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所謂「選擇」的陷阱

文╱貴戶理惠、長野雄次郎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但是,「選擇」理論還有一個重要的優點,那就是容易讓去上學及曾經去上學的人們來接受不登校一事。靠著使用「選擇」這個名詞變成擁有不否定學校,但是可以有不登校的權利。能夠認同「學校錯了」這樣過於激烈想法的人很少,但是若是說「因為我和學校不合,所以請讓我選擇另外一條道路」的話,大家就容易以「也可以啦!」的做認同。

和學校合得來?

現在,身為學校菁英團體的報紙及電視媒體已經對不登校的生存方式採納肯定的看法,例如專欄作家江川紹子小姐對有過不登校經驗的人,也做出「在學校之外發現自己想做的事,朝向自己有興趣的方向過著生氣蓬勃且充實的每一天」的評論。

「去不去上學是個人選擇的問題。」

這種說法聽起來的確感覺好多了,因為去上學與不去上學的雙方面都能獲得肯定,但是,那是瞎話謊言呀!

首先令人感到疑問的是,是否真的有人「和學校合得來」嗎?這世上真的有人會說「學校的所有部分都與我契合」而「選擇」去上學嗎?

我想實際去上學的人之中並不是因為「選擇」了學校才去上學的,現在的社會是所有的孩子一滿6歲就要去上學,也就是說所謂學校和「合得來、合不來」完全無關,是從上面強制壓著去學校的。

有人對於強制加諸於自己的事可以說成是「適合自己」的,相反的也會有人顯示出強烈的反彈吧!但是就算有各式各樣的反應情形,所謂學校原本就是強迫加諸於孩子的制度,這一點沒有改變。

「去不去上學交由當事人來決定就好」這種說法在這一點上變得很曖昧。

「選擇」理論全是謊話

我認為「選擇」理論全是謊話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很難看出去上學的人與不登校孩子之間的關係。不登校孩子並不是被隔離在什麼都沒有的「無人島」,不管乖乖去上學與否都是生存在同一個社會,也就是說去上學的人和不登校孩子,並不是置身於彼此不相關的環境中。

試著以「學歷差別」為例來思考看看,會提出學歷問題的通常是無學歷、低學歷的人,問題著眼於他們受到如何的差別待遇與排擠。但是不要忘了,這也是高學歷的人的問題,他們所擁有的各式各樣「特權」中沒有一項是從天而降的。這些支持著社會對低學歷的人有差別待遇,高學歷的人可以有高收入、做輕鬆舒服的工作,而相反的低學歷的人只能有低收入、擔任辛苦的工作。

反過來說的話,對低學歷的人有差別待遇也與高學歷的人擁有特權無關,所以還是不要再說什麼「想去上學的人就去學校,不想去上學的人不去也無妨」這樣天真的說法。

為了不登校後也能安心生存下去,也就是雖然沒有學歷但不會遭受排擠,不得不將去上學的人──尤其是上「一流大學」的人──視為問題;不得不舉發這些人的特權。抗拒上學的學生所必須做的,不是要求學校菁英能理解我們,而是打倒那些去上學的菁英(雖然這麼說,但我也是算「大學畢業」的人了)。

開朗的不登校

我現在不太能理解自己生存的痛苦,這與我過去為了成為「開朗的抗拒上學學生」而將自己內心的陰影、負面的東西給硬生生砍掉,不無關係。

「開朗的不登校」故事肯定了「不登校菁英」。

我過去就是這些菁英中的一個,但是現在想起來,對我自己本身來說這個故事是壓抑性的。因為在克服因不登校的卑劣感時,這個故事也以Happy Ending收場,只要接受了這個故事,之後不管有多麼痛苦都不能說出來。

反過來,我想說還有很多不真實的Happy Ending存在。

抗拒上學是生病了,抗拒上學會產生暴力,抗拒上學會演變成蜷縮在家,抗拒上學是不自由的,抗拒上學是陰暗的、骯髒的、腐臭的。

大家是否能夠肯定這樣子的抗拒上學呢?

摘自《不登校:無校可歸的孩子》 大好書屋 提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常常站在窗前眺望他的到來。對於像我這樣的新學生而言,觀察海飛茲先生舉手投足間帝王般的風範確實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
  • 畫中的美女,個個表情肅穆,眉頭深鎖,牟益捨棄鮮豔色彩,選用白描水墨增添惆悵氣氛,你感受到了嗎?
  • 畢卡索、梵谷,你一定聽過;達文西,你大概耳熟能詳。可是,提到宋代大畫家范寬、郭熙、李唐,你認識嗎?
  • 在生命的終站,也是作者回顧人生的起點,這是本書原文書名《沒有終點的人生》之由來。藉由父子的深入對談,我看到生生不息的輪替與綿延不斷的傳承。這股生命力,不會因時間流逝與形體消失而削減。「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盡」這句話,也巧合地在此相互印證。
  • 今天風和日麗,我們坐在槭樹下的沙發上,周遭有兩隻鴨子呱呱叫。牠們是院子裡的新客,正小心翼翼地在庭院裡偵察地形。這段日子以來,小貓成長茁壯,而為了證明自己的強壯,牠滿場追著小鴨跑。但我們在庭院聊天的聲音給牠們一種安全感,所以鴨子還是往我們身邊靠。
  • 觸電般頭髮、睿智的目光和E=mc2方程式,是他的註冊商標,科學奇葩20世紀的物理大師——愛因斯坦,由於私人珍貴檔案文獻解密公開,以及多位學者參與評閱修正,得以一窺最趨近真實生活面的偉人傳記。一般偉人傳記大都述說其豐功偉業和光鮮亮麗的生活情景,這本書雖為傳記,實為近代物理史。
  • 愛因斯坦的思考實驗像拋進量子力學大殿堂的手榴彈,沒能對宏偉建築產生太大損害。事實上,這些思考實驗幫忙試煉量子力學,讓人更瞭解它的意義。
  • 生命閃耀令人讚歎的光彩時,總是發生在智慧解開困惑的當下。智慧是超越成見、包容異類和洞察妙理的能力,而困惑是心靈陷入昏昧漩渦時的感受,論其原因,有時候是事物的道理十分曲折幽微,有時候卻是自己內心設下莫名的偏差認定,以致於面對真相依舊大惑不解,甚至刻意抹煞它的存在。
  • 我要告訴你,自認不適合為人父的我,何以開始質疑自己對養兒育女所抱持的根深柢固的想法。如果我說我是在加勒比海開始重新思考這件事,想必你也不會感到意外,因為那是我轉入新生物學的啟蒙地。事實上,我的省思還是一次不幸的摩托車意外事件引發的。
  • 《不登校:無校可歸的孩子》作者是兩位成長時期拒絕上學(本書稱為「不登校」)的日本人,他們在成人後寫出孩童時代拒學的心情、在家的過程及對學校教育的看法,其生命的歷程與誠實的反思值得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參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