崩坍土石流等災害隨降雨強度增大頻頻發生,也凸顯山林保育及水源涵養的重要性,才能與大自然共生譜曲,和諧共鳴避免反撲。

水利署統計,台灣年平均雨量雖多達2500公釐,為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因地狹人稠、河川地形陡峻,降雨又因地域、季節而有不同,水資源利用不易。

由於78%降雨約集中於每年5月至10月間,11月至翌年4月枯水期僅佔22%,河川坡陡流急,約60%降雨量直流入海,水庫庫容受限於狹窄河谷,蓄存不易,故台灣地區每人每年可分配用水量,甚至低於沙烏地阿拉伯,名列世界排名第18位的缺水地區。

不僅雨量豐枯期明顯,根據中央氣象局的觀測統計,台灣還有降雨集中且強度愈來愈強等趨勢,尤其是颱風來襲季節,更是各縣市政府繃緊神經的時刻。

包括2001年潭美、桃芝與納莉颱風,2004年敏督利颱風及與去年卡玫基颱風等颱風襲台,帶來的強風暴雨都曾重創台灣,四處可見淹水、土石流、坡地崩塌、橋梁沖毀等災情。

一般認為氣候異常所產生的嚴重災害,不論是旱災、水災或山林野火所造成損失,都可能與全球溫室效應有關,可是也凸顯台灣水資源利用的差異性問題,衍生如何防範大自然反撲的惡果。

北縣農業局長蔡光榮表示,要減少大自然反撲,就要嚐試與大自然共生,進而互利,這些都須師法大自然,不違反自然水往下流的定律。

人們口中常說「人定勝天」,但這不代表要逆天行事,也就是說,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軌跡可循,若忽略節理,造成的問題就大條了。

以貓纜為例,一場豪大雨掏空了貓纜第16號塔柱基座,就連施工平台也沖垮,基座約有3/4裸露,遇雨成災,泥流常隨雨水順著山坡地沖刷而下,讓山下的政大御花園社區飽受滾滾黃泥漫流之苦。

再者,林肯大郡受災多年後,在台北縣長周錫瑋體諒與促成賠償下,受災的大樓終於能拆除,而受災的主要原因也是雨水作怪,造成位於順向坡的基地遭位移崩坍剪斷災害,損失許多寶貴生命。

而93年艾利颱風與94年馬莎颱風造成石門水庫嚴重淤積及原水濁度飆高等問題,缺水問題雖因採壩頂高層取水而解決,但從貓纜、林肯大郡到石門水庫缺水等問題,都讓人重新審視山林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等問題。

蔡光榮表示,水保已是水資源保護的源頭議題,為有效涵養水源,高山保育林及水源保護區的水源涵養林都嚴格禁止砍伐,就算是野溪整治上也以安全為先,在固床及護岸的施工上,也以生態工法為主。

他說,生態工法能兼顧兩棲或陸生、水生動、植物的棲息地生存環境,必要時可採魚梯等方式來保護生態,另外就要從固床及護岸著手,選擇適當的材料來減緩水流及土石沖刷,進而設置潛壩或攔砂壩,來阻止土石快速流失。

另外,在坡地開發上,也要求相關業者在沈沙池或滯洪池上,應考量雨季的大量降雨的因素,提前疏濬,而坡地的老丙建問題,更應重新加強檢討各種水保計畫,以減少土石流及崩坍的災害發生。

水源有了適當涵養,也須適時渲洩,才不會造成地滑災害,蔡光榮強調,金九地區山坡地地滑嚴重,主要原因就在於坡地地層含水過多,現正著手開鑿2口深達25公尺的水井,目前鑿至11公尺就出現湧泉現象,若能抽出部分地下水,將可有效減緩地滑的現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