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正梁中西醫園地 蘇軾與名醫龐安時(下)

鄧正梁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文/鄧正梁(中西醫師、正梁中醫診所院長)
(續上週一本版)

之後,蘇軾在靜心打坐的時候,體悟醫理,還寫了一篇〈與龐安常〉的醫學短文,與其討論切磋:
「端居靜念,思五臟皆止一,而腎獨有二,蓋萬物之所終始,生之所出,死之所入也。故《太玄》:『罔、直、蒙、酋、冥。』罔為冬,直為春,蒙為夏,酋為秋,冥復為冬,則此理也。人之四肢九竅,凡兩者,皆水屬也。兩腎、兩足、兩外腎、兩手、兩目、兩鼻,皆水之升降出入也。手、足、外腎,舊說固與腎相表裡,而鼻與目,皆古未之言也,豈亦有之,而僕觀書少不見耶?以理推之,此兩者其液皆鹹,非水而何。僕以為不得此理,則內丹不成,此又未易以筆墨究也。古人作明目方,皆先養腎水,而以心火暖之,以脾固之。脾氣盛則水不下泄,心氣下則水上行,水不下泄而上行,目安得不明哉。孫思邈用磁石為主,而以硃砂、神佐之,豈此理也夫。安常博極群書,而善窮物理,當為僕思之。是否一報。某書。」

此文的大意是,蘇軾認為腎臟是人身中最重要的,為「生之所出,死之所入」的器官,主管全身,包括四肢九竅,主水,「脾氣盛則水不下泄,心氣下則水上行」,是身體能活動能睡眠的關鍵,他問龐安時這樣對不對?還請他能回答。

由是文,筆者深感文學家的醫學功底畢竟仍是有限,因為腎實為水火兩性同在的,不專主水,因而能為十二經之主,性命之根。因此在蘇軾晚年謫居海南時,忽患痢疾,本有機會回到中原的,但服用「聖散子」總不見好轉,又苦於找不到良醫,最後就客死於常州了。所謂「聖散子」,是一個方劑名稱,由蘇軾所傳,並經他大力提倡,在宋、明兩代都很流行。這方的來源是因為蘇軾剛到杭州上任時,正趕上瘟疫流行。他的妻子王潤之有娘家祕傳的「聖散子」能治瘟疫,便大量製作給病人免費服用,剛好很多人只吃幾副就痊癒了,從此這方便聲名大噪。

聖散子的組成是:厚朴、白朮、防風、吳茱萸、澤瀉、附子、高良薑、豬苓、藿香、蒼朮、麻黃、細辛、芍藥、獨活、半夏、茯苓、柴胡、枳殼、甘草、草豆蔻、石菖蒲。這方相當的溫熱,但這次蘇軾所得的痢疾是溼熱病,藥不對證,因此病就沒有好轉起來。(全文畢)◇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