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灣英雄:吳增棟磨亮金門砲彈鋼刀

人氣: 2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30日電)「砲彈鋼刀」是金門的觀光特色商品,有40年打鐵經驗的吳增棟,不畏逆境,一手將砲彈鍛造為鋼刀,名聞全島,再紅到對岸大陸。

現年52歲的吳增棟是金門打鐵吳家第三代傳人,在兩岸緊張對峙的烽火歲月裡,走過年少坎坷路。12歲還唸小學,他就已經在吳厝家中開設的打鐵舖幫忙拉鼓風爐、削刀、磨刀等,還擁有專用的大錘,童年就在火光、高溫與鐵屑中度過。

小時候,有一次吳增棟打鐵力道不足,原本火紅的鐵塊變得冷卻不好打,被父親吳朝熙拿著鐵錘追打。他說,「當時邊逃心裡邊想,難道我這輩子非要吃打鐵這行飯不行嗎?」

後來,父親一再諄諄教誨,「打鐵一定要趁熱」,否則,到頭來還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吳增棟逐漸體會到父親恨鐵不成鋼的用心。

他說,早期的金門,賣豆腐和打鐵業同樣免繳稅,因為收入少、生活苦,別人的小孩過年穿新衣,他是在打鐵舖過年。為了餬口,就在上學、打鐵中度過慘綠的青少年光陰。

吳增棟在兄弟姊妹8人中排行老三,因為磨刀仔細,成品經常被顧客看上,父親看在眼裡,決定選為衣缽傳人,對他傾囊傳授功夫,要求也就特別嚴格。

除了打鐵要趁熱,吳增棟說,父親另一句經常告誡的話是,「人客是師父」,意思是指要打出客人合用的刀,必須了解客人需求,才能打出一把把的好刀。

「打鐵要趁熱、人客是師父」,1983年吳增棟接下了家傳的打鐵舖,始終以父親這兩句話為座右銘,在逆境中開展出砲彈鋼刀的一片天。

國共戰爭為金門帶來苦難歲月,中、上年紀的金門鄉親都有躲砲彈的共同回憶,1958年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砲戰」,面積約僅150平方公里的金門島群即落彈47萬餘發。但危機往往是轉機,遍地的砲彈片為打鐵業帶來寶山。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佔領金門,美軍轟炸金門所遺留的炸彈殼,曾被金門打鐵業做為打造刀具的材料,這是最早的「砲彈鋼刀」源起,國共戰爭「金門廈門門對門、大砲小砲砲打砲」,中共的砲彈更讓吳家有了一展身手的機會。

吳增棟說,早期以砲彈打造的鋼刀,主要是賣給民眾或阿兵哥,數量有限。到1970年代,救國團每年寒暑假舉辦金門戰鬥營活動,店裡的鋼刀經常被戰鬥營學員搶購一空,這讓他印象難忘,感受到觀光的商機。

1992年11月7日金門解除戰地政務軍管體制,打開觀光大門。有一天,他接到旅行社業者的電話說,想帶觀光客來看現場製刀,他即想到這是一展身手的時機了。

吳增棟從「打鐵要趁熱」中獲得啟發,翌年立即籌措新台幣900萬元,在金寧鄉伯玉路建造新廠,以現場表演製刀為賣點,打響知名度,將打鐵舖發展為一間總廠、四間門市規模的公司,把傳統的老行業,蛻變為觀光新產業。

他的金合利製刀廠不僅吸引台灣觀光客,而且成為軍方接待外籍貴賓的觀光賣點,中共的砲彈變成金門鋼刀,讓老外不禁讚嘆金門人化腐朽為神奇的金頭腦,「砲彈鋼刀」成為推展國民外交的好禮。

尤其是,兩岸小三通,中國大陸自2004年底開放福建省民遊金門,參觀吳增棟工廠幾乎是必列遊程。當年砲擊金門的砲彈,經過吳師傅的巧手,被大陸觀光客花高價買回當菜刀,連大陸客自己都始料未及。

吳增棟將砲彈鋼刀藝術化、精緻化,產品走向跳脫過去實用菜刀的窠臼,又開發了隨身小刀、仿古刀劍等紀念性商品,例如,他以砲彈腰身兩圈「彈帶」取下做為刀柄的「八二三紀念刀」,推出後即很受到歡迎。

有人說,金門的製刀業是發戰爭財,這讓吳增棟聽了很難過。他指出,現在「砲彈鋼刀」不僅是商品,也是文化和傳承,每把砲彈打造出的鋼刀,都是兩岸烽火的苦難見證。

為此,走過躲砲彈、撿砲彈的烽火日子、並以「砲彈鋼刀」闖出名號的吳增棟,發願成立刀劍博物館,陳展過去打鐵做刀的器具,以及各式刀器。他說,這不但是紀念家傳產業,更希望為金門歷史文化留下紀錄。980530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