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表現──以古箏為例(二)

以古箏為例
廖進三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7日訊】音樂雖然能與情感的感知渠道直接連接,但它引起感受的強度與深度還是有等級之分的,一般習慣將它分為三個等級:

1.生理的直接感受:這是在感受層次中最表層的方式,它所感受的世人類的生理本能。在一些節奏感強烈的音樂中,人體自然的律動便隨著這種強烈的節奏起舞甚至催眠,這種音樂的特色是旋律簡單,節奏強烈,型態非常質樸,當人們陶醉在音樂的節奏中時,頭腦可以一片空白,使人的情緒得到完全的宣洩,其效果有如靈魂的洗滌,在音樂中可以完全的忘掉世俗的愛憤,但當音樂停止後情感的記憶卻是空白,所以生理層面的感動其深度最淺而持續也最短的。

2.功能性的感受:當音樂被人賦予某種功能時音樂本身其範圍包括了人類的所有精神活動,舉凡人類的精神感知都可以找到相對應的旋律形式,因此這個層面的情感感受最濃而引起感動的時間也很持久,且這種情感的感受會隨著時間與空間產生醇化,進而變成腦海中不可磨滅的記憶,每個人幼時都會聽母親哼童謠,當你初戀時與戀人一起聽的音樂,在你人生旅途上所發生具特殊意義或刻骨銘心的事情,在這些時候你所聽過的任何音樂形式便會依附在情感的載體上深深的烙印在你的心海之中,這種音樂的特色是有一個非常明顯又優美的旋律,一般的標題音樂尤其是中國音樂更是這樣的代表。而功能性的音樂其認定會隨著客體的不同而產生差異,每一個人對同一首樂曲其感受與解讀是不會一樣的,且隨著時間的變遷對音樂的感覺認知也會不同,因此它與客體之間並不是一對一的因果關係,而是充滿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奇,這也是音樂令人著迷的原因之一吧。

3.理性上的感知:把音樂表現的範圍集中在理性的思維。音樂作為某種情感的標誌在人類的歷史發展中是自然產生而年代久遠的,但在16世紀後歐洲的文藝復興風潮中,由於理性主義的思考方式,把任何事物以科學理性的態度來推演其發展與範圍,所以便有分工的產生,也就是後來所稱的專業。專業的意義是要把某種能力發展到極致,並且要設定許多的條件來當作門檻,這種影響在音樂的型態上就是純音樂或稱無標題音樂的產生。純音樂是人類理性的產物,它只用感覺的理智面來運作,而情感的感性面在此幾乎要銷聲匿跡,它表現著理性面的所有元素,舉凡秩序、比例、平衡、對比、統一、分解、收納等等的因素都被體現在音樂形式中,因此這種音樂有著極專業的門檻與條件,當欣賞者沒有相對的條件時是無法產生共鳴的,它無法廣泛的被認知,只有特定的專業人士會對它產生興趣,所以也被稱為學院派、象牙塔裡的音樂,但這種音樂卻閃爍著精神上、理性上的光輝,它代表人類文明往更理智的方向靠近與發展,當欣賞者能夠跨越這些專業的門檻,那純音樂的美才會呈現出來,而感動也會自然的產生了。

操作行為:表現意義的表層。

表現意義的表層體現,在箏樂上即所謂的演奏技巧(操作行為)這一個層面是最容易使人瞭解但也是最容易使人誤解的,一般我們對技巧的練習多注意外在的技巧克服,而忽略了技巧深層的含意以及在技巧的練習中所應遵循的方向為何,其實這才是技巧練習的重點與技巧所要達到的水準與目的,至於技巧要表現的內涵與方式,在表現意義的深層與中介層已作略述,下面只對古箏的演奏技巧作分析,但在這裡我們只作通則性的面的討論。
在作古箏的技巧分析之前我們也依循往例將其作一分類,這樣有助於問題的單純化,但要特別指出的是,只將個別的技巧都練習得很好並不代表就能把古箏彈好,因為在技巧之外上有其他的因素,但如果技巧練不好縱使有其他的因素古箏還是彈不好的,因此我們必須有這樣的體認,即技巧不是達到優良演奏的唯一條件但它卻是必要條件,由此可知技巧的重要性了!@

──文摘自《實用古箏教程》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種正確的學習方法,並不是一昧的彈奏而已,應該對影響進步的各種問題找出其原因並給予解決
  • 常使初學者誤解的觀念是僵硬即是用力,其實正好相反。當你僵硬時,力量是聚積在身體裡並未傳達到箏弦上,因此它對音響的力度幫助有限。而放鬆時力量才有辦法藉由肌肉的傳達,讓力量由手指的觸弦轉換成音響的力度,因此在彈奏的過程中,不但是手的部分,連身體全身也應該是放鬆的
  • 瓷器的歷史大約可追溯至兩千年前的中國。瓷器是一種玻璃化半透明的白色陶瓷,通常由高嶺土(kaolin)(一種黏土)和白墩子(petuntse)(一種礦物)以高溫燒製而成。瓷器到了近代才成為西方的遺產。14世紀時首次從中國傳入歐洲。
  • 一生嗜茶,精於茶道的陸羽,被譽為茶聖,奉為茶仙,親自踏訪考察各地茶鄉,從種茶、制茶、焙茶、飲茶、品茶,不只深究水質、土壤、氣候等環境因素,如何影響茶葉的生長和氣味,更講求煮茶技藝、飲茶的配置與器皿,因而寫就世界首部茶學專著――《茶經》。
  • 1940年代後期,儘管世界逐漸從二戰的破壞中恢復過來,但有些傳統藝術和文化的元素卻逐漸被削弱了,傳統藝術中的真、善、美價值漸趨式微。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捷克城堡與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歐洲中世紀城堡台灣巡禮,有近百件捷克珍貴文物精彩亮相。
評論