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台灣英雄:劉秀蓮發功闖蕩以色列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5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曹宇帆特拉維夫22日電)從宛若鴨子聽雷到如今可以流利使用希伯來語解釋氣功與經脈穴道,來自台北石牌的以色列媳婦劉秀蓮許下宏願,「盼不久的將來,在猶太人國度練氣功的普及率能追上瑜珈」。

來自以色列南部小鎮阿什克隆(Ashkelon)的一位猶太男子,10餘年前懷著對武術的憧憬與熱情,結束在日本的柔道等課程後,輾轉來到台灣,拜師學習太極拳與針灸,也走進了劉秀蓮的生命。

劉秀蓮說:「我本來對拳打腳踢之類的功夫根本沒興趣。」但這位走進她生命的猶太男子鼓勵,帶領她從有助養身的功夫學起,在他修練太極拳與針灸出師後,她也獲得氣功與推拿和指油壓的證書。之後,她伴著這名猶太男子,夫唱婦隨地回到以色列。

可是劉秀蓮還來不及享受身處他鄉、異國婚姻的浪漫情趣,卻即面臨必須適應現實生活的壓力,一切都得從頭開始。「當初傻乎乎地為了愛來到這裡,有時會想,如果人生重頭來過,我還會不會再來這兒?」她淺淺一笑,陷入沈思。

「現在阿什克隆的物質條件好多了,但早先這裡,別說較具規模的餐館,連菠菜、香菇等食材都很難找」,加上居民多嚴守猶太教潔食(Kosher Food)的規矩,相對於物產富饒的寶島台灣,劉秀蓮表示,她可真是吃足了苦頭。

後來她到語言學校進修希伯來文,班上同學除了她,全是前蘇聯猶太移民。授課老師也只懂一點基礎俄文,常常講不全一句完整的英文句子;每堂課,劉秀蓮在希伯來語夾雜俄語的茫然中,硬著頭皮苦撐。

工作進展不順遂,也讓劉秀蓮感到挫折。在當地經營推拿與指油壓的診所,她印製大批傳單,挨家挨戶塞入信箱,並製作網頁宣傳。「每天都有很多人打電話來詢問,但是多為男性來探詢是否有特殊服務者居多」。

甚至有人看她一個區區弱女子,當面唱衰她光憑專業一定撐不久,「再過一陣子,妳也會像其他人一樣,掛著指油壓的招牌,兼做特殊服務的勾當」。

不過,種種的挫折都比不上婚姻也亮起紅燈更令她難熬。這對身懷好武藝的異國夫妻檔最後還是選擇了分居。

望著阿什克隆的蔚藍天空,劉秀蓮內心忖度,難道往後的日子真如小說「油麻菜籽」的對白:「查某囡仔是油麻菜籽命,落到哪裡就長到哪裡」?

但腦海閃過堅持的念頭,她決定跳脫宿命,不再自憐於惱人的際遇。

儘管外人唱衰的閒言閒語從未間斷,但她堅持無論處境如何,都不能辜負從台灣帶來的氣功與推拿和指油壓證書。她珍惜每位上門求診的顧客,秉持純粹專業,給予他們力道十足的台灣民俗治療。

不過她的全力投入,卻也使得一些怕痛而難以承受的顧客稱她的推拿好像「刑求」,而望之卻步。但是,「說也奇怪,這些有點怕到的顧客,反而還鼓勵他們的親朋好友找我來花錢買痛」,劉秀蓮得意地笑著說,「可能是我的認真感動了他們吧。」

除了堅持認真專業的好口碑,她也不忘如何重拾這些對她望之卻步的顧客的信心。她甚至自己花錢,嘗試當地其他同業的服務品質,因為「在以色列做這行的前蘇聯人也不少」,探求他山之石或有可以攻錯的巧門。

她發現,或許是生活背景的差異,來自前蘇聯的猶太移民較能忍痛,且堅持到底,而當地的猶太人則比較沒有耐心。因此她在設計療程時做了調整,以指油壓與推拿互換運用,並謹慎控制力道,終於獲得正面的回饋。

「最直接的回饋當然就是反映在小費上,每逢猶太人傳統節期,總有人會拿著禮品親自登門道謝,我很意外,也很驚喜」,劉秀蓮說,「看到他們豎起大拇指時,我發覺這也是他們對我來自台灣的肯定。」

劉秀蓮經營推拿與指油壓闖出了名號,但她最掛心的還是氣功教學的推廣。「其實我在以色列開台灣民俗療法診所算是副業,氣功教學才是主業。」

經由時間的磨練,如今劉秀蓮在當地教授氣功,可以流利使用希伯來語,講解人體的穴道與經脈,已非當年在語言學校坐困愁城的模樣。

學員們對這位來自台灣的氣功師傅佩服之餘,也十分好奇台灣的種種。劉秀蓮傳授運氣心法,偶爾也客串外交官的角色,介紹、推銷台灣,親和力十足,有如一位國民外交大使。

她相信如果講究呼吸吐納的瑜珈能在以色列普及,原理差不多的氣功也應該大有可為,但她在向當地健身俱樂部毛遂自薦時,除了接收新資訊較無阻力的金融商業大城特拉維夫順利開班外,其他地點的投石問路卻不盡順利。

劉秀蓮並不因此氣餒。站在家門外的麥田旁,看著金黃麥穗隨風吹拂的波浪,高低起伏猶如她在以色列10多年的際遇,樂觀的劉秀蓮說,她已準備好乘著下個浪頭而起,「我要努力開發以色列學習氣功的市場」。980522

「今天的台灣英雄」專欄部落格網址:http://www.cna.com.tw/TWHero


遠嫁異國,以一身功夫經營推拿與指油壓,並積極推動氣功教學,在以色列闖出名號的劉秀蓮(左),在健身房教授學生氣功。//中央社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13日電)「有人用相片或旅行寫日記,我要用跑步為我自己寫下精采的人生」。超馬選手吳勝銘在一次車禍中斷了5根肋骨,第二天他提著血袋,回到跑道,繼續未完成的夢想;他要用他的雙腳帶著國旗踏遍全球,行銷台灣。
  • (中央社記者劉嘉泰花蓮縣14日電)罹患先天性青光眼的花蓮子弟趙秦豪,22年前雙眼全盲後,憑著不服輸的毅力在職場闖出一片天。雖然多次遭受人生逆境,但終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並寫下「目中無人」的奮鬥故事,鼓勵陷入困境的民眾勇敢面對人生挑戰。
  • 年逾70的客家文史專家黃鼎松,為客家與原住民子弟編寫鄉土教材,又編寫苗栗縣誌與鄉誌,辦原住民部落大學,因為他深信,「族群融合團結,才能讓台灣破除巨浪,順利向前行」。
  •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縣16日電)他從小學開始就是家扶中心的受扶助學童,求學階段常和母親一起「剖蚵仔」賺取微薄家用,如今行有餘力,蔡鳳文抱持「受人點滴湧泉以報」之心,回饋社會,持續拉拔家扶中心受扶助學童,協助擴大愛的力量。
  •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台北縣16日電)總統馬英九今晚參加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新舊任理事長交接典禮,他致詞時援中央社「台灣英雄」系列報導,靠呼吸器維生仍努力作公益的陳榮福為例,呼籲大家更應珍惜生命。
  • 糕餅師傅蘇建興說,「上天如果沒有讓我滅亡,我一定要變得更強壯!」多次遭受命運打擊,經濟周轉困難、父親辭世、右手被機器壓到幾乎殘廢,但仍不畏命運捉弄,以單手逆轉人生,在糕餅界闖出一片天。
  • (中央社記者葉子綱雲林19日電)投入雲林生命線志工31載,今年81歲的陳輝說,年輕時受到許多幫助與照顧,到了行有餘力之年,只想回饋社會,但他總感覺付出的少、得到的多,會繼續「用生命服務生命」。
  •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20日電)「台灣失業人口這麼多,如果我們不互相取暖,誰能幫助我們?」肢體障礙的陳永守,新近開設一家「再生柑仔店」,結合一群中高齡失業者擔任「跑腿族」,為人生第二春再出發。
  • (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縣21日電)「老櫃子放了60年還有人去買,為何奇木傢俱用了3到5年,就被丟到路上?」承接父親的傳統木藝事業,出生北埔客家庄的范揚田、范揚武兄弟用創新思維為老東西注入生命。對他們而言,客家的簡約哲學,就是力量。而老祖宗晴耕雨讀的生活,更讓他們對環境變化處之泰然。
  • 從小在木頭堆裡打轉,范氏兄弟對木材瞭若指掌,木頭對他們而言,是屬於家的情感,「聞到木頭的味道,就知道,家快到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